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羔雁

鎖定
羔雁是漢語詞彙,拼音是gāo yàn,釋義:1、指用作徵召、婚聘、晉謁的禮物。2.古代用為卿、大夫的贄禮。
中文名
羔雁
拼    音
gāo yàn
解    釋
用作徵召、婚聘、晉謁的禮物
出    處
《後漢書·陳紀傳》

目錄

羔雁解釋

亦作“ 羔鴈 ”。
1、用作徵召、婚聘、晉謁的禮物。
2.古代用為卿、大夫的贄禮。

羔雁出處

《後漢書·陳紀傳》:“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鴈成羣。”
晉 傅玄 《豔歌行有女篇》:“媒氏陳素帛,羔雁鳴前堂。”
唐 楊炯 《杜袁州墓誌》:“ 太丘 之門,執其羔雁。”
唐 楊炯 《唐恆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芝蘭有秀,羔鴈成行。”
清 龔自珍 《與人箋》:“然猶有可言者,曰致其羔雁,而甲乙其時藝,則亦舉業之師也。” [1] 
《周禮·春官·大宗伯》:“卿執羔,大夫執雁。” 鄭玄 注:“羔,小羊,取其羣而不失其類。雁,取其候時而行。”
漢 班固 《白虎通·文質》:“卿大夫贄,古以麑鹿,今以羔雁。”

羔雁相關閲讀

按:這是現有辭書的解釋。著名詞典學家、語言學家王光漢《詞典問題研究-辭書編纂與食古泥古》指出:“雁”與“ ”今已按異體合一為“雁”,其實它們本是詞義不同的兩個字。按《説文解字》,前者指的是候鳥大雁,後者指的是家禽鵝。但典籍中“ ”作“雁”者甚多,牽涉到的詞目如“雁幣”、“木雁”、“羔雁”、“禽儀”、“委禽”、“禽妝”等。今天的辭書多將其中的“雁”或“禽”解釋成大雁。如“羔雁”,《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等便俱釋為“小羊和雁。”而且後面還都贅了一句,説是古代卿大夫相見時的禮品。所引書證或為《禮記·曲禮下》:“凡贄,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或為《周禮·春官·大宗伯》:“卿執羔,大夫執雁。”《漢語大詞典》“雁”單字下引《莊子·山木》:“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諸典把以上諸例中的“雁”都解釋為大雁。這些都是把古詞當作今詞來解釋。“雁”在現代漢語中是指候鳥,而以上書例中的“雁”,本字則當是“ ”,指的應是鵝。據《禮記·曲禮下》孔穎達疏言:“羔雁生執”,假如編者能據此作邏輯推理,則不能不想及古代卿大夫是否只在秋季大雁南飛時捕捉活着的大雁以後才能相見?如此相見,談何容易:春夏不見大雁,自無雁以執;秋冬雖有,又必不能以弓箭射得,因弓箭射得者,若無更羸之技,則必死無疑。由此而想,所釋不無荒誕。《左傳·定公八年》:“夏……公會晉師於瓦,範獻子執羔,趙簡子、中行文子皆執雁。”此夏時執雁,非大雁可知。至於上面説到的《莊子》例,其為家禽,更是無疑,因文中明言它是莊子朋友家養之物。 、鵝,古音相近,皆疑母,歌部。《爾雅·釋鳥》雲:“舒 ,鵝。”李注:“野曰 ,家曰鵝。”《方言》雲: 、鵝,方言之異。古人於此陳述甚多,幾本辭書對以上詞語中之“雁”竟異口同辭都把它説成為候鳥之名,竟沒有一本辭書説到“ ”還有“鵝”的意思,實在令人難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