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羲經

鎖定
即《易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
中文名
羲經
別    名
《易經》
別    名
《周易》
根    源
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
成    就
中國文化的元典

羲經基本信息

宋代之前,人們沒有“先天易”和“後天易”的説法。到了邵雍(1011年—1077年),依“伏羲八卦”與“文王八卦”的區別,將《易經》內容細分為先天、後天兩部分,並重在研究和傳承先天易的內容,又給《易經》起了名字叫《羲經》。從此,同一本書有了3個名字:《羲經》《周易》《易經》。
當代伏羲文化研究者、中國羲經協會執行會長宋昌認為:其所以被稱作“羲經”,重在強調伏羲一畫開天始畫八卦之功;其所以被稱作“周易”,重在強調周文王演易之功;其所以被稱作“易經”,重在強調孔子刪述六經傳易之功。且三個名稱皆始於秦漢之後。正是因為側重點的不同,三種稱呼也就分別有了不同的含義。所謂“羲經”,則是以伏羲先天易為核心,兼容文王后天八卦和孔子易理思想在內的易文化統一體。所謂“周易”,則是以文王后天八卦為主要內容,兼容伏羲先天易和孔子易理思想的易文化統一體。所謂“易經”,則是包涵伏羲先天易和文王后天八卦以及孔子易理思想的易文化統一體。
《羲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是中國最古老的占卜術原著,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據説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羣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從本質上來講,《羲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宋·邵雍(1011年—1077年)《伊川擊壤集》卷之十一《旋風吟二首》:“少日掛心唯帝典,老年留意只羲經。自知別得收功處,松桂隆冬始見青。”
宋·王珪 (1019年—1085年)《除富弼西京留守制》:“不處成功,專 老氏 榮名之畏;其旋元吉,安羲經履道之終。”
五經別名:唐·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後因稱《詩經》為"葩(pā)經"。 《書經》者,孔壁藏書也,又名壁經.易經,羲經相傳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經"。《禮記》,.整理《禮記》的是西漢學者戴德(大戴)和戴聖(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dài)經".孔子刪述春秋,絕筆於獲麟。因此《春秋》叫"麟(lín)經"。

羲經書刊歷史

羲經傳統的説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説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是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乾」為第一卦,併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説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並未達致統一。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羲經現代的説法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幷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並非任何一個傳説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於《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裏面的篇章最早出現於中國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清初學者惠棟説:“棟四世鹹通漢學,以漢猶近古,去聖未遠故也。《詩》、《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採馬、王,杜元凱根本賈、服;唯《周易》一經,漢學全非。”[3]

羲經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台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闢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覆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幹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4],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