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翅軸蹄蓋蕨

鎖定
翅軸蹄蓋蕨(Athyrium delavayi Christ)是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根狀莖短粗,直立,先端密被深褐色、線狀披針形、先端纖維狀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5-65釐米;葉柄長15-30釐米;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二回羽狀;羽片16-18對,下部的近對生,無柄,逐漸縮短,並向下反折;小羽片18-20對,互生,往往密接,平展。葉幹後薄紙質,褐綠色,下面或多或少被短腺毛;葉軸和葉柄下面被褐色披針形的鱗片。孢子囊羣長圓形或短線形,每小羽片約有3對,稍近葉邊;囊羣蓋同形,淺褐色,薄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擬網狀紋飾。
分佈於中國、緬甸和印度。生長於海拔600-2050米的雜木林下陰濕處或山谷灌叢中。
翅軸蹄蓋蕨葉片奇特,葉柄紫紅色,整齊的株形優雅別緻,適於室內盆栽,但需精心養護。全草入藥。味淡、苦,性微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燒、燙傷,肺熱咳嗽。
(概述圖參考來源:)
中文名
翅軸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delavayi Christ [5]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翅軸蹄蓋蕨
命名者及年代
H. Christ,1905

翅軸蹄蓋蕨形態特徵

翅軸蹄蓋蕨
翅軸蹄蓋蕨(10張)
翅軸蹄蓋蕨根狀莖短粗,直立,先端密被深褐色、線狀披針形、先端纖維狀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5-65釐米;葉柄長15-30釐米,直徑2-3毫米,基部黑褐色,密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禾稈色,幾光滑;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25-35釐米,中部寬14-25釐米,先端急狹縮成尾狀,二回羽狀;羽片16-18對,下部的近對生,無柄,逐漸縮短,並向下反折,基部略變狹,中部羽片平展,向上的斜展,線狀披針形,長8-13釐米,寬1.2-1.5釐米,先端尾狀長漸尖,並有尖鋸齒,基部截形,不變狹,一回羽狀;小羽片18-20對,互生,往往密接,平展,基部與羽軸分離,基部一對略大,通常多少覆蓋在葉軸上,近方形,長5-7毫米,寬4-6毫米,鈍頭(偶有尖頭),基部偏斜,上側截形並稍成耳狀凸起,下側楔形,邊緣密生張開的大而尖的齒牙。葉脈上面僅可見,下面明顯,在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5對左右,極斜向上,二叉或單一(基部上側的為三叉或羽狀)。葉幹後薄紙質,褐綠色,下面或多或少被短腺毛;葉軸和葉柄下面被褐色披針形的鱗片。孢子囊羣長圓形或短線形,每小羽片約有3對,稍近葉邊;囊羣蓋同形,淺褐色,薄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擬網狀紋飾。 [1]  [6] 

翅軸蹄蓋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緬甸和印度;在中國分佈於湖北、廣西(羅城)、四川(大相嶺、峨眉山、古藺、洪雅、雷波、筠連、馬邊、雅安)、重慶(南川)、貴州(畢節、凱里、江口梵淨山、雷公山)和雲南(宜良、大理、維西、貢山、綏江、水富)。生長於海拔600-2050米的雜木林下陰濕處或山谷灌叢中。 [1]  喜陰濕環境,空氣濕度宜保持80-90%。 [2] 

翅軸蹄蓋蕨生長習性

翅軸蹄蓋蕨在冬季時地上部分枯萎。在葉開始萌動時再引種栽培(如在中國南方3月份引種),會使當年的營養葉萌發期和展葉期都推遲半個月左右,但孢子囊羣的出現期和成熟期不受影響。孢子囊羣形成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孢子囊在長出後1個月左右發育成熟。在展葉時,同時長出了孢子囊羣。 [3] 

翅軸蹄蓋蕨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分株或孢子繁殖。其幼芽特別脆弱,分株時易受損傷,最常用孢子繁殖。 [2] 
翅軸蹄蓋蕨 翅軸蹄蓋蕨

翅軸蹄蓋蕨栽培技術

翅軸蹄蓋蕨幼芽非常細小,要特別注意保護,每年只生5-6片葉,不能輕易剪除葉片。生長期應供應充足的水肥,品種特性才能很好表現。土壤選用疏鬆而排水好的砂壤土,盆栽土可用等量的壤土、腐葉土和素沙配製。充足的散射光對生長有利,通風良好能鍛鍊其葉柄不易倒伏,不耐寒。 [2] 
一年四季均可引種,只要引種後遮蔭和經常噴水保濕就能成活;但引種時間還是以秋冬季和早春的生長“停滯期”為佳,因為此時引種可以不作保濕處理,並且許多種子植物已經落葉或者枯萎,易於發現蕨類植物。引種栽培時要帶些母土。因為翅軸蹄蓋蕨具有VA菌根,VA菌根對於蕨類植物的營養和適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引種時帶些母土可提高成活率和促進生長髮育。 [3] 

翅軸蹄蓋蕨主要價值

觀賞:翅軸蹄蓋蕨葉片奇特,葉柄紫紅色,整齊的株形優雅別緻,適於室內盆栽,但需精心養護。 [2] 
藥用:全草入藥。味淡、苦,性微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燒、燙傷,肺熱咳嗽。 [4] 
翅軸蹄蓋蕨 翅軸蹄蓋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