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羽葉點地梅

鎖定
羽葉點地梅(學名:Pomatosace filicula Maxim.)是報春花科、羽葉點地梅屬植物。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9釐米,具粗長的主根和少數鬚根;葉多數,葉片輪廓線狀矩圓形,羽狀深裂至近羽狀全裂,全緣或具1-2牙齒;葉柄甚短或長達葉片的1/2,被疏長柔毛,略呈鞘狀。花葶通常多枚自葉叢中抽出;傘形花序;花冠白色;蒴果近球形。 [10] 
羽葉點地梅屬是中國特有的單種屬,分佈於青海東部、甘肅的西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東北部和新疆。 [12]  [14]  [19]  生長於高山草甸和河灘砂地,海拔3000-4500米。 [1] 
羽葉點地梅屬於典型的高山物種,植株矮小,形成密叢或墊狀體,花色豔麗,株型優美,是較好的觀賞植物。全草有藥用價值,可用於清熱、祛瘀血。因為它的珍稀性,故還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10] 
中文名
羽葉點地梅
拉丁學名
Pomatosace filicula Maxim.
中國植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2] 
杜鵑花目 [1] 
報春花科 [1] 
羽葉點地梅屬
羽葉點地梅

羽葉點地梅植物學史

1881年,俄國植物學家卡爾·馬克思莫維奇(Karl Maximovich)首次記錄並描述了羽葉點地梅,並建立了單種屬羽葉點地梅屬,憑證標本由俄國探險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普熱瓦利斯基(Nikolay Mikhaylovich Przhevalsky或N. P. Przewalski)採集自中國的唐古特地區(Regio Tangut) [15]  。卡爾·馬克思莫維奇在建立羽葉點地梅屬時,指出應將其放在苣蒴報春屬(Bryocarpum)附近。Spanowsky W通過研究報春花亞科植物的花粉形態,將羽葉點地梅屬置於由點地梅屬(Androsace)和卧地梅屬(Douglasia)構成分支的基部。 [3] 
根據Sarkar(1988)提出的點地梅屬染色體進化趨勢以及該屬侷限的地理分化和特化的形態特徵,指出羽葉點地梅屬很可能就是由點地梅屬直接衍生而來。 [14]  分子生物學證據表明,羽葉點地梅屬及其近緣類羣的分化可能是在第三紀中新世以來才進行的。分子地理標記的結果支持形態學研究提出的中國東南部及青藏高原東部地區為羽葉點地梅屬及其近緣屬的起源地的假設。 [14]  [17] 

羽葉點地梅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 [4]  株高3-9釐米,具粗長的主根和少數鬚根。葉多數,葉片輪廓線狀矩圓形,長1. 5-9 釐米,寬6-15毫米,兩面沿中肋被白色疏長柔毛,羽狀深裂至近羽狀全裂,裂片線形或窄三角狀線形,寬1-2毫米,先端鈍或稍鋭尖,全緣或具1-2牙齒;葉柄甚短或長達葉片的1/2,被疏長柔毛,近基部擴展,略呈鞘狀。花葶通常多枚自葉叢中抽出,高(1)3-9(16)釐米,疏被長柔毛;傘形花序(3)6-12花;苞片線形,長2-6毫米,疏被柔毛:花梗長1-12毫米,無毛;花萼杯狀或陀螺狀,長2.5-3毫米,果時增大,長達4-4.5毫米,外面無毛,分裂略超過全長的1/3,裂片三角形,鋭尖,內面被微柔毛;花冠白色,冠筒長約1.8毫米,冠檐直徑約2毫米,裂片矩圓狀橢圓形,寬約0.8毫米,先端鈍圓。蒴果近球形,直徑約4毫米,周裂成上下兩半,通常具種子6-12粒。 [1] 
羽葉點地梅

羽葉點地梅近種區別

羽葉點地梅
羽葉點地梅屬與點地梅屬在外部形態上的最主要的差別之一在於其蒴果為蓋裂。從外部形態,尤其是從花和果的形態及結構看 ,它與點地梅屬植物非常相似。兩屬植物的花萼均為杯狀 ,花冠簡 壇狀,喉部收縮且具環狀附屬物,蒴果近球形;這些性狀的組合在報春花族乃至整個報春花科都是獨一無二的。此外,羽葉點地梅的花粉粒為近長球形,具三孔溝,萌發孔明顯,外壁具細網狀紋飾。 [3] 
羽葉點地梅 羽葉點地梅
點地梅 點地梅

羽葉點地梅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甘肅( 甘南、卓尼、瑪曲、夏河)、青海(達日、瑪多、興海、澤庫、貴德、湟源)、四川(石渠、德格、松潘)、西藏(比如)和新疆。生長於高山草甸和河灘砂地,海拔3000-4500米。 [1]  [11]  [19]  羽葉點地梅喜歡濕潤温暖和向陽肥沃的土壤,比較耐寒耐貧瘠,可在冰天雪地頑強生存。 [10] 

羽葉點地梅繁殖方法

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羽葉點地梅為種子繁殖,種子相對較小可以通過風力傳播。 [9] 

羽葉點地梅主要價值

羽葉點地梅藥用

全草有藥用價值, [10]  清熱、祛瘀血。用於肝炎、高血壓引起的發燒,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及關節炎等症。 [4]  藏藥“熱袞巴”在中國藏醫藥典籍《月王藥診》《四部醫典》《藍琉璃》、及《晶珠本草》等中均有記載。據調查,在各地使用的“熱袞巴”原植物有3科4屬共13種。考證發現,“熱袞巴”的正品原植物是羽葉點地梅和尼泊爾黃堇Corydalis hendersonii Hemsl.(或為尖突黃堇Corydalis mucronifera Maxim.),其他植物為地方習用品。在中國青海、甘南和川西等地區主要使用羽葉點地梅,在中國西藏的拉薩、阿里、山南及日喀則等地區則主要使用尼泊爾黃堇。 [13]  [18] 
羽葉點地梅含有酚性物質、糖類、皂苷、黃酮類、內酯、植物甾醇、揮發油及氰甙等化學成分,具有鎮靜、鎮痛、解熱和抗炎等作用。 [13] 

羽葉點地梅學術

因為它的珍稀性,故還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10]  羽葉點地梅耐寒,其分佈範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的枱面地區,因此是研究青藏高原枱面植物物種冰期進化歷史的理想材料,對揭示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區系第四紀演化史具有重要意義。 [9] 

羽葉點地梅觀賞

羽葉點地梅屬於典型的高山物種,植株矮小,常形成密叢或墊狀體,花色豔麗,株型優美,是較好的觀賞植物。 [10] 

羽葉點地梅保護現狀

羽葉點地梅保護級別

1999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 [5] 
2004年,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Ⅱ級。 [6] 
2013年,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無危(LC)。 [7] 
2021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Ⅱ級。 [8] 

羽葉點地梅種羣現狀

隨着全球升温,羽葉點地梅的適宜分佈區也在減少。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將促使羽葉點地梅向更潮濕、更寒冷的高海拔地區遷移。在未來羽葉點地梅的適宜分佈區將會集中到中國青海省東南部的三江源地區。 [16]  其分佈地狹窄,種羣數量稀少,自然更新能力較差。 [10] 

羽葉點地梅保護措施

在羽葉點地梅的自然分佈區內,包括中國甘肅祁連山,青海可可西里、三江源等地建立了多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 [10]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