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洲斑潛蠅

鎖定
美洲斑潛蠅食雙翅目潛蠅科斑潛蠅屬動物, [4-5]  別名為蔬菜斑潛蠅、蛇形斑潛蠅、甘藍斑潛蠅等。 [6]  美洲斑潛蠅形態特徵成蟲體長1.3-2.3 毫米,淺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體腹面黃色,雌蟲體比雄蟲大。幼蟲蛆狀,初無色,後變為淺橙黃色至橙黃色,長3毫米,後氣門突呈圓錐狀突起,頂端三分叉,各具1開口。 [7] 
美洲斑潛蠅原分佈在巴西、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1994年在海南首次發現後,現已擴散到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山東、河北、北京、天津等20多個地區。 [8]  美洲斑潛蠅成蟲活潑,對黑光燈無趨光性,對黃色光譜敏感,有較強的趨性,可短距離飛翔,主要在白天活動,晚上在植株的葉背棲息。 [9]  美洲斑潛蠅雌成蟲用產卵器把植物葉片正面刺傷,吸食汁液併產卵;幼蟲孵化後取食葉肉。 [10]  美洲斑潛蠅世代短,繁殖能力強,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5-8周,幼蟲期為4-7天,蛹期為7-14天。 [11]  成蟲壽命為7-15天。 [12] 
美洲斑潛蠅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蟲,已知寄主涉及100多種植物,葫蘆科、豆科是主要寄生作物。 [13]  幼蟲潛入葉片和葉柄為害,產生不規則蛇形白色蟲道,葉片葉綠素被破壞,影響光合作用,受害重的葉片乾枯脱落,造成花芽、果實被灼傷,嚴重的造成毀苗。 [14] 
中文學名
美洲斑潛蠅
拉丁學名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雙翅目
潛蠅科
斑潛蠅屬
分佈區域
美洲多數國家都有分佈,國內除青海、西藏和黑龍江以外均有發生

美洲斑潛蠅形態特徵

美洲斑潛蠅
美洲斑潛蠅(5張)
成蟲:小,體長1.3~2.3mm,淺灰黑色,胸背板亮黑色,體腹面黃色,雌蟲體比雄蟲大。
卵:米色,半透明,大小0.2~0.3×0.1~0.15mm。
幼蟲:蛆狀,初無色,後變為淺橙黃色至橙黃色,長3mm。
蛹:橢圓形,橙黃色,腹面稍扁平,大小1.7~2.3×0.5~0.75mm。
注:美洲斑潛蠅形態與番茄斑潛蠅極相似,美洲斑潛蠅成蟲胸背板亮黑色,外頂鬃常着生在黑色區上,內頂鬃着生在黃色區或黑色區上,蛹後氣門三孔。而番茄斑潛蠅成蟲內、外頂鬃均着生在黑色區,蛹後氣門7~12孔。

美洲斑潛蠅生物學特性

美洲斑潛蠅 ( Liriomyz a sativae Blancha rd)是一種多食性的檢疫害蟲。 該蟲 1993年在我國海南省首次
發現。 [1]  廣東1年可發生14~17代。世代週期隨温度變化而變化:15℃時,約54天;20℃時約16天;30℃時約12天。
成蟲具有趨光、趨綠和趨化性,對黃色趨性更強。有一定飛翔能力。成蟲吸取植株葉片汁液;卵產於植物葉片葉肉中;初孵幼蟲潛食葉肉,主要取食柵欄組織,並形成隧道,隧道端部略膨大;老齡幼蟲咬破隧道的上表皮爬出道外化蛹。主要隨寄主植物的葉片、莖蔓、甚至鮮切花的調運而傳播。

美洲斑潛蠅生態分佈

美洲斑潛蠅國外分佈

美洲大陸大部分國家都有分佈。

美洲斑潛蠅我國分佈現狀

除青海、西藏和黑龍江以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尤其是我國的熱帶、亞熱帶和温帶地區。

美洲斑潛蠅引入擴散原因

已經擴散至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南美洲、大洋州、非洲、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近20多年來,美洲斑潛蠅已在美國、巴西、加拿大、巴拿馬、墨西哥、智利、古巴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並有繼續擴大蔓延的趨勢,許多國家已將其列為最危險的檢疫害蟲。
我國於1993年12月在海南省三亞市首次發現,1994年列為國內檢疫對象,現已分佈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995年美洲斑潛蠅在我國21個省(市、自治區)的蔬菜產區暴發為害,受害面積達1.488×106h㎡公頃,減產30%~40%。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20世紀90年代先後侵入我國的美洲斑潛蠅和南美斑潛蠅,因對氣温的適應能力不同,南美斑潛蠅有取代美洲斑潛蠅的趨勢。

美洲斑潛蠅危害

美洲斑潛蠅 美洲斑潛蠅
寄主植物達110餘種,其中,以葫蘆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受害最重。它對葉片的危害率可達10%~80%,常造成瓜菜減產、品質下降,嚴重時甚至絕收。該種不易發現。我國的斑潛蠅近似種多,由於其蟲體都很小,往往難以區別。對農藥抗性產生快。南北發生差異大。
其對菜豆、 黃瓜、 番茄、 甜菜、 辣椒、芹菜等蔬菜作物造成較大危害,一般減產達 25%左右,嚴重的可減產 80%,甚至絕收。 [2] 
危害症狀:美洲斑潛蠅和南美斑潛蠅都以幼蟲和成蟲危害葉片,美洲班潛蠅以幼蟲取食葉片正面葉肉,形成先細後寬的蛇形彎曲或蛇形盤繞蟲道,其內有交替排列整齊的黑色蟲糞,老蟲道後期呈棕色的幹斑塊區,一般1蟲1道,1頭老熟幼蟲1天可潛食3cm左右。南美斑潛蠅的幼蟲主要取食背面葉肉,多從主脈基部開始危害,形成彎曲較寬(1.5~2mm)的蟲道,蟲道沿葉脈伸展,但不受葉脈限制,可若干蟲道連成一片形成取食斑,後期變枯黃。兩種斑潛蠅成蟲危害基本相似,在葉片正面取食和產卵,刺傷葉片細胞,形成針尖大小的近圓形刺傷“孔”,造成危害。“孔”初期呈淺綠色,後變白,肉眼可見。幼蟲和成蟲的危害可導致幼苗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斷壟;成株受害,可加速葉片脱落,引起果實日灼,造成減產。幼蟲和成蟲通過取食還可傳播病害,特別是傳播某些病毒病,降低花卉觀賞價值和葉菜類食用價值。

美洲斑潛蠅控制方法

  • 在害蟲發生高峯時,摘除帶蟲葉片銷燬
  • 依據其趨黃習性,利用黃板誘殺
  • 採用綠菜寶、巴丹、殺蟲雙等可取得明顯的效果
  • 利用寄生蜂防治,在不用藥的情況下,寄生蜂天敵寄生率可達50%以上。(姬小蜂Diglyphus spp.、反領繭蜂Dacnusin spp、潛蠅繭蜂Opius spp.等,這三種寄生蜂對斑潛蠅寄生率較高。)
  • 考慮蔬菜佈局,把斑潛蠅嗜好的瓜類、茄果類、豆類與其不為害的作物進行套種
  • 二是瓜類、茄果類、豆類與其不為害的作物進行輪作;三是適當疏植,增加田間通透性;四是及時清潔田園,把被斑潛蠅為害作物的殘體集中深埋、漚肥或燒燬
  • 採用滅蠅紙誘殺成蟲在成蟲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設置15個誘殺點,每個點放置1張誘蠅紙誘殺成蟲,3~4天更換一次。
  • 科學用藥在受害作物某葉片有幼蟲5頭時,掌握在幼蟲2齡前(蟲道很小時),噴灑98%巴丹原粉1500~2000倍或1.8%愛福丁乳油3000~4000倍液、1%增效7051生物殺蟲素2000倍液、48%樂斯本乳油1000倍液、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98%殺蟲單可溶性粉劑800倍液、50%蠅蛆淨粉劑2000倍液、0.12%天力x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綠菜保乳油1000~1500倍液、1.5%阿巴丁乳油3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000倍液
  • 蔬菜收穫後,及時將枯枝幹葉及雜草深埋或焚燒。將有蛹表層土壤深翻到20cm以下,以降低蛹的羽化率。適當疏植,提高通風透光率,壓低蟲口密率。

美洲斑潛蠅防治

·美洲斑潛蠅屬我國的檢疫性害蟲,主要危害茄子、番茄、馬鈴薯、辣椒、瓜類、豆類、等蔬菜。以幼蟲潛葉對寄主植物造成的損失最大,破壞葉綠素和葉肉細胞,使植株發育明顯延遲並枯死從而造成減產,嚴重受害株喪失商品價值,甚至可導致某些蔬菜和水果絕收。防治方法:在幼蟲2齡前(蟲道很小時),噴灑1.8%愛福丁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0%綠菜寶、48%毒死蜱乳油800~1 000倍液,或98%巴丹原粉1 500~2 0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藥劑的施用最好採用不同單劑交替使用,以免使害蟲的抗藥性增加。蘇雲金桿菌的商品製劑可以有效地降低美洲斑潛蠅的為害,並且對天敵沒有殺傷作用。

美洲斑潛蠅防範

2022年12月,美洲斑潛蠅被列入《重點管理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3] 
參考資料
  • 1.    張慧傑,李建社,張麗萍,梁巖華. 美洲斑潛蠅的寄主植物種類、適合度及其為害性的評價[J]. 生態學報,2000,(01):135-139.
  • 2.    秦卓,趙飛,孔維娜. 幾種殺蟲劑對美洲斑潛蠅的防治效果[J]. 山西農業科學,2014,(01):57-59.
  • 3.    海關總署 國家林草局公告第567號  .農業農村部.2022-12-20[引用日期2022-12-20]
  • 4.    鄭永利,吳華新,孟幼青主編,西瓜,甜瓜病蟲原色圖譜,2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2,第127頁
  • 5.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植物檢疫對象手冊,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02,第77頁
  • 6.    鄭永利,吳華新,孟幼青主編,西瓜,甜瓜病蟲原色圖譜 2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2,第127頁
  • 7.    李巧芝作,大豆病蟲害識別與綠色防控圖譜,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08,第138頁
  • 8.    王學順,作物病蟲草害防治,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21.03,第175頁
  • 9.    金明弟,路鳳琴,李惠明,蔬菜職業農民技術指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454頁
  • 10.    李巧芝作,大豆病蟲害識別與綠色防控圖譜,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08,第138頁
  • 11.    鄭永利,吳華新,孟幼青主編,西瓜,甜瓜病蟲原色圖譜,2版,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2,第130頁
  • 12.    金明弟,路鳳琴,李惠明,蔬菜職業農民技術指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454頁
  • 13.    張德珍,科技惠農一號工程,苦瓜高效栽培,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4,第122頁
  • 14.    李巧芝作,大豆病蟲害識別與綠色防控圖譜,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08,第13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