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翻山鉸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翻山鉸子,四川省平昌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翻山鉸子是一種揮舞和擊打銅質小鑔“鉸子”的男性舞蹈,主要流傳於四川省平昌縣一帶。鉸子原是俗稱“端公”的平昌巫師使用的法器,當地居民遇到災病,便會延請巫師擊打鉸子,以或風趣或優美的各種動作娛悦鬼神,使之不再為害。明末清初,翻山鉸子在平昌十分盛行。至清代末年,翻山鉸子在婚嫁、壽誕等各種喜事場合得到廣泛應用,逐步形成舞蹈樣式。
2008年6月7日,翻山鉸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5。 [1] 
中文名
翻山鉸子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四川省平昌縣
遺產編號
Ⅲ-55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翻山鉸子歷史淵源

翻山鉸子 翻山鉸子
“翻山鉸子”舞與“古渝舞”同出一脈,均起源於“公儺戲”,多為祭祀所用。“鉸子” 本是巫師跳神驅鬼所使用的法器,後經歷史演變,逐漸成為舞蹈表演的一種道具。
翻山鉸子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清咸豐7年,即1857年,之所以稱為“翻山鉸子”,是因為表演時“鉸子”或上下翻飛或左右敲擊,或是甩過頭頂或是繞過腰膝,形同翻山越嶺而得名。
清朝末年,龍崗鄉最著名的鉸子藝人陳朗全和他的徒弟蘇永太、李明亮對鉸子進行大膽的改造,才逐漸在婚嫁、壽誕等各種喜事中廣泛使用,用來烘托喜慶熱鬧氣氛,變娛鬼為娛人。這時的鉸子便完全脱離了它原來的功能,成為了一種“跳喜不跳喪”的民間鄉俗。 [2] 
建國後,翻山鉸子的發展,極其突出,它的娛樂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逐步發展成為“跳喜不跳喪”的特定形式。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農民們慶祝翻身時,翻山鉸子抒發了他們無比強烈的翻身感,曾被稱為“翻身鉸子”。成為當地最受人喜愛的民間舞蹈,婚嫁時請鉸子隊來助興,已成為當地的鄉俗,有“離了和尚不念經,離了鉸子不送親”的説法。 [3] 
1955年,《翻山鉸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中,作為川北地區特有的舞種,以其優異的技藝而獲獎,大大促進了該舞的發展。此後各地紛紛建立起半專業性質的表演隊,鉸子手的人數也成倍增加。由於各地及隊與隊之間的競技和交流,使鉸子的表演技”藝不斷提高。隨着長繩鉸動作和高台鉸子逐步形成和發展,各地鉸子隊逐漸出現了各自的不同風格,如平昌縣即有三個各具特色的隊:以譚周發為代表的隊,以動作準確、優美見長;以厥清太為代表的隊,戴着面具表演,詼諧而風趣;以何樹恆為代表的隊,舞姿剛健,動作舒展,他的大鉸子(直徑約20釐米)表演尤為別緻。而營山縣以謝元照為代表的隊,則以大方挺拔而另樹一幟。 [4] 
翻山鉸子 翻山鉸子
改革開放以後,“翻山鉸子” 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但從“短繩鉸子”發展到技巧較高的“長繩鉸子”,而且在“平地鉸子”的基礎上,又創新出了“平台鉸子”與“高台鉸子”。基本動作方面,還增添了“跑馬射箭”、“蘇秦背劍”、“苦竹 盤根”、“白鶴閃翅”、“青蛙曬肚”、“鯉魚距子”等許多新的套路,使此舞更為豐富多彩。同時,從單一的擊鉸,變成嗩吶、鑼鼓、簫笛等組成合奏,這樣一來,音樂的旋律加強了鉸子的魅力,使這個民間舞蹈更臻完美。過去吹嗩吶的老藝人,都不識樂譜,伴奏鉸子時,只有吹師承來的古老曲牌(多是吹“南瓜調”),而古老的曲牌實難在新時代的羣眾中產生共鳴。年輕一代的嗩吶手們(他們大多數也是鉸子演員)一般都具有高中或初中文化,識簡譜,所以,能適應羣眾的需要,吹奏一些羣眾喜聞樂聽而又相當熟悉的當代流行歌曲來伴舞(如《十五的月亮》等),給這個舞蹈又增添了不少光彩。 [5] 
20世紀80年代前,翻山鉸子僅流行於鄉村嫁娶婚宴上,1980年,翻山鉸子首次走出鄉間院落,以舞蹈的形式來到縣城表演,走向升級發展階段,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地方特色文化達到鼎盛時期,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會表演,並傳播到周圍的達縣、營山縣等毗鄰縣市。
20世紀90年代,平昌縣文化部門將翻山鉸子舞進一步編排提升,創編了“少兒鉸子”“成人鉸子”“老年鉸子” “廣場鉸子”“舞台鉸子”等多種版本,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舞台版表演形式,固化了“黃龍纏腰”“二龍搶寶”等40個基本動作,常年在巴中市各類重大節慶活動和文化活動中表演亮相。 [6] 

翻山鉸子舞蹈特色

翻山鉸子基本動作

翻山鉸子的基本動作,根據放長和收短鉸繩動作而區分為“長繩鉸”和“短繩鉸”兩個類別。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轉四種方式構成,約有四十多個動作。大多數動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稱,如“白鶴亮翅”、“風吹楊柳”、“團魚曬殼”、“青蛙曬肚”、“撲地蓮花”、“跑馬射箭”等等。 [3] 

翻山鉸子動律特徵

翻山鉸子 翻山鉸子
舞蹈的動律特徵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往復的動律:《翻山鉸子》的主體動作,是舞者雙手執鉸,揮動兩面鉸子翻來覆去地擊打而舞。動作與動作之間不停頓、不間斷,形成一種循環往復式的動律。而這種特有的動律,又總是沿着“8”字形線運動,起到舞蹈動作或動作組合之間的連接、重複、變換和過度的作用。這種往復式的動律,使舞蹈具有圓潤、流暢的美感。
對稱的動律:打鉸動作,多在左右、前後、上下等對稱位置間變換。這使舞者的體態具有明顯的對稱性特徵。如上身的前俯後仰;腰部的左右側彎、扭轉;肩部的前後搖擺以及眼睛和頭部的來回轉動。這種對稱性的動態,增大了動作與動作間的對比度。尤其在長繩鉸表演時,對比更為強烈,氣勢更顯得豪爽奔放。
均衡的節奏:《翻山鉸子》表演時,無論動作怎樣變化,也無論延續多久,其進行的節奏,總為中速,均勻而平穩。常常是一場表演二、三十分鐘,而鉸子的敲擊,始終是合着2/4的節拍,一拍一次。但在均衡的節奏下,動作卻時大時小,時起時伏,動靜相濟,顯示出張弛和跌宕,不但沒有單調平直的感覺,反而覺得別有情趣。舞鉸的特色不在互相擊打,而在放開鉸繩於空中,作出翻鉸轉鉸等動作,技藝性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整個舞蹈動作舒展靈活、剛健粗獷,是四川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 [3] 

翻山鉸子音樂特點

《翻山鉸子》的伴奏曲牌較多,已收集到的約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為三節拍。其中經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絲瓜花】、【浪淘沙】、【長陰調】等,其餘則用於烘托氣氛。一些曲牌大同小異,或僅有個別音符有所改變。伴奏樂隊一般由嗩吶一至二支,小鼓、小鑔、小鑼各一個組成,曲牌可任意變換或反覆。打擊樂無獨立的曲牌,只配合嗩吶敲擊節奏。伴奏和舞蹈基本按中速進行,無明顯的快慢變化。 [4] 

翻山鉸子傳承保護

翻山鉸子傳承價值

“翻山鉸子”在川東流傳較廣,傳承時間較久,深受人民羣眾喜愛,是研究巴山風俗民情和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翻山鉸子” 融舞蹈、雜技、音樂等為一體,表演動作獨特,節奏歡快,技巧性很強,富有音韻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7] 

翻山鉸子傳承人物

吳華得,男,1967年4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翻山鉸子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平昌縣申報。 [8-9] 

翻山鉸子保護措施

翻山鉸子 翻山鉸子
2008年,翻山鉸子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昌縣文化部門積極開展翻山鉸子傳承和保護工作,編印了宣傳資料,刻錄了光碟,常態化開展翻山鉸子進教育、進社區、進企業、進景區、進農村活動,鉸子操正式成為平昌縣各大校園的課間操。
2016年,平昌縣文化部門在金寶新區組織了萬人同台演出活動,翻山鉸子得到全面推廣。
2017年,翻山鉸子文化傳習基地在西興鎮皇家山4A級風景區建成。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平昌縣文化館獲得“翻山鉸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翻山鉸子項目保護單位平昌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3] 

翻山鉸子社會影響

翻山鉸子重要演出

1999年12月31日,“翻山鉸子”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在四川都江堰舉辦的“神州世紀遊慶典大型文藝演出”。
2003年春節,“翻山鉸子”舞應邀參加四川省春節聯歡晚會演出。 [11] 

翻山鉸子榮譽表彰

翻山鉸子 翻山鉸子
2005年,平昌翻山鉸子參加四川省第三屆旅遊發展大會比賽,獲金獎。
2006年,平昌翻山鉸子參加國家文化部在浙江舉辦的全國鑼鼓大賽,獲銅獎。
2007年,平昌翻山鉸子代表四川省參加第十四屆廣場舞比賽,獲羣星獎。
2011年,平昌翻山鉸子參加全國首屆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獲“金土地獎”。
2013年,平昌翻山鉸子獲首屆四川廣場舞大賽金獎。
2015年,平昌翻山鉸子獲世界大舞台全國中老年文藝匯演金獎。
2017年,平昌翻山鉸子在“越舞越好看”首屆全民廣場舞大賽中,獲得冠軍。 [6] 
2022年2月18日,翻山鉸子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