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食典故

鎖定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菜品都有着悠久的歷史。
中文名
美食典故
類    型
飲食文化
詞    性
名詞
所屬國家
中國

美食典故佛教傳説

東坡肉 東坡肉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衞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酥瞥珊焐杖猓只卦渭湧購櫚陌儺鍘0儺帳澈螅季醯麼巳夥識荒濉?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説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美食典故楚霸王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
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並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餚一併相烹,調以各種佐料。這些年來,隨着人們生產條件的提高,此菜在民間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組合”,原菜的搭配更趨合理科學,不僅有魚有肉,還兼以海產野味,使得大雜燴雜而不亂,大有吃頭。
這燒雜燴是怎麼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説,項羽生性有兩大特點:一是室無二妻,終身以虞姬為伴;二是每頓飯菜無二樣。就為這第二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製後,端到大王面前。以為挨大王一頓猛克,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後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麼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致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儘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功績,“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