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義俠記

(崑劇傳統劇目)

鎖定
明代沈璟作。取材於小説《水滸傳》中武松故事。從景陽岡打虎開始,至上梁山受招安結束,並添出武妻賈氏,寫她同母親訪尋武松,路遇孫二孃等情節。崑劇及有些劇種的《武松打虎》.《挑簾裁衣》.《武松殺嫂》等即出於此。
中文名
義俠記
隸    屬
崑劇傳統劇目
取材於
《水滸傳》
作    者
明代沈璟作

目錄

義俠記崑曲劇目

崑劇傳統劇目。原系明沈璟所作傳奇,根據小説《水滸傳》及《金瓶梅》有關章節敷演以武松為主角的故事。

義俠記劇情

武松景陽岡打虎,殺潘金蓮、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假扮行者同魯智深等上梁山,最後娶妻完婚接受招安。全本36折。

義俠記折目

傳統演出以武松兄弟與潘金蓮(旦)、西門慶(副)的矛盾衝突為重點。清代中葉常演的摺子戲有《打虎》(原第四齣《除殺》)、《戲叔》(原第八齣《籲邪》)、《別兄》(原第十齣《委囑》)、《挑簾》(原第十二出《萌奸》)、《裁衣》(原第十六出《中傷》)。清末以來上海經常演出的除以上五出外,尚有《遊街》(原第六齣《旌勇》),《顯魂》(原第十七出《悼亡》),《殺嫂》和《獅子樓》(原第十八出《雪恨》),加重了武大郎(醜)的表演。 [1] 
光緒初年三雅園常串《戲叔》、《別兄》、《挑簾》、《裁衣》、《顯魂》、《殺嫂》6出。近代所演只集中在潘金蓮一事,有《打虎》、《遊街》、《戲叔》、《別兄》、《挑簾》、《裁衣》、《捉姦》、《服毒》、《顯魂》、《殺嫂》10個折目,又稱《武十回》。

義俠記發展歷史

早期擅演此劇者有邱阿增(旦)、姜善珍(副)、周風林(旦)、小金寶(旦);稍晚有陸壽卿(副)、沈錫卿(生)、王小三(醜)。尤以王小三飾《服毒》、《顯魂》中的武大郎名揚一時,時有“有一無二之作”之譽。 [1] 
“傳”字輩主要師承陸壽卿,並常以全本形式演出《武十回》。由汪傳鈐飾武松,華傳萍、朱傳茗、張傳芳飾潘金蓮,姚傳湄華傳浩飾武大郎,王傳淞飾西門慶,以後在串演中又加入《獅子樓》一折。姚傳湄曾改名“蓋小三”,取蓋過王小三之意,武功底子好,表演生動,極受觀眾稱賞。
清未曾在上海演出的寧波老慶豐昆班著名旦腳顧九蘭亦擅演此劇,《挑簾》、《裁衣》獲得內行一致好評。
1919年(民國八年),寧波老風台昆班應邀在上海演出,旦腳顧九林、醜腳桂才恆擅演《誘叔》、《朋lj兄》、《挑簾》、《裁衣》。
上海市戲曲學校和上海崑劇團傳習《打虎》、《遊街》、《戲叔》、《別兄》、《殺嫂》、《打店》和《獅子樓》。《戲叔》、《別兄》、《挑簾》、《裁衣》經過加工整理,為上海崑劇團摺子戲保留劇目。
1987年又改編成大型崑劇《潘金蓮》,首尾皆重寫,中間保留傳統摺子戲精華。改編者劉廣發,藝術指導楊村彬,導演秦鋭生、鍾維德,編曲顧兆琳,舞美設計沈皋、沈廣義。梁谷音飾潘金蓮,姚祖福飾武松,劉異龍飾西門慶,劉德榮飾武大郎。1987年4月首演於上海藝術劇場。
1989年復排,周志剛導演,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天津海河藝術節和首屆上海藝術節,獲首屆上海藝術節“優秀成果獎”。梁谷音獲1990年首屆上海戲劇表演白玉蘭獎主角獎。劇本發表於《上海藝術家》。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戲曲志·上海卷》,1996年版,第170頁。
  • 2.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