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翁叔元

鎖定
翁叔元(1633~1701),原名縋,字寶林,號靜鄉、鐵庵。永平籍,江南蘇州府(今江蘇)常熟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殿試賜彭定求榜進士第三人。
中文名
翁叔元
別    名
原名縋,字寶林,號靜鄉
鐵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江南常熟
出生日期
1633年
逝世日期
1701年
官    職
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工部尚書

翁叔元生平資料

康熙十五年,翁叔元,以直隸(今河北)永平(今盧龍縣)籍應試,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翁叔元歷任翰林院檢討、侍讀、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吏部侍郎工部尚書,官至刑部尚書。據記載:翁叔元年幼時,家中十分貧寒,他的叔父扶助他長大成人,成就事業。因此,以“叔”字命名,立志不忘根本。翁叔元與戊戌科狀元孫承恩、己未科狀元歸允肅及翁氏二狀元翁同騄、翁曾源給常熟帶來了甲科盛地之名。 [1] 
康熙十七年(1678),翁叔元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所得人士全是當時出名的人才,“拔畢世特等”,成為當時各省解試最為出眾的。國子生徒按常例要送見面禮的,翁叔元一到立即謝絕。大家都心悦誠服,交口稱讚他公允、無一己之私。康熙十八年,翁叔元受命編修《明史》。而後,曾任國子監祭酒。康熙二十六年,權臣明珠的黨羽大肆攻擊湯斌,翁叔元也曾被指為是明珠一黨。著名學者何焯曾在信中斥責他,聲言不再認他作為自己的老師。後來何焯一再在科考場受窘,許多人都認為可能是出於翁叔元的默許、報復。
康熙二十七年(1688)翁叔元幾經升遷,出任工部尚書。翁叔元在職時,上奏具疏三請:“一請復積分之法,一請令諸生習禮肅觀聽、一請嚴懲不率。”康熙帝很是賞識,採納施行,只是積分之法無人問津。關於習禮,確定了初一、十五的朔望釋菜禮,屆時,六館的士子生員,都整冠束帶,彬彬有禮。關於嚴懲,翁叔元銓釋有關曹司的種種弊端,使税收分釐不差,如剝皮骨一般,分離清楚。他曾經試了試州同知以下雜職官員,大多納請才得謁見,毫無顧忌;翁叔元請用掣籤作為等待的區別,也不行;可見不嚴懲不行。後來,翁叔元任職工部。往往在工部任職的官員把查辦專務看作可怕、令人提心吊膽的工作,大部分任此職的人都不喜歡這個差使,總希望改任它職,以免招來禍事,殃及後代。原因是在工部承擔此職難免其責。建築工程往往超出原來預算的經費,主事官員由於害怕遭受指責,又遲遲不敢上報。在翁叔元接此任之前,近十年時間有四十三項主要工程未結賬。他上任半年期間,以非同小可的魄力清理了這些陳年積案。康熙二十八年,奉準離職,回南方老家休養。直到康熙三十一年秋,翁叔元再度被皇帝召回京城,接掌刑部。翁叔元在刑部任上,為冤假錯案平反,使不少人保全性命。他曾經説:“州縣所奏成案,我固然知道多有冤屈。然而短期內又破不了,一概駁回,又怕白白再株連更多的人,或許還造成更多在獄中飢寒而亡的,真不知如何是好?或許刑部能匡正,而不至於由着下面官吏為所欲為。但願這種辦法能杜絕惡勢力猖獗,案情有個好結果。”

翁叔元史籍記載

康熙三十六年,翁叔元以體弱多病退休。四年後,離開人世。享年69歲。
據記載:翁叔元以精於文章知名,尤其以科考的制藝為最長。他的《鐵庵文集》初刊於康熙二十六年。他的《梵園詩集》、《鐵庵年譜》,見於《借月山房匯鈔》之中。他有兩個兒子,都做過知州官。據説他兒子們的詩與他一樣,都有一定的名氣,而且詩中有悟道語。

翁叔元作品一覽

著有《梵園詩集》、《鐵庵文稿》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