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山聖地

鎖定
聖子修道院,又名美山聖地(越南語:Thánh Địa Mỹ Sơn/漢喃文:聖地美山;英語:My Son Sanctuary),修建於公元500年,位於越南中部的廣南省維川縣維富鄉美山村,距會安40公里。該地區是曾經統治越南中南部地區長達14個世紀的印度教佔婆王國的心臟地區。
中文名
美山聖地
外文名
My Son Sanctuary

美山聖地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聖子修道院
My Son Sanctuary
入選時間:1999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
地理位置:N15 46 25.835 E108 6 33.008
遺產編號:949
遺產描述
聖子修道院,位於越南中部,是一處曾經統治越南中部及南部地區長達14個世紀之久的印度教王國的心臟地區,同時,聖子修道院還因為曾有多達70座寺廟林立在那裏而被認為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早在100多年前,考古學家就發現了該處遺址。但是,在其後的80多年中,這座歷史遺蹟飽受着戰火的摧殘,沒有施行任何的保護措施。聖子修道院是一處非同尋常的文化交流場所,正是通過這裏,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教建築結構被引進了東南亞。從公元3世紀到12世紀,聖子修道院一直是佔婆王國的統治中心,它囊括了現存的佔婆王國時期最古老最龐大的建築羣。這座佔婆古都修建於1500年前,此處的挖掘工作表明,早在公元4世紀,當時死去的國王就已經被埋葬於此了。從公元4世紀到13世紀,美山谷地(MysonValley)修建的寺廟總數達70餘個,從而使得聖子成為王國的聖地。自從13世紀末被遺棄以後,聖子修道院安然無損地存留於世。 [1] 
1999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ii),聖子修道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公元4世紀到13世紀,一種獨特的文化在現在的越南邊境地區得到了發展,這種文化的宗教起源是印度教。由佔婆王國作為宗教和政治首府時所保存的一系列廟宇和殿堂生動地説明了這一切。 [2-3] 

美山聖地遺產介紹

3世紀到12世紀,美山聖地一直是佔婆王國的統治中心,它是現存的佔婆王國時期最古老最龐大的建築羣。4世紀時,逝世的國王就被埋葬於此。美山聖地中第一座木製結構的寺廟建於公元4世紀末,200年後此寺廟在一場大火中被焚燬。重修時,使用了大量的更為持久耐用的建築材料。每一代富強的佔婆王朝都修建新寺廟,或對舊寺廟予以修復。從公元4世紀到13世紀,修建的寺廟總數達70餘個,從而使得美山成為王國的聖地。自從13世紀末被遺棄以後,美山聖地安然無損地存留於世。遺址在100多年前被考古學家發現。1937年修復工作開始。但1969年在越戰中遭到美軍轟炸後,70座寺廟及古塔中,只有20座倖免於難保存下來。 [4] 
“東南亞三大古代王國”
佔婆國,古國名,在今越南中南部。梵文名佔婆補羅,意為佔族所建之城。佔婆王朝,曾經與在柬埔寨興建吳哥窟的真臘王國,以及在爪哇興建婆羅浮屠佛塔的訶陵王國並稱為“東南亞三大古代王國”,在東亞、東南亞甚至亞洲和世界的文化、經濟史上,佔婆王國都曾經佔有過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佔婆國,北起今越南河靜省的橫山關,南至平順省潘郎、潘裏地區。王都為因陀羅補羅(今茶蕎)。中國古籍稱其為象林邑,簡稱林邑,從8世紀下半葉至唐末,改稱環王國。五代又稱占城。據當地發現的國碑銘,始終自號佔婆。該國為占人所建。占人的語言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使用南天竺文字,從印度傳入婆羅門教和佛教(現占人信伊斯蘭教),崇拜濕婆和毗濕奴等神,採用種姓制度。從中國傳入築城、製造武器和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占人地區出產象牙、犀角、烏木等珍奇異物。地當中國連接東南亞、西亞等地的海路要衝,從事中國與東南亞、印度、西亞的海上中轉貿易,獲利甚大,占人是剽悍的航海者。佔婆補羅,原是中國漢代所置日南郡的象林縣。192年,象林縣功曹之子,名逵(也作達或連,又稱釋利摩羅),殺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占城國。國王獨攬大權。釋利摩羅及其後歷代君主,力圖向北擴張,同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封建王朝發生頻繁的戰爭。但也不時向中國朝貢,進行貿易。10~13世紀,占城成為越南封建統治者擴張的主要對象。1402年越南奪取占城的佔洞、古壘兩州,把越南領土推進到今廣南、廣義地區。1471年,後黎朝黎聖宗親征占城,攻陷首都,“生擒”佔王茶全,設置廣南道,使越南領土擴張到歸仁一帶。1693年,阮有鏡領兵大舉入侵,擒佔王及皇親大臣。1697年占城國滅亡。 [3] 
佔婆王國的統治中心
從公元3世紀到12世紀,聖子修道院一直是佔婆王國的統治中心,它囊括了現存的佔婆王國時期最古老最龐大的建築羣。這座佔婆古都修建於1500年前,此處的挖掘工作表明,早在公元4世紀,當時死去的國王就已經被埋葬於此了。佔婆王國在東南亞的政治和文化史中起着重要作用,這一切在保存下來的聖子遺蹟中生動地展現了出來。修道院中第一座木質結構的寺廟建於公元4世紀末,200年後此寺廟在一場大火中被焚燬。重修時,使用了大量的更為持久耐用的建築材料。每一代富強的佔婆王朝都修建新寺廟或對舊寺廟予以重新修復。從公元4世紀到13世紀,修建的寺廟總數達70餘個,從而使得聖子成為王國的聖地。自從13世紀末被遺棄以後,聖子修道院安然無損地存留於世,直到1969年,慘遭美國B52轟炸機的狂轟爛炸,打破了其持續已久的沉靜狀態,70座美麗的寺廟及古塔,只有20座倖免於難,保存下來。許多歷經風霜保存下來的聖子時期的紀念物,在60年代又為了能向參觀的人們開放與清整植被,一些計劃已經得以實施,這樣就可以逐步展示寺廟遺蹟、碑文及手工製品。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