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義和團

(清末民間武術團體與秘密教門的混合組織)

鎖定
義和團是清末民間武術團體與秘密教門的混合組織。由大刀會(金鐘罩)、義和拳、神拳梅花拳等民間秘密結社互相組合、發展而成,為義和團運動的基幹力量。這些刀會、拳會與秘密教門雖各自更名義和團,但互不統屬。同年春,山東清平縣(今高唐)大刀會、直隸景州(今河北景縣)大刀會改稱義和團。九月,義和拳在平原森羅殿戰鬥中自稱義和團。山東巡撫毓賢曾於是年夏將義和拳改稱義和團。各種名目的民間秘密宗教與武術團體遂紛紛更名義和團,以爭取“合法”地位。次年,京津地區也普遍建立義和團,迅速形成義和團運動高潮。各地團民多以農民、手工業者和販夫為主,間有部分遊民、兵勇和富人加入。成員多為二十歲上下的青年,另有婦女組織紅燈照。以團、壇(場或廠)為單位,以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兑中的一字自立團號。其中乾字團、坎字團人多勢眾,分佈地區廣泛。各團以老師、團首、大師兄、二師兄等為首領,無統一信仰,但“神靈附體”、“刀槍不入”的信條基本一致。各壇互不統屬,以傳帖作聯絡,互相配合,並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反對外國侵略,打擊教會勢力。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冀中義和團以“掃清滅洋”相號召,繼續開展鬥爭。旋被清軍鎮壓。 [10] 
中文名
義和團
別    名
義和拳
所處時期
清朝末期
首    領
朱紅燈趙三多、王一慶、林黑兒
事    件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名稱起源

義和團白蓮教説

這一看法的代表是勞乃宣的《義和拳教門源流考》。認為義和團起源於白蓮教 [1] 

義和團大刀會説

大刀會是清代華北由貧苦農民為主的一個團體,成員演練“金鐘罩”,認為可以刀槍不入,也被認為是義和團的起源之一。 [2] 

義和團鄉團説

也有部分人認為義和團起源於民間的鄉團組織。

義和團拳會説

在清代有許多傳播武術的民間團體,如義和拳、梅花拳等,特別是義和拳在長期發展中蒙上了濃厚的民間宗教色彩。被認為是義和團的前身。 [3] 

義和團產生背景

義和團成員 義和團成員
1899年10月上旬,山東冠縣飛地蔣家莊(今邢台威縣),教民和當地民眾發生衝突,義和團衝擊當地的教堂。知縣蔣楷派兵前往鎮壓。朱紅燈率團民數百人與清軍進行戰鬥,將其擊敗。現如今在平原鄉間還流傳一句諺語“義和團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傳”。
19世紀末,各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近國家,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的危機。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在經濟上向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政治上則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在文化上他們通過教會深入中國城市和鄉村進行侵略活動,使民族危機愈加嚴重,終於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是有多種多樣的原因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戰爭後,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成為義和團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

義和團組織結構

義和團成員

義和團的成分極為複雜,既有貧苦農民、手工業者城市貧民小商販和運輸工人等下層人民,也有部分官軍、富紳甚至王公貴族,後期也混雜進了不少流氓無賴,“上自王公卿相,下至娼優隸卒,幾乎無人不團”使得義和團的組織極為鬆散,不利於集中力量打擊敵人。
據陳貴宗《義和團的組織和宗旨》所説,義和團的組織大致分為:
1.壇,是義和團的基層單位,又稱壇口,也有“廠”、“爐”、“團”、“公所”等稱呼。首領一般稱大師兄。
2.總壇,設天津“坎”字總壇。為壇的上一級單位。
3.門或團,為總壇的上一級單位。義和團按照八卦方位分為八門(團),如“乾字門(團)”、“巽字門(團)”等。
義和團天津呂祖堂壇口 義和團天津呂祖堂壇口
4.義和團,是由所有義和團員共同組成的一個鬆散組織。 [4] 
此外,義和團還有“紅燈照”“藍燈照”“黑燈照”(寡婦組成)“花燈照”(妓女組成)等婦女組織。 [5] 
義和團內部又可分為官團,私團與假團。
所謂官團是指接受清廷的招撫,向清政府掛號,接受清廷官員的統率,領取其糧餉。官團得到清政府的承認,聽從其調遣。承認官團是清廷控制義和團的手段;
私團則大多系團民自發組織,帶有很大的獨立性,自行設壇或從事“滅洋”鬥爭。
假團則有其複雜性,一般説來,義和團是一個幾乎人人可以加入的鬆散的組織,但實際上,有很多義和團組織被清政府以“偽團”,“假團”的名義鎮壓。 [6]  “假團”分兩種情況,一是不服從清政府的統治並對其構成威脅,因而被消滅,是其鎮壓和消滅義和團的藉口。二是部分不良分子甚至教民假扮義和團橫行不法,前者如“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壇附和,或仿效裝束,魚肉良善”, [7]  後者如“奉教者皆扮成假義和拳會,各處尋仇殺人,北京西城尤多” [8]  “直北一帶,天主教民往往效拳匪服色,四出行劫。有被獲者,自稱義和團,則地方官即釋之。” [9] 

義和團首領

  • 閻書勤(1860—1900),冠縣飛地梨園屯(今邢台市威縣)人,領導了冠縣起義。
  • 趙三多(1841—1902),領導過冠縣起義,打出“扶清滅洋”的旗幟,義和團失敗後參加景延賓起義,在此過程中殞命。
  • 朱紅燈(?—1899),領導過平原起義,擊敗縣令蔣楷,在森羅殿戰鬥中戰敗,後被捕處死。
  • 林黑兒(?—1900?),自稱“黃蓮聖母”,是紅燈照的領導者,天津失陷後被俘,不知所終。
  • 王立言(?—1899),山東義和團主要首領之一,朱紅燈死後在山東堅持戰鬥,後失敗被殺。
  • 倪贊清(1862—1902),字翼臣,組織和指揮了著名的廊坊大捷
  • 曹福田(?—1901),天津義和團首領。在老龍頭火車站與八國聯軍激戰。
  • 張德成(1846—1900),在獨流鎮創建“天下第一團”,後率部赴天津與聯軍戰鬥。
  • 劉呈祥(1881—1900),別號劉十九,1900年19歲時在天津西郊高家莊設乾字壇,後在天津打擊八國聯軍,天津失陷後仍堅持戰鬥。
  • 景廷賓(1861-1902),直隸廣宗人,1902年4月同趙三多等在鉅鹿廈頭寺領導起義,改旗號為“掃清滅洋”,7月失敗被殺。

義和團紀律

義和團有自己的一套紀律,既有官方頒發的十條團規,也有自己獨特的規定,如“毋貪財、毋好色、毋違父母命、毋犯朝廷法,殺洋人、滅贓官,行於市必俯首,不可左右顧,遇同道則合十”等。 [7] 
這些戒規在初期得到了較好的遵守,當時有人的記載就説明了這個問題:“看其連日由各處所來團民不下數萬,多似鄉愚務農之人,既無為首之人調遣,又無鋒利器械;且是自備資斧,所食不過小米飯玉米麪而已。既不圖名,又不為利,奮不顧身,置性命於戰場,不約而同,萬眾一心;況只仇殺洋人與奉教之人,並不傷害良民以此而論,似是仗義” [11]  ,有時義和團甚至擔負起維持治安的責任,如“刻有聶軍門(聶士成)所統之武衞軍兵多人,皆持器械,向各處搶奪。經匪首曹福田拿獲二十餘人,皆殺死”。 [12] 
義和團運動後期,由於成員日益複雜,出現了許多違法亂紀的現象,但連後來的清政府上諭也不得不承認“……淶涿拳匪既焚堂毀路,亟派直隸練軍彈壓。乃該軍所至,漫無紀律,戕虐良民,而拳匪專持仇教之説,不擾鄉里,以致百姓皆畏兵而愛匪,匪勢由此大熾,匪黨亦愈聚愈多”。 [13]  對義和團後期紀律敗壞的記載:“城中日焚劫,火光連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為教民,全家皆盡,死者十數萬人。其殺人則刀矛並下,肌體分裂,嬰兒生未匝月者,亦殺之殘酷無復人理”,“京師盛時,居人殆四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滷掠一空,無得免者。坊市蕭條,狐狸晝出,向之摩肩擊轂者,如行墟墓間矣”“義和團之殺教民毛子也,京西天主堂墳地,悉遭發掘,若利瑪竇、龐迪我、湯若望、南懷仁諸名公遺骨,無一免者。勝代及本朝御碑,皆為椎碎。保定屬有張登者,多教民,團匪得其婦女,則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體,以為笑樂”。 [14] 

義和團相關事件

義和團思想意識

義和團愛國思想

義和團具有樸素的愛國思想,對外國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災難十分痛恨。他們表示:“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還有些義和團組織更希望能使國家從屈辱的境地擺脱出來,如當時的紅燈照就宣佈要以法術“遠赴東洋,索還讓地並償二萬萬之款”。 [15] 
歐弗萊區在《列強對華財政控制》一文中論證義和團運動時説:“關於它興起的原因,勞頓引證了義和團領袖於棟成所發佈的一個佈告,佈告寫道:‘若輩洋人,借通商與傳教以掠奪國人之土地、糧食與衣服,不僅污衊我們的聖教,尚以鴉片毒害我們,以淫邪污辱我們。自道光以來,奪取我們的土地,騙取我們的金錢;蠶食我們的子女如食物,築我們的債台如高山;焚燒我們的宮殿,消滅我們的屬國;佔據上海,蹂躪台灣,強迫開放膠州,而如今又想來瓜分中國。’” [16] 

義和團排外思想

與愛國思想相對應,義和團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與舉動。這些行為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現象,應當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簡單化處理。
一是義和團為抵抗清軍鎮壓或外國侵略軍的進攻而在部分地區採取的毀鐵路拔電杆的行為,這些舉動是基於戰爭形勢的需要,並不存在仇視外國科學技術的問題。如淶水之戰楊福同被殺後,義和團開始大規模拆毀鐵路,根據當時有人的分析,其緣由是“意謂前既拒殺官長,禍必不免,毀路所以阻兵,燒站而死西人,更可圖快”。 [17]  過去有人僅憑義和團的宣傳“拆鐵道,拔線杆,緊急毀壞大輪船”就認為這是敵視西方文明的舉動,這是不嚴肅的。
二是部分義和團員基於仇外對西方器物的大規模毀壞,如“團中雲,最惡洋貨,如洋燈、洋磁杯,見即怒不可遏,必毀而後快。於是閒遊市中,見有售洋貨者,或緊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毀物殺人,見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錢而已”。 [18]  此外,義和團還殺害了很多無辜捲入的教徒和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 [20]  這些行為遭到後世論者的極大詬病,認為是封建矇昧主義的體現。
三是義和團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在一部分義和團不分青紅皂白籠統排外的同時,另一部分部分義和團並沒有完全排斥西方器物。一些義和團員在實戰中意識到洋槍的優點並加以使用,如俄國隨軍記者揚契維茨基説:“街上到處都是扎着紅頭巾的義和團,不過,如今他們不僅手持長矛大刀,而且有的也拿着步槍了”。 [19]  還有一些義和團只要形勢需要,並不拆毀鐵路。如新城某團“其團規不赴調出戰,不濫殺教民,不拆鐵路,頗守正” [21]  ,又如在保定西關“鐵路人人自危,皆錯愕不知所為。或獻計曰:‘莫如迎師立廠,拳匪顧念同類,或可免意外之虞。’觀察不得已從之,立廠於西關永寧寺,迎師教練,誡毋焚殺。鐵路諸色人等盡入其中。由是人心始定,拳匪與工役耦居無猜,附省二百餘里鐵路得以無恙”。 [22] 

義和團迷信思想

義和團在街頭宣傳 義和團在街頭宣傳
義和團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這是由於構成義和團員主體的中國農民在當時缺乏先進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後的迷信思想來解釋外國侵略者給中國帶來的災難,當時的義和團普遍認為中國的災難是遇上了“劫運”。稱“劫運到時天地愁,惡人不免善人留”。 [23]  而災難的源頭就是洋人:“天無雨,地焦乾,全是教堂遮住天”,這種認識對義和團的迅猛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義和團也把抵禦外侮的希望寄託在超自然力量上,希望通過迷信儀式達到刀槍不入的效果,如《閉火分砂咒》:“弟子在紅塵,閉住槍炮門,槍炮一齊響,沙子兩邊分”。與義和團有着一定淵源關係的鐵布衫(金鐘罩)、八卦教民間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一些道教信仰的成分,在義和團另一大來源神拳中道教影響也很大。道教教義中的八卦在義和團揭帖中多有使用。原本用來宣達神意、驅妖捉鬼、祈福攘災的道教符咒在義和拳、義和團中廣為流傳。武器處於明顯劣勢的義和團在與列強的武裝對抗中,急於引進神秘性的咒語、泛化咒語,用以壯膽助威。在義和團揭帖中頻頻出場的張天師以及玉皇大帝、洪鈞老祖、呂洞賓等道教神仙是義和團排外滅洋勇敢精神的堅強支柱之一。然而事實證明,單靠這種傳統的民間信仰精神力量是無法戰勝外敵的。
宗教迷信觀也是義和團進行宣傳鼓動的形式,義和團在“請神”時“以降神召眾,號令皆神語。傳習時,令伏地焚符誦咒,令堅合上下齒,從鼻呼吸,俄而口吐白沫,呼曰神降矣,則躍起操刃而舞,力竭乃止”。 [24]  用“升黃表,焚香煙,請來各等眾神仙”的形式吸引羣眾,因而義和團運動中大量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迷信思想。
這些迷信思想在義和團運動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為聯結各個義和團組織的紐帶,使義和團在組織鬆散的狀況下仍能堅持鬥爭。義和團的迷信思想成為維持紀律的工具,據記載,義和團員“其受傷深重而不能復活者,大師兄遍搜其身,或偶攜有他物,則曰是愛財,曾搶藏人物,故致死,萬不能活矣。故多不敢輒搶” [25]  ,故在義和團運動的初期,義和團能保持較好的紀律。
迷信思想還起到了鼓舞士氣的作用,在八國聯軍入侵初期,“拳匪信槍彈不傷之妄,遇有戰事,竟衝頭陣,聯軍御以洋槍,死者如風驅草。乃後隊存區區之數,尚不畏死,倏忽間亦中彈而倒”。 [26]  義和團成員解釋:“童子法力小,故多傷亡。年壯者法力不一,故有傷、有不傷。老師師兄則多神術,槍彈炮彈近身則循衣而下,故無傷。”實際上,“臨陣以童子為前隊,年壯者居中,老師、師兄在後督戰,見前隊倒斃,即反奔”。 [27] 
當然,迷信思想並不能在先進技術前取勝,故在義和團運動後期,迷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作用,部分義和團員曾經高漲的士氣衰落。六月八日,天津的義和團冒雨出戰,練軍以三炮相助,“洋人果出,僅三人。各執槍向團,團即反奔,途中自相語曰,天雨矣,可以回家種地矣,似此吃苦何益,次日即散去大半”。 [28] 

義和團忠君思想

曹福田像 曹福田像
由於封建思想的毒害,許多羣眾都有傳統的忠君思想,在義和團運動中的“扶清滅洋“口號就是一個表現。不過,這裏的“忠君”應該理解為效忠慈禧太后而非光緒皇帝。在義和團的口號中,就有“殺一龍二虎三百羊”,其中的龍就特指光緒皇帝,可見一斑。
正因為如此,義和團也才會得到慈禧的重視,作為宮廷鬥爭中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清廷對外宣戰後,許多義和團員加深了清朝政府的幻想。在警告國聞報的揭帖中,義和團明確宣告“我皇即日復大柄,義和神團是忠臣”。許多義和團員受到頑固派官僚的操縱,有的甚至形同團練。
不過,還有大量義和團組織有一定獨立性,甚至不聽朝廷號令。在那桐許景澄奉旨與外國交涉時,走到豐台,為團民所阻,那桐等告以朝命在身,義和團回答説:“吾民知有祖師之命,不必問朝廷之命”。這部分義和團不但不問朝廷之命,有的還公然對抗朝廷官員,如清軍副都統慶恆就被義和團所殺。有的義和團組織甚至與清政府決裂,如另立皇帝,《定縣誌》記載“時城東王習村有鄉人稱帝,設軍師、將佐諸目;旋為防營捕送保定,乃一少女子,為拳匪所擁以稱亂者”。 [29]  這種行為更是公開與清朝作對。
義和團運動失敗後,一些羣眾認清了清廷的本質,不再對其抱有幻想,轉而提出新的“掃清滅洋”口號。

義和團各地情況

義和團運動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但其影響遍佈全國各地。

義和團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很早就有義和團活動,據《遼陽縣誌》記載:義和團蔓延至奉天全省,吉林和黑龍江也有許多義和團活動。沙俄入侵後,東北義和團與之進行鬥爭。後來一部分義和團與其它抗俄武裝組成“忠義軍”和“六合拳”,繼續堅持鬥爭。

義和團西南地區

雲南昆明羣眾燒燬法、英教堂,四川大邑縣民羅文榜豎起“順清滅洋”旗號發動起義,此後四川許多地方響應。貴州相梓縣傳習義和拳,分棚操練。特別是四川地區興起的反清滅洋鬥爭聲勢浩大。義和團運動失敗後,一部分成員“漸次入蜀”,在當地取得較大發展。1902年之後,在李岡中、曾阿義、廖觀音等人的領導下,四川的紅燈教多次發動反清滅洋起義,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

義和團東南地區

在東南沿海各省的餘姚諸暨寧海臨海黃岩樂清永嘉瑞安平陽、玉環廳、西安、開化,常山、江山、福州廈門漳州龍巖汀州邵武建寧永春番禺南海順德、新會、新安、饒平貴縣象州、修仁等地,義和團和會黨在各地張貼揭帖,教授拳術,燒燬教堂,發動起義。在廈門的義和團揭帖上提出了收復台灣的正義要求。在福州,聲討閩浙總督許應騤的揭帖甚至貼到了他的卧室前面,説“老許老許,老而不死,誤國殃民,實為禍始”。許應騤雖懸賞3000元捉拿,卻始終破不了案。

義和團西北地區

義和團在西北地區也有發展,寧羌漢中延安涼州慶陽都有義和團活動。天津義和團甚至遠赴新疆伊犁活動,1900年10月“忽有天津拳黨賈永潛來伊犁,在距惠遠城西五里處之烏哈里克河西大莊子地方,開場教習拳棒”。

義和團文藝作品

義和團小説

神鞭》作者馮驥才
檀香刑》作者莫言
庚子風雲》作者鮑昌

義和團評書

《廊坊大捷》作者單田芳

義和團戲劇

紅燈照》(京劇)
神拳》(話劇)作者老舍

義和團漫畫

一輝曼荼羅》(《亂世三娘》)作者手冢治虫
義和團有關的漫畫作品《國魂》 義和團有關的漫畫作品《國魂》
國魂》作者神北克

義和團影視作品

神鞭》(據同名小説改編)

義和團紀錄片

參考資料
  • 1.    勞乃宣.義和拳教門源流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 2.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四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 3.    路遙.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 4.    陳貴宗.義和團的組織和宗旨.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年
  • 5.    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編.簡明中國近現代史詞典 上.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
  • 6.    《圖説歷史》編委會.一讀就懂的中國史 清朝.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9年
  • 7.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4頁
  • 8.    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義和團運動史料叢編》第1輯:中華書局,1964年:第79頁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庚子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44頁
  • 10.    鄭天挺、吳澤、楊志玖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198頁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庚子記事》:中華書局,1978年:第15頁
  • 12.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頁
  • 13.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477,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14]
  • 14.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24、290頁
  • 15.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2頁
  • 16.    歐弗萊區著;郭家麟譯.《列強對華財政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5頁
  • 17.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46頁
  • 18.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6頁
  • 19.    德米特里·揚切韋次基著;許崇信等譯.《八國聯軍目擊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3頁
  • 20.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89頁
  • 21.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60頁
  • 22.    莊建平主編.《近代史資料文庫》第6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166頁
  • 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編.《庚子記事》:中華書局,1978年:第80頁
  • 24.    阿英編.《庚子事變文學集》下冊:中華書局,1962年:第960頁
  • 25.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46頁
  • 26.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1: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9頁
  • 27.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48頁
  • 28.    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 義和團》2: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52頁
  • 2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義和團史料》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99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