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翡翠樹蛙

鎖定
翡翠樹蛙(學名:Zhangixalus prasinatus)是樹蛙科、張樹蛙屬的兩棲動物。體扁而窄長,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吻稜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鼓膜圓;犁骨齒列近橫置;舌後端缺刻深。前肢粗壯,前臂及手長略大於或等於體長之半;內掌突明顯。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內蹠突明顯,呈腎形,無外蹠突。背面皮膚較粗糙,有許多小疣粒,背部無背側褶;顳褶明顯。腹面除咽喉部光滑外,滿布扁平疣。生活時背面純綠或黃綠色;吻稜、上眼瞼外緣及顳褶黃褐色;體側中後段或由口角至胯部有一條淺黃色或白色細縱紋將背、腹顏色分開,肛上方至股部後方亦有一條白色橫紋;前肢上臂前方黃褐色;胯部、股部前後側有小黑點;指、趾蹊為紫色。腹面白色,腹後段污白色。眼球虹彩似金黃色。
生活在海拔370-600米的山區闊葉林、灌叢、草叢或果園中。晝伏夜出,一般於傍晚開始到清晨活動在水池邊的植物上,以雨夜出現的數量為多,清晨後大多數離去。一般在天剛黑時,尤其在雨後的黃昏,雄蛙大多在水池邊的樹上發出似“咯(gē)、咯、咯…”的短促叫聲,每次3-10聲不等,此叫聲之後形成“呱(gū)、咯(gē)、咯、咯…的鳴聲”,2-3小時後,雌蛙被雄蛙的叫聲吸引到水池邊,雄蛙發現雌蛙後即連續發出短促多音節的求偶叫聲“呱(gū)、呱、呱…”。中國台灣特有種,翡主要分佈於北部南北勢溪流域;宜蘭的低海拔山區;以及桃園石門水庫及東眼山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翡翠樹蛙
拉丁學名
Zhangixalus prasin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亞    目
參差型亞目
樹蛙科
張樹蛙屬
翡翠樹蛙
亞    種
[7] 
命名者及年代
(Mou, Risch, and Lue,1983)
保護級別
IUCN紅色名錄:近危(NT) [4] 
同物異名1
Rhacophorus prasinatus
同物異名2
Rhacophorus smaragdinus
同物異名3
Polypedates prasinatus

翡翠樹蛙動物學史

翡翠樹蛙是在1983年命名的中國台灣特有種,它的命名過程有點坎坷。它最早是由台灣師範大學呂光洋教授發現,於1983年12月30日,由Y.-P Mou領銜發表命名為Rhacophorus prasinatus,並刊登在法國的學術期刊上。而呂教授和Y.-P Mou利用同一批模式標本,在1984年1月10日於中國台灣省立博物館期刊另將翡翠樹蛙發表命名為Rhacophorus smaragdinus。但根據國際命名法則,採用先命名為正式學名,其他為同種異名,所以國際通用的是Rhacophorus prasinatus。不過為了尊重翡翠樹蛙發現者,許多學者都比較喜歡使用Rhacophorus smaragdinus [8] 

翡翠樹蛙形態特徵

  • 成體
翡翠樹蛙
翡翠樹蛙(11張)
體扁而窄長,雄蛙體長53毫米,雌蛙體長58毫米左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略突出於下唇;吻稜明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位於吻端與眼之中央;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鼓膜圓,直徑約為眼徑的2/3;犁骨齒列近橫置;舌後端缺刻深。 [3] 
前肢粗壯,前臂及手長略大於或等於體長之半;指長順序為3、4、2、1;指端均具吸盤,第一指吸盤小,約為上眼瞼寬的14,第三指吸盤與鼓膜等大;指間有蹼,內側2指間基部有蹼,外側2指間為半蹼;關節下瘤發達,有指基下瘤;內掌突明顯。後肢細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部,脛長小於體長之半,足短於脛;第三、第五趾幾乎等長;趾吸盤小於指吸盤;趾間全蹼,外側蹠間蹼不發達;有關節下瘤,蹠底部小疣少;內蹠突明顯,呈腎形,無外蹠突。 [3] 
背面皮膚較粗糙,有許多小疣粒,背部無背側褶;顳褶明顯,斜向口角後方。腹面除咽喉部光滑外,滿布扁平疣。 [3] 
生活時背面純綠或黃綠色,有的個體顯現少許鮮棕色或帶藍色的小斑點;吻稜、上眼瞼外緣及顳褶黃褐色;體側中後段或由口角至胯部有一條淺黃色或白色細縱紋將背、腹顏色分開,肛上方至股部後方亦有一條白色橫紋;前肢上臂前方黃褐色;胯部、股部前後側有小黑點;指、趾蹼為紫色。腹面白色,有的個體具黑斑點,腹後段污白色。眼球虹彩似金黃色。液浸標本背面深灰藍色,其餘部位灰白色。 [3] 
  • 第二性徵
雄蛙體形較雌蛙的小,吻較尖,有單嚥下外聲囊;第一、第二指上有小顆粒狀的婚墊 [3] 
卵泡淡黃、乳黃或淡紅色,卵粒淡黃或白色,無法分辨動、植物極;卵徑為2.3毫米左右。 [3] 
  • 蝌蚪
頭體呈卵圓形;吻端鈍圓,背腹扁平;尾呈披針形,上尾鰭始自體尾交界處,尾鰭不高,上、下緣微凸,往後段逐漸變窄,尾末端圓。鼻孔和眼均在頭背側;出水孔位於體左側下方,遊離短管明顯;肛孔在體末端下尾鰭基部右側。第28-29期時,頭體長12.2-14.3毫米,第31-32期為13.3-14.9毫米,第37-38期的頭體長為12.8-15.2毫米;體寬為頭體長的0.67(0.56-0.74)倍,體高為體寬的0.77(0.64-0.85)倍;口寬為體寬的0.39(0.32-0.46)倍;鼻間距小於眼間距;眼徑為頭體長的0.12(0.10-0.13)倍;眼間距為眼徑的2.5(2.0-2.8)倍,為體寬的0.37(0.30-0.49)倍而等於吻眼之間的距離;尾長為頭體長的1.7(1.4-1.9)倍,尾高為尾長的0.34(0.26-0.39)倍。口在吻腹面,兩口角處及下唇緣有粗短乳突一排,下唇乳突中央缺3-4個乳突位置;口角處有副突數個;唇齒式1∶4+4/1+1∶Ⅱ或1∶3+3/1+1∶Ⅱ,下屠齒內外排約等長;角質頜適中,邊緣呈細鋸齒狀。生活時,體背面全黑、綠黑或淺褐色,腹部色較淺;尾黑色,散有小白點或僅基部有小白點,下尾鰭近肛管處無斑。 [3] 

翡翠樹蛙生活習性

翡翠樹蛙生活在海拔370-600米的山區闊葉林、灌叢、草叢或果園中。晝伏夜出,一般於傍晚開始到清晨活動在水池邊的植物上,以雨夜出現的數量為多,清晨後大多數離去,僅少數隱藏於池邊植物枝葉間或葉柄基部。 [3] 
一般在天剛黑時,尤其在雨後的黃昏,雄蛙大多在水池邊的樹上發出似“咯(gē)、咯、咯…”的短促叫聲,每次3-10聲不等,此叫聲之後形成“呱(gū)、咯(gē)、咯、咯…的鳴聲”,2-3小時後,雌蛙被雄蛙的叫聲吸引到水池邊,雄蛙發現雌蛙後即連續發出短促多音節的求偶叫聲“呱(gū)、呱、呱…”。雌蛙受雄蛙叫聲的吸引,主動而有選擇性地接近雄蛙。 [3] 

翡翠樹蛙分佈範圍

中國台灣特有種,翡翠樹蛙主要分佈於北部南北勢溪流域,例如新店廣興、烏來娃娃谷等地;宜蘭的低海拔山區,例如福山植物園、礁溪等地;以及桃園石門水庫及東眼山區。 [8] 
翡翠樹蛙分佈圖 翡翠樹蛙分佈圖

翡翠樹蛙繁殖方式

翡翠樹蛙為全年繁殖,繁殖高峯在9-11月,其次在3月,其繁殖活動受雨量和温度影響;雄蛙在產卵場所可重複遷出或遷入,停留天數累計為1-44天,平均6.23天,雌蛙僅在產卵當一天出現;雄蛙可交配多次,雌蛙每年可產卵2次以上,兩次產卵間隔時間為75-101(96,n=6)天。配對形成後由雌蛙揹着雄蛙,在水池等靜水域上方的植物枝葉上或池壁上選擇合適的產卵位置,離水面高度一般在4.5米以下。產卵時雌蛙先由泄殖孔排出透明黏液,用後肢將其攪拌成泡未後,才開始排卵,卵排出後雌蛙再行攪拌,使卵混入泡沫中。雄蛙在雌蛙開始攪拌時亦排出透明精液,並用後肢攪拌數次;其他時間並不攪拌。卵泡主要由雌蛙多次攪拌形成,而雄蛙僅在排精時用後肢攪拌幾次外,其餘時間並不參與攪拌卵泡。產卵所需時間為2-5小時從抱對到產卵結束,雌蛙離開,大約需要4小時以上。在下雨的白天亦可發現產卵成體。在晴天的夜間,抱對形成後,雌蛙在產卵前或產卵過程中有吸水行為,即有些雌蛙揹着雄蛙先進入水中或在絞拌卵泡的過程中進入水中1-2次,待吸水後再回到原處繼續產卵或攪拌卵泡。剛攪拌的卵泡呈白色,2-4小時後變成淡黃或乳白色,有的為淡紅色。每個卵泡含卵數410粒左右。卵孵化成小蝌蚪需要4-7天。孵化後,蝌蚪從卵泡內落入水池、水坑等靜水域內生活;性兇猛,能攻擊其他蛙類的蝌蚪。蝌蚪入水後至變態成幼蛙一般需要40-90天。 [3] 

翡翠樹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4年 ver 3.1)——近危(NT)。 [4]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近危(NT)。 [6] 
列入中國台灣農委會《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等級Ⅲ(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8] 
  • 瀕危原因
翡翠樹蛙棲息地分裂、環境質量下降和捕捉過度,其種羣數量稀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