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翰墨春秋—廣陵潮

鎖定
中晚唐之揚州若今日之上海。其時,長安、洛陽兩京為政治中心,揚州為經濟中心。揚州瀕海、臨江、跨河,獨佔地利,集港口、漕運樞紐、手工業生產基地、國際商貿都會為一身,時有“揚一益二”之譽。考之來由,首見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1] 
《翰墨春秋—廣陵潮》影片以書法敍事形式展示揚州地理行政特點、輝煌歷史文化和文物考古成果。 [2] 
中文名
翰墨春秋—廣陵潮
外文名
Find China in Yangzhou
其他譯名
翰墨春秋—揚州城慶2500週年顧風文史紀錄片
類    型
紀錄片
出品公司
江蘇蘆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
拍攝日期
2015年7月
拍攝地點
江蘇 揚州
發行公司
蘆本影業(香港)有限公司 墨本傳媒
導    演
馬橫福
編    劇
顧風
製片人
陸蘆葦
主    演
顧風
上映時間
2015年9月
對白語言
英語 中文
色    彩
彩色
出品時間
2015年9月
攝製公司
揚州墨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策    劃
孫黎明 李清
攝    影
馬橫福 陸雲
剪    輯
馮志鵬
影片資料
影片資料(7張)
《翰墨春秋—廣陵潮》影片以顧風書法作品敍事形式展示揚州地理行政特點、輝煌歷史文化和文物考古成果。
顧風,字大風,號風父,1953年5月出生於江蘇省揚州市。 [3] 
顧風自幼在祖父、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及長,又得到舅祖昆明周嶽年,揚州孫龍父、蘇州王能父,上海翁闓運郭紹虞、南京林散之諸名家的指導。
1980年元月,在無錫輕工業大學造型美術系任專職書法教師。自八十年代初,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性和國際性的書法展覽,並在“九成宮杯”全國書法大賽,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電視書法大賽中獲獎。多年來,還撰寫學術論文,參加國際性的書法研究會議,在《文物》、《書法》、《中國書法》、《書法叢刊》、《江蘇畫刊》、《書學書道史研究》、《書法探究》等中日專業書法雜誌上發表了一批論文和研究文章。
顧風於1983年調回揚州從事文物考古與研究工作,現任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名譽館長、研究員、日本《書法探究》特別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揚州書畫研究會會長、揚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顧風采取了書法創作形式,發揮自己考古與文物研究專長,用書法講述揚州的歷史與故事。觀眾欣賞到這些作品,如同徜徉於歷史長河之中,領略揚州的歷史風采和獨特魅力。”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協副主席、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蘇士澍説。 [4] 
只用於揚州的“邗”,被顧風以大篆的形式呈現;甘泉山漢墓出土的“廣陵王璽”印,用漢篆的形式展現;唐代“詩仙”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七絕詩,在顧風筆下以行草的方式再現……顧風用書法敍事,從吳楚文化講述到兩漢文化,從六朝、隋、唐繼而講述到康乾乃至民國,用不同書體與不同節奏來配合不同的歷史細節與文化典故,202幅作品,讓揚州兩千多年的歷史之境、文化之境躍然紙上,撲入人心。
《翰墨春秋—廣陵潮》影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地理行政篇”,內容主要反映揚州地理特徵、城市的歷史和影響力,歷代行政機構的嬗變沿革。第二部分是“文物考古篇”。內容為揚州歷年出土從春秋至南宋時期的古文字資料,或外地出土與揚州歷史文化有關的古文字資料。第三部分為“文化藝術篇”,內容主要從歷代文章、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楹聯中選取部分代表作品。三個部分互有聯繫,各有側重,能較好地反映揚州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燦爛的文化。這種主題形式的書法文史敍事目前在國內尚不多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