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翁啓惠

鎖定
翁啓惠(Chi-Huey Wong),1948年8月3日生於台灣嘉義,美籍華裔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學系Scripps Family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 [1-2] 
翁啓惠1970年畢業於台灣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77年獲得台灣大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學位,其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83年至1989年,歷任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1986年至2006年,擔任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講座教授;1991年至1999年,擔任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1994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6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0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3年至2006年,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至2016年,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2014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 [1] 
翁啓惠長期致力於生物有機化學及醣分子科學領域研究,世界上首次成功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 [3] 
中文名
翁啓惠
外文名
Chi-Huey Wong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台灣嘉義
出生日期
1948年8月3日
畢業院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職    業
教學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4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6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0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4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

翁啓惠人物經歷

翁啓惠教授
翁啓惠教授(3張)
1966年至1970年,翁啓惠就讀於台灣大學,獲得農業化學學士學位。
1975年至1977年,就讀於台灣大學生化科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
1979年至1982年,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1982年至198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1983年至1986年,任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1986年至1987年,任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1987年至1989年,任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化學系教授。
1989年至2006年,任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學Ernest W. Hahn講座教授。
1991年至1999年,任日本理化研究所尖端科學醣科技研究所主任。
1996年至2006年,任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斯卡格斯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成員。
2003年至2006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特聘研究員。
2006年,被任命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2006年至2019年,任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學教授。
2010年,連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2016年至2019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
2019年,任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化學系Scripps Family講座教授,兼任台灣“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特聘研究員。 [2-5] 

翁啓惠主要成就

翁啓惠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翁啓惠教授研究內容 翁啓惠教授研究內容
翁啓惠的研究工作主要着重於化學生物及新藥研發。從瞭解致病基因的功能及機制去設計併合成小分子及醣蛋白來進一步研究其與標的物的作用,進而研發出新的檢測方法及新藥。研究重點放在瞭解醣分子在細胞表面所扮演的角色、醣蛋白合成方法的發展、醣晶片的設計與應用、酵素抑制劑及疫苗的設計與合成。 [4] 
翁啓惠在生物有機化學及醣分子科學有原創性的貢獻,他是世界首位成功以酵素技術大量合成複雜多醣物(多醣及醣胜肽)的科學家,他所發明的“程式化一鍋式反應”是第一個自動化合成多醣體的化學方法,也是唯一可大量而快速合成寡醣的方法,使得寡糖化學合成成為可能,這在生物學與醫學研究上有重要的貢獻。 [3] 
  • 學術論著
截至2014年3月,翁啓惠總共發表超過700篇的學術研究論文,出版4本關於酵素有機合成及生物化學方面的參考書。 [3] 
代表性著作
Koeller, K., Wong, C.-H., "Enzyme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Nature, 2001, 409, 232-240.
Sears, P., Wong, C.-H., "Toward automated synthesis of oligosaccharides and glycoproteins," Science, 2001, 291, 2344-2350.
Shie, J.-J., Liu, Y.-C., Lee, Y.-M., Lim, C., Fang, J.-M., Wong, C.-H., “An azido-BODIPY probe for glycosylation: initiation of strong fluorescence upon triazole formation”, J. Am. Chem. Soc., 2014, 136, 9953-9961.
Lin, C.-W. et al., “A common glycan structure on immunoglobulin G for enhancement of effector functions”, Proc. Nat. Acad. Sci. U.S.A., 2015, 112, 10611-10616.
Danishefsky, S.J., Shue, Y.-K., Chang, M.N., Wong, C.-H., "Development of Globo-H Cancer Vaccine," Acc. Chem. Res., 2015, 48, 643-652.
Shivatare, S.S. et al., "Modular Synthesis of N-glycans and Arrays for the Hetero-ligand Binding Analysis of Antibodies," Nature Chem., 2016, 8, 338-346.
Krasnova, L. and Wong, C.-H., “Understanding the chemistry and biology of glycosylation with glycan synthesis”,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2016, 85, 599-630.
Kizuka, Y. et al., “High sensitivity and low toxicity fucose probe for glycan imaging and biomarker discovery”, Cell Chem. Biol., 2016, 23, 782-792.
Huang, Y.-W. et al., “Residues comprising the enhanced aromatic sequon influence protein N-glycosylation efficiency”,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2947-12955.
Tseng, T.-H. et al., “Substrate preference and interplay of fucosyltransferase 8 and N-acetylglucosaminyltransferases”, J. Am. Chem. Soc., 2017, 139, 9431-9434.
Liu, C.-P. Shivatare, V. S., Wu, C.-Y., Wong, C.-H., “Glycoengineering of antibody (Herceptin) through yeast expression and in vitro enzymatic glycosylation”, Proc. Nat. Acad. Sci. U.S.A., 2018, 115, 720-725.
Wu, W.-S., Cheng, W.-C., Cheng, T.-R., Wong, C.-H., “Affinity-based screen for inhibitors of bacterial transglycosylase”, J. Am. Chem. Soc., 2018, 140, 2752-2755.
Shivatare, V. S. et al., “Unprecedented role of hybrid N-glycans as ligands for HIV-1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J. Am. Chem. Soc., 2018, 140, 5202-5210.
Lo, P.-W., Shie, J.-J., Chen, C.-H., Wu, C.-Y., Hsu, T.-L., Wong, C.-H., “O-GlcNAcylation regulates the stability and enzymatic activity of the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EZH2”, Proc. Nat. Acad. Sci. U.S.A., 2018, 115, 7302-7307.
Dey, S. and Wong, C.-H., “Programmable one-pot synthesis of heparin pentasaccharides enabling access to regiodefined sulfate derivatives”, Chem. Sci., 2018, 9, 6685-6691.
Cheng, C.-W. et al., “Hierarchical and programmable one-pot synthesis of oligosaccharides”, Nature Commun., 2018, 9, 5202.
Krasnova, L. and Wong, C.-H., “Oligosaccharide synthesis and translational innovation”, J. Am. Chem. Soc., 2019, 141, 3735-54.
Chuang, P.-K. et al., “Functional study and signaling pathway of globo-series glycosphingolipids and β1,3-galactosyltransferase V (β3GalT5) in breast cancer”, Proc. Nat. Acad. Sci. U.S.A., 2019, 116, 3518-23.
Tseng, Y.-C. et al., “Egg-based influenza split virus vaccine with monoglycosylation induces cross-strain protection against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 Proc. Nat. Acad. Sci. U.S.A., 2019, 116, 4200-05.
Lo, H.-J. et al., “Synthesis of sialidase-resistant oligosaccharide and antibody glycoform containing α2,6-linked 3Fax-Neu5Ac”, J. Am. Chem. Soc., 2019, 141, 6484-6488. [6] 

翁啓惠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截至2007年,翁啓惠指導過的學生及博士後研究人員已超過三百位,他們大部分在研究機構、生技製藥公司及政府部門服務。 [7] 
  • 教育理念
翁啓惠教授
翁啓惠教授(4張)
翁啓惠認為,興趣決定一切,沒有興趣、熱誠,就沒有動力,保持好奇探索是鑽研學術的驅動力,缺點是學術圈內人不太關心社會面臨的問題。因此,他呼籲學術圈在爭取學術自由之餘,也要有社會責任,所有研究經費都來自納税人,需讓知識普及公開,回饋社會。研究創新持續加速進行,但學術機構必須更有彈性修正學程,讓學生具備投入新興產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以面對新挑戰,研擬新機制,使創新研究得以轉譯成為有價值的產品。 [8] 
翁啓惠曾與企業界、學術界共同發表《人才宣言》,呼籲社會關注人才失衡的問題,強調教育必須與台灣發展契合,建議教育體系要多加強培育“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的人才,方能讓台灣人才素質有效的向上提升。 [9] 
  • 講座報告
2012年12月,翁啓惠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作了一場關於糖生物學在癌症和肺結核方面研究的學術報告。 [10] 
2013年10月,翁啓惠應邀為台灣師範大學作了題為《一個科學家的社會關懷》的通識講座,盼學生不只擁有學術素養,也培養人文情懷,關注台灣社會。 [8] 

翁啓惠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5年
美國生物醫學西樓學者獎(Searle Scholar Award in Biomedical Sciences)
1986年
美國總統年青化學家獎(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in Chemistry)
1994年
國際醣化學獎(The IUPAC International Carbohydrate Award)
1994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6年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8年
美國化學會哈理遜化學獎(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Harrison Howe Award in Chemistry)
1999年
美國化學會哈德遜醣化學獎(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Claude S. Hudson Award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
1999年
國際酵素化學獎(The International Enzyme Engineering Award)
2000年
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The 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Challenge Award, USA)
2002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5年
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2005年
美國化學會合成有機化學獎(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ward for Creative Work i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2006年
德國Humboldt資深科學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 for Senior Scientists, Germany)
2007年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7年
以色列理工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2007年
台灣陽明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7] 
2008年
傑出化學研究卡頓獎章(The F.A. Cotton Medal for Excellence in Chemical Research)
2008年
台灣中山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1] 
2009年
香港城市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12] 
2009年
“國科會科學專業獎章”(NSC Science Professional Medal)
2011年
台灣“清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9] 
2011年
台灣“交通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3] 
2012年
美國化學會亞瑟科博獎(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rthur C. Cope Award)
2012年
日經亞洲獎(Nikkei Asia Prize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14年
沃爾夫化學獎(Wolf Prize in Chemistry)
2015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羅賓遜獎(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obert Robinson Award) [1] 

翁啓惠社會任職

翁啓惠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化學科技研究委員會董事(2000年至2004年)、德國馬斯普朗克研究院諮詢委員(2000年至2008年)以及Tetrahedron Publications主席(2006年至2008年)。 [14] 
翁啓惠曾任生物有機與藥物化學期刊(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主編,以及美國化學學會期刊(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Biochem、Advanced Synthesis and Catalysis、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Chemistry-AnAsian Journal等期刊的編輯顧問。 [12] 

翁啓惠人物評價

翁啓惠對很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 [3]  (沃爾夫獎委員會評)
翁啓惠教授以增進人類健康為職志,以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贏得全球性榮譽。他的研究團隊的成果,有助於研發更安全、更有效的生物醫藥物質,對增進人類健康有重大意義。 [12]  (香港城市大學評)
翁啓惠是合成多醣化合物的最重要科學家,也是醣生物學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15]  (哈佛大學教授George Whitesides評)

翁啓惠人物爭議

翁啓惠在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任內涉嫌於2011年至2012年收受台灣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念慈賄賂,協助該公司取得“中央研究院”新一代酵素合成寡糖技術。案件在2016年曝光後,翁啓惠辭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他也成為“中央研究院”史上首位被告涉賄的院長。
2018年12月28日,士林地方法院審理後,認為檢方無法證明翁啓惠和張念慈犯罪,判決兩人無罪。
2019年1月21日,士林地方檢察署決定不上訴,翁啓惠無罪定案。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