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羽萼木

鎖定
羽萼木(Colebrookea oppositifolia Loddiges)唇形科羽萼木屬植物,為多年生灌木,俗稱“黑羊巴巴”,主產於緬甸、泰國、尼泊爾等東南亞國家,國內主要見於雲南省,通常生長於稀樹林區或灌木叢中,系傳統藥材,有消腫止痛之功效。
中文名
羽萼木
拉丁學名
Colebrookea oppositifolia Loddiges [2] 
別    名
黑羊巴巴(雲南昌寧),羽萼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羽萼木屬
羽萼木

羽萼木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通常高1-3米,多分枝。莖、枝密被綿狀絨毛,不明顯四稜形,褐黃色。
羽萼木
羽萼木(8張)
莖葉對生或三葉輪生,長圓狀橢圓形,長10-20釐米,寬3-7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具小圓齒狀鋸齒,微皺,上面綠色,被微柔毛,下面灰白色,被絨毛或綿狀絨毛,側脈10-20對,與中脈在上面微凹陷或不明顯,下面隆起,葉柄長0.8-2.5釐米,腹凹背凸,密被絨毛;花序最下一對苞葉與莖葉同形,但較小而狹,近於無柄,上部的苞葉呈苞片狀,毛被均同莖葉。圓錐花序着生於枝頂,乃由穗狀的分枝所組成,通常長10-15釐米,密被絨毛或綿狀絨毛,具總梗,穗狀分枝長4-7釐米,由具10-18花密集小輪傘花序組成,輪傘花序無梗,球形,其下方承以多數小苞片;小苞片線形,長約1毫米,外面密被絨毛,內面無毛,基部多少連生而呈總苞狀。花細小,白色,通常長約2毫米,雌花及兩性花異株。
羽萼木 羽萼木
雌花花萼鐘形,花時連齒長1.5毫米,萼筒極短,萼齒5,相等,長錐形,羽毛狀,果時花萼延長,長達6毫米,萼筒外面具貼生柔毛及腺點,明顯具稜及溝,內面無毛,萼齒呈長刺狀,羽狀毛,常多少呈紫色;花冠細小,冠筒幾等於或略超出花萼,外面被微柔毛,內面無毛,冠檐多少呈二唇形,上唇卵圓形,先端微凹,下唇較上唇略長,3裂,中裂片稍大,卵圓形;雄蕊4,着生於冠筒中部以上,分離,內藏,花絲極短,花葯細小,圓球形,匯通為一室;花柱明顯伸長,長几達花冠長的一倍,先端相等2裂,裂片絲狀、極叉開;花盤等大;子房頂端具柔毛。 [3] 
兩性花花萼微小,花時連齒長0.6毫米,花冠長達3毫米,冠檐明顯二唇形,上唇卵圓狀長圓形,長0.5毫米,直伸,先端微凹,下唇伸長,開張,長1.5毫米,3裂,中裂片卵圓狀長圓形,長為側裂片的二倍,側裂片卵圓形,較小;雄蕊4,前對稍長,十分伸出,着生於花冠筒中部以上;花柱直伸,略超出或幾不超出花冠,先端相等2裂,裂片鑽形,略叉開。小堅果倒卵珠形,長1毫米,黃褐色,頂端具柔毛,基部具一小白痕。花期1-3月,果期3-4月 [1] 

羽萼木分佈範圍

主產雲南,生於乾熱地區的稀樹喬木林或灌叢中,海拔200—2200米。尼泊爾,錫金,印度,緬甸,泰國也有。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

羽萼木主要價值

羽萼木簡要信息

【拼音名】 Yǔ è
【別名】野山茶、馬垮皮、黑羊巴巴
傣藥名 化水頓
藥物分類 植物藥
中藥材基原 為唇形科植物羽萼木的葉。
採收加工 全年可採,用鮮品,隨用隨採。
化學成分 葉含較多量的蛋白質(protein),氨基酸(amino acid)和糖。

羽萼木藥理作用

性味 味辛;性平 味微辣,氣臭,性平。入風、水、土塔。

羽萼木功能主治

除風散寒.消腫止痛。止血;解毒止癢。主鼻衄;咳血;外傷出血;皮炎;癬症。
主治 “攏梅蘭申”(風寒濕痹證,肢體關節腫痛,屈伸不利),“阻傷,路哈”(跌打損傷,骨折)。
用法用量 外用;鮮品適量,搗爛,炒熱,包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粉敷。

羽萼木注意事項

附方 1.治“攏梅蘭申”羽萼葉、香茅草、旱蓮草、刺桐鮮品各適量。搗爛,炒熱,加少許酒,包敷患處。(西雙版納州傣醫院傣醫康郎臘驗方) 2.治“阻傷,路哈”羽萼葉鮮品適量。搗爛,加豬油、淘米水各適量,加熱,包敷患處。(《西雙版納傣藥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