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習慣力量

鎖定
習慣力量,體現為民風、習俗、傳統和思維方式中,並作為一種自發的社會力量影響和支配人的行為的社會心理現象。 [1] 
中文名
習慣力量
所屬行業
社會學

目錄

習慣力量起源

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學家已經注意到人們的風俗、習慣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他們時而以政治法律制度來説明風俗、習慣,時而以後者來説明前者,停留在兩者相互作用的循環論證中。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把作為社會心理現象的習慣,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集團的活動聯繫起來考察,揭示了它產生的物質根源和在社會生活中發生作用的機制。習慣力量具有自發性、羣眾性和牢固性等特點。

習慣力量歷史演變

在以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的社會關係體系中,處於相同地位的人們所形成的某種共同心理狀態,經過長期潛移默化作用的結果,就變成一種支配千百萬人的牢固的觀念,並以習俗、傳統等形式頑強地影響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即使在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之後,原有的習俗和傳統仍然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繼續存在和發生作用。
習慣力量總是適應社會物質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在它產生的前期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力量。在漫長的原始氏族社會里,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就是靠各種習俗力量來調節。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發生根本變化之後,與之不相適應的某些習俗就在不同程度上變為消極力量,阻礙社會的發展。
在階級社會里,習慣力量同階級現象存在着複雜的關係。有的習慣力量,如封建宗法觀念和等級觀念,資產階級抽象的自由、平等觀念,小生產者的墨守陳規和絕對平均主義等,是具有階級性的習慣力量。有的習慣力量,如在民族的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形成的,表現為民族的風俗、傳統和欣賞習慣的共同心理狀態等,本身並不是階級的產物。還有一些習慣力量,如民族的婚禮、喪葬儀式等方面的某種習俗,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民族習慣與剝削階級影響相互交織的複雜情況。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新的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建立,要求人們要有分析地繼承和發揚民族習慣,並賦予它社會主義的內容,努力消除一切反映剝削階級影響和起消極作用的舊習慣力量;同時,要積極地自覺地樹立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新風俗、新習慣。這種移風易俗的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