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翦伯象

鎖定
翦伯象,男,1963年生,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中共黨員,教授。 [1] 
中文名
翦伯象
民    族
維吾爾族
出生地
湖南桃源
出生日期
1963年
畢業院校
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
職    業
教師

翦伯象人物簡歷

1981.9~1985.7 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9.9~2002.7 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5.7~2007.7 在常德師範學院中文系、湖南文理學院中文系講授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學等課程,同時在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編輯部擔任社科版執行編輯。2007.9 調入五邑大學文學院,講授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宋詞研究等課程。
1995年評為講師,2001年晉升副教授,2006年晉升教授。 [1] 

翦伯象學術成果

在《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界》《中州學刊》《學術交流》《華南師大學報》《貴州社會科學》《學術論壇》《河南大學學報》《求索》《湘潭大學學報》《東方叢刊》《語言與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5篇,其中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1篇,CSSCI源刊6篇;獨立出版學術著作1部,參編著作、教材2部。目前的科研方向有四個:其一是宋元詞學理論研究,其中重點是“張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是專著《張炎詞學研究》(中南大學出版社,35萬字,2006年7月出版)。其二是宋詞演進中的矛盾運動研究,其中重點研究詞在悲劇性生存狀態下與社會、時代、詩教、政治由矛盾達成和解的歷程,研究成果是系列論文:《悲劇性和解:北宋詞的生存策略》、《宋詞演進中的和解策略及其文化意義》、《北宋詞“悲劇性和解”現象論》。其三是古代都市文化研究,其中重點研究汴京文化對宋詞的影響,主要成果有:《汴京的詞學史地位》、《論汴京的詞學背景功能》、《略論汴京詞人羣》、《宋詞汴京意象論》。其四是詞體美學研究。其研究成果是系列論文:《北宋詞的審美悲劇意識》、《北宋詞的悲劇精神及其消解》、《北宋詞的悲劇美學特質》。 [1] 

翦伯象獲獎情況

主持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主持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主持學校科研項目2項;參與湖南省社科聯重點科研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級成果鑑定1項:科研成果“宋詞悲劇性和解及其文化意義研究”(系列論文)被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鑑定為 “國內先進水平”(2006年),順利通過省級成果鑑定。論文《北宋詞的審美悲劇意識》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J2《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第6期全文轉載,論文《文心雕龍風骨説的人格論視閾》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3)文摘。2006年,論文《宋詞汴京意象論》被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評為論文類一等獎;2007年,系列論文“宋詞悲劇性和解現象與意義研究”獲常德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優秀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