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翠微門

鎖定
翠微門,是重慶的一座城門,毗鄰長江,在朝天門東水門間,北距東水門甚近,現已不存。《增廣重慶地輿全圖》中繪翠微門在蔡家灣東口的對面,也是梅葛街的南端。此為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九·二大火災”區域。原城垣基址已不存,無法尋找故址。
《巴縣誌·建置·坊表》中,旌表都御史劉翱的兩朝恩命坊在翠微坊,旌表都御史劉應箕(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進士)三品京堂坊在翠微坊陝西街,都可稱在翠微門內。
中文名
翠微門
文    獻
《清乾隆古城重慶圖》
對    應
朝天門

目錄

翠微門簡介

與朝天門同時修築的翠微門,距今也有六百多年了。但是,人們並沒有記住它。朝天門力控兩江,聲名卓著,名播海內。翠微門有名無實,默默無聞,悄無聲息,外地人不知曉不説,就是在今天的重慶人心目中,它仍是多麼的遙遠,多麼的陌生,多麼的迷濛!
翠微門地處朝天門與東水門之間。《清乾隆古城重慶圖》標示明白,翠微門依山而建緊鄰大江邊,坐北朝南,面對長江,是道閉門。城門內,下方是朝天門內的二門洞,上方是著名的朝天觀。具體説來,當年的翠微門地處的陝西街與新華路交接處靠大江坡坎邊,城門外就是朝東路。

翠微門得名

明朝初年,這裏一面臨江傍水,一面是一片丘陵小山崗。戴鼎築石頭城,在這裏設了一道閉門,取名翠微。按字面講,翠微指的是山氣青縹色,泛指綠色青翠的山崗,於是人們以為這城門名皆因山色而起的。此話只説對了一半,或者只是一種表象。我國最早的語言學專著《爾雅·釋山》註解分明:“未及上翠微。”這句話的意思是,未及山頂,只在旁陂陀之處,似這樣的小山崗,名之曰“翠微”。
依山勢地形沿循着長江西行,翠微門緊倚朝天門之後,從朝天門舍舟登岸,一路走來,爬坡上坎,到了翠微門算是登上了一座小山崗。不過,翠微門並非絕頂登臨處,過了翠微門,沿着朝天觀、朝天驛、玄天宮而上,城西巴山頂上的五福宮、打槍壩,那才是斯城最高處,因而在旁陂陀處的青綠色小山崗築起的這道城門,便因形取義,名曰:翠微門。
得名於公元1371年的翠微門,清代為重慶城區二十九坊之一,名叫翠微坊。翠微門內的陝西街,明清至民國初年向為陝西籍商人匯聚地,這條街上商號林立,沿街接鋪,蜀錦、蘇緞、絲綢、花布、洋布……五顏六色,高挑迎客,隨風飄蕩,好一派斑斕色彩,煞是好看。舊時那首《重慶歌》裏,這才留下一句歌謠:“翠微門,掛彩緞,五色鮮明。”

翠微門消亡

上世紀之初,隨拆城圍建碼頭風起,翠微門隨即消亡。1935年重慶改坊廂為聯保,翠微門一帶劃入第二區,屬龍王廟管轄地。從這以後,翠微門好端端一個美名逐漸銷聲匿跡。翠微門早已消亡了,翠微門內的陝西街繁華如故。八年抗戰期間,陝西街連同毗鄰的打銅街、中正路、道門口,商號林立,銀行銀莊,連街接鋪。因是,又以戰時“中國的金融中心”美名,被載入了煌煌史冊。
不彰顯,少媚俗氣,名兒取得風雅的翠微門,這裏曾發生過一件駭人聽聞、震驚世界的大事件。1949年9月2日那場慘烈的大火災,事發起點並不是朝天門,火患瘋起處就在翠微門。
關於“九·二”大火災的起因,歷來有兩説,一説9月2日那天,陝西街石梯下臨河的餘家巷裏,有人家宴客不慎起火;一説是贛江街協合油臘鋪起火引起的。無論因何失火,總之風助火勢,火乘風威,濃煙滾滾,烈火熊熊,不幾時金蛇竄至朝天門,來勢兇猛,映紅了天空。
這場大火從9月2日下午3時始,一直燒到次日凌晨,翠微門、朝天門、西水門、千廝門全成火海。燒燬街巷39條,受災9601户,災民41925人,死亡2874人,傷者4000餘人。災情之重,震驚世界,“九·二”火災被列為當年世界特大火災之一。 [1] 
參考資料
  • 1.    文世昌.重慶政協報:重慶政協報,2012年5月8日 第1895期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