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羽頡

鎖定
羽 頡(生卒年待考),鄭穆公之曾孫;鄭國人。春秋時期晉國著名大夫,同時被羽姓和頡姓尊為得姓始祖之一。 [1-2] 
本    名
羽頡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出生地
鄭國
羽頡,鄭國貴族出身,生卒年不詳,是鄭穆公之曾孫,曾擔任鄭國的馬師一職。
鄭簡公二十三年(前543),羽頡看到自己的國家弱小,隨時都有被大國楚、晉、秦等吞併的危險,認為只有與強國結盟,才會有生存的可能,便向鄭國的當權上卿大夫良霄(字伯有)提出與晉、楚兩個鄰國結盟的建議。良霄採納了他的建議,派他和另一位卿大夫公孫黑(字子晳)分別出使晉、楚兩國。這時,公孫黑髮動兵變,良霄被迫逃亡,隨後良霄反撲鄭國,羽頡作為馬師協助良霄,失敗,良霄被殺 [3]  。羽頡怕受到株連,逃亡到晉國。子皮讓公孫鉏代替羽頡做了馬師。 [4] 
晉平公封羽頡為上大夫,並將任地封給他作為食邑。 [5]  雞澤的會見,鄭國的樂成逃亡到楚國,就乘機去到晉國。羽頡藉助他,和他相勾結、一起奉事趙文子,提出了進攻鄭國的建議。由於有宋國盟誓的緣故,趙文子不同意這項建議。 [4] 
羽頡的封地在今日的任縣境內,那時就稱“任地”。據《水經注》記載,任地為“諸流彙集”之地,素有“南泊”之稱。因古代的“任”字與“壬”字相通,“壬”在五行中屬“水”,為此這裏就稱“任地”。在歷史上曾有人將羽頡稱為“任大夫”,這是有地名而得此稱呼。任地原來是河流匯集的地方,經常發生洪澇災害。羽頡來到封地後,帶領百姓疏通河道,花了兩年的時間,治理了洪澇隱患,又築起了邑城,人們稱之為任城。戰國末期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滅趙國後,將任邑改置為任縣。追根溯源,任縣載入信史的事件,就從羽頡受封於任邑開始。 [1] 
羽頡的後裔子孫,或以“羽”為姓氏,或以“頡”為姓氏 [2]  。羽頡由此也得以同時名列羽姓和頡姓的鼻祖名單之中。 [1-2] 
參考資料
  • 1.    羽 揭陽姓氏概略之493 任縣首任長官羽頡  .揭陽新聞網.2017-01-22[引用日期2017-07-18]
  • 2.    不同版本字典 姓在哪頁脱口出  .山西新聞網 .2008-04-03[引用日期2017-07-28]
  • 3.    《左傳·襄公三十年》:伯有聞鄭人之盟己也,怒。聞子皮之甲不與攻己也,喜。曰:「子皮與我矣。」癸丑,晨,自墓門之瀆入,因馬師頡介於襄庫,以伐舊北門。駟帶率國人以伐之。皆召子產。子產曰:「兄弟而及此,吾從天所與。」伯有死於羊肆
  • 4.    《左傳·襄公三十年》:雞澤之會,鄭樂成奔楚,遂適晉。羽頡因之,與之比,而事趙文子,言伐鄭之説焉。以宋之盟故,不可。子皮以公孫鉏為馬師。
  • 5.    《左傳·襄公三十年》:羽頡出奔晉,為任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