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羣策羣力

(漢語成語)

鎖定
羣策羣力(拼音:qún cè qún l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漢·揚雄法言·重黎》。 [1] 
羣策羣力指大家一起出謀出力,發揮集體的力量。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狀語。 [1]  [5] 
中文名
羣策羣力
拼    音
qún cè qún lì
近義詞
同心協力、集思廣益
反義詞
獨斷獨行、離心離德
出    處
《法言·重黎》
注音字母
ㄑㄩㄣˊ ㄘㄜˋ ㄑㄩㄣˊ ㄌㄧ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狀語

羣策羣力成語出處

漢·揚雄《法言·重黎》:“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楚懐羣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羣策羣力”。 [1] 

羣策羣力成語典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有志之士,羣起抗秦,其中勢力最大的項羽所率的楚軍,大破秦軍,殺秦王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後來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由於項羽的剛愎自用,不聽他的謀士范增的話。最後在垓下地方兵敗自刎,臨死前他還説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意思是説:我的失敗,是天公要我這樣,並不是由於戰略和戰術的錯誤。
漢朝的大文學家揚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在他所著的《法言》一書中論到楚漢相爭之所以漢勝楚亡,認為是“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之故。“屈”字在這裏作“竭盡”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説:劉邦接受和調用了眾人的智謀和力量,而項羽只憑一己之力,未採眾人之謀,甚至連唯一的一個謀臣范增的忠言他也不接受,以致坐失良機;而劉邦的手下有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人的計謀,幫助他滅楚軍,一統天下。 [2] 

羣策羣力成語寓意

漢王劉邦在即皇帝位後,置酒論英雄,總結爭奪天下的經驗教訓時説:“在軍營中出謀劃策,制定正確的方略,我不如張良;坐鎮後方、安撫百姓。源源不斷地給前方供應糧餉,我不如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攻城掠地,我不如韓信。他們三人都是傑出的人材,我雖然在某些方面比不上他們,但我卻能重用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幹,所以能戰勝項羽,奪得天下。”而楚漢相爭,漢興楚亡,就在於“漢屈羣策,羣策屈羣力”,漢王充分發揮和利用了眾人的智慧和力量。俗話説,“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聰明的領導者都注重發揮羣眾的智慧,藉助集體的力量,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做到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當代的社會情況複雜多變,僅僅靠領導者“想當然”、“拍腦袋”的決策方法已越來越不能適應客觀實際的需要,只有倡導羣策羣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成功。 [3-4] 

羣策羣力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羣策羣力”指大家一起出謀出力,發揮集體的力量。聯合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狀語。 [1]  [5] 
  • 運用示例
宋·陳元晉《見鄭參政啓》:“蹇賴同心同徳之臣,亟合羣策羣力之助,收草茅之公論,而用之邦國,推槐棘之和氣,而散諸閭閻。” [1] 
明·李開先《荊川唐都御史傳》:“及將緊關海防處所,或選士掄才,或增兵易將,羣策羣力,並集兼收。” [1]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二O回:“誠因時而勵之,羣策羣力,一可當百。” [1] 
劉斯奮《白門柳》二部三章:“須得我仁人君子,各展長才,羣策羣力,庶幾能收撥亂反正之效。” [1]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217
  • 2.    和興文化編. 全民閲讀 品讀國學精粹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M].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018.05:136
  • 3.    陳顯泗編著. 政治智謀[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1994.09:38
  • 4.    秦海軒著. 史志叢稿[M]. 太原:書海出版社, 2006.03:161
  • 5.    羣策羣力的解釋|羣策羣力的意思|漢典“羣策羣力”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