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學

(哲學家黑格爾著哲學著作)

鎖定
《美學》是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利希·黑格爾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35年。
黑格爾在書中全面聯繫人類藝術發展的歷史,建立了完整的唯心主義美學理論體系。提出美學研究的範圍是美的藝術或藝術的美,美學實質上是“藝術哲學”。主張美是主觀與客觀、形式與內容、理想與現實、自由與必然的辯證統一。強調藝術是絕對觀念在感覺經驗上的體現,藝術的發展是精神克服物質侷限性而達到“主觀性”的過程。 [1] 
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主要反映在《美學》一書中,這是他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學體系在美學和藝術領域的具體表現。 [2]  《美學》被稱為黑格爾美學體系大全,它集西方美學理論之大成,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向其發展的頂峯。 [3] 
作品名稱
美學
外文名
【德】Vortesungenueber die Aesthetik;【英】Philosophyof Fine Arts
作品別名
美學講演錄
作    者
【德】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利希·黑格爾
類    別
哲學
首版時間
1935年
字    數
1315000

美學內容簡介

《美學》共分3卷。
第一卷總論藝術美的理念。
《美學》
其邏輯順序是:
(1)從“美的概念”出發,論述抽象理念如何否定自己成為客觀存在,然後又否定這客觀存在達到概念與實在、本質與現象的統一,成為“美的理念”。這樣一個三段式使抽象理念過渡到了美的理念。
(2)論述理念在轉化為客觀存在途中首先形成的取直接物質形態的較低級的自然美。
(3)論述理念又否定自然美而達到藝術美即理想。從美的理念到自然美再到藝術美,這又是一個否定之否定。
(4)在藝術美部分,黑格爾從“理想”即藝術(美)理念出發,演繹出理想的規定性。理想在轉化為具體藝術形象過程中也經過不斷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而取得越來越具體的規定性。黑格爾對這一轉化過程的敍述是從一般世界情況(時代普遍的精神背景)出發,引出人物活動的具體情境和動作情節,最後集中於人物性格。這個一般一特殊一個別的轉化是第三層次的否定之否定,理念運動至此已具體化為生動的藝術形象了。
(5)分析在普遍理念轉化為藝術美過程中,藝術家的創造活動的特徵、作用和地位。很明顯,這一卷是從一般理論上論述理念經過一系列自否定、自運動的中介而一步一步地感性化、特殊化為美的藝術形象的過程,也即是對理念感性顯現的一般歷程或一般規律的概括。當然,這裏勾勒的顯現過程不是指藝術美形成的現實歷史過程,而是指它從抽象到形象、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到特殊的邏輯程序。
第二卷是論藝術發展的三種歷史類型。
按照理念在人類精神中的歷史演進線索和“理念與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為統一體的程度”,黑格爾把藝術分為:象徵型藝術(古代東方藝術)、古典型藝術(古希臘藝術)、浪漫型藝術(近代藝術),認為這是理念在人類藝術史上的感性顯現過程。
第三卷是藝術門類的具體劃分。即探討“藝術美如何在各門藝術及其作品中展開為一個實現了的美的世界”。這一卷可以説是理念感性顯現的具體實現和完成。
黑格爾進一步探討了理念在顯現為具體藝術品時所取得的感性存在方式,具體分為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其中前兩種分別與象徵、古典型藝術相對應,後三種屬浪漫型藝術,體現着一種歷史的軌跡。
黑格爾的思路是,理念顯現的三種歷史類型還是較大範圍的類,因為每個歷史類型的藝術中還包含許多種具體藝術樣式,每一部具體藝術作品只能存在於各種藝術樣式中,就像人只能存在於具體的個體中一樣。所以,理念的顯現還必須在感性化方向上再深入一步。 [4] 

美學作品目錄

美學 第一卷
美學 第二卷
美學 第三卷(上、下)
全書序論
第二卷 理想發展為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美
第三卷(上)各門藝術的體系
一 美學的範圍和地位
第一部分 象徵型藝術
序論
二 美和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式
序論總論 象徵型藝術
第一部分 建築
三 藝術美的概念
第一章 不自覺的象徵
第一章 獨立的,象徵型建築
四 題材的劃分
第二章 崇高的象徵方式
第二章 古典型建築
第一卷 藝術美的理念或理想
第三章 比喻的藝術形式:自覺的象徵表現
第三章 浪漫型建築
序論
第二部分 古典型藝術
第二部分 雕刻
第一章 總論美的概念
序論總論 古典型藝術
第一章 正式雕刻的原則
第二章 自然美
第一章 古典型藝術的形成過程
第二章 雕刻的理想
第三章 藝術美,或理想 [5] 
第二章 古典型藝術的理想
第三章 各種表現方式和材料與雕刻的歷史發展

第三章 古典型藝術的解體
第三部分浪漫型藝術

第三部分 浪漫型藝術
第一章 繪畫

序論總論 浪漫型藝術
第二章 音樂

第一章 宗教範圍的浪漫型藝術
第三卷(下)各門藝術的體系(續)

第二章 騎士風
第三章 詩

第三章 個別人物的特殊內容的形式上的獨立性 [6] 
譯後記


黑格爾生平和著作年表 [7] 

美學創作背景

1816年,黑格爾遷居海德堡,擔任海德堡大學教授。在1817年和1818年這兩年的第一個學期裏,《美學》是黑格爾的主要講課內容。1818年10月,黑格爾入職柏林大學。此後,他多次開授美學或藝術哲學。
1831年黑格爾去世後,其學生霍託根據他在海德爾堡和柏林大學的授課提綱和學生們的聽課筆記,於1835—1838年整理成三卷本《美學》,正式出版。 [8] 

美學作品內容

概念
藝術美是由人類創造並認知的,承載着人類情感和認識活動的載體。 [14] 
理念和理想
藝術美的理想,就是絕對理念的儘可能顯現。
藝術的使命在於用感性的藝術形象的形式去顯現真實。簡單來説,就是“美的理念的感性顯現”。其真實含義是:“理念內容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靈化;理念出自自我認識的需要,它把自己顯現為感性的形象。” [15] 

美學藝術類型

象徵型藝術
象徵型藝術是最初的藝術類型,在這裏,理念只能借用客觀事物“隱約暗示出它自己的抽象概念,或是把普通意義勉強納入一個具體事物”。在黑格爾看來,象徵型藝術反應了人類審美意識的萌芽狀態,是早期人類對美的探求,所以,作為美的體現物,象徵型藝術較少人類創造的痕跡,呈現出巨大、粗糙的原始狀態,給人模糊的神秘之感。 [16] 
古典型藝術
在黑格爾看來,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藝術是理想藝術的典範,因為它克服了象徵型藝術形象的不完善性,及其與意義的抽象聯繫的雙重缺陷,而把理念自由妥當地體現於特別適合這一理念的形象。因此,理念與形象形成了自由而完滿的協調,只有古典型藝術才首次提供出完美理想的藝術創作與觀照,才使完美理想成了實現了的事實。 [17] 
浪漫型藝術
在黑格爾這裏,浪漫型藝術指的是,從中世紀基督教藝術到19世紀初期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及自然主義等各種藝術流派的總體。總之,浪漫型藝術其精神內容已超出物質形式,精神完全拋開外在世界,返回到自己的內心。浪漫型藝術的真正內容就是絕對的內心生活。 [18] 

美學藝術體系

建築
黑格爾認為,人居住的茅棚和廟宇是最早的建築,所以他説:“在各門藝術的體系中,首先對建築加以討論,這不僅因為建築按照它的概念(本質)就理應首先討論,而且也因為就存在或出現的先後而言,建築也是最早的藝術。”同時,黑格爾依據建築的物質形式表現美與精神的關係,及二者間關係變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將建築分為獨立的,象徵型建築、古典型建築和浪漫型建築。 [19] 
雕刻
黑格爾認為雕刻作為古典藝術的理想代表,它的內容應該表現客體性。這裏所説的客體性是指具有實體性的、真正的、不可磨滅的東西,即精神的本質。同時,黑格爾又説:“一般説來,雕刻所抓住的是一種驚奇感,也就是精神把自己灌注到完全物質的材料裏去,將這種外在材料塑造成一種形狀,認出這種形狀是符合自己內在生活的形象時,所感受到的那種驚奇感。” [20] 
繪畫
黑格爾質疑傳統的摹仿説,説藝術中摹仿,就是按事物的本來面目,用藝術手段所能達到的程度對自然形象進行復制,並且認為,這樣的複製是多餘的,是“冒昧的遊戲”。在黑格爾看來,藝術應表現“理念”。在繪畫中,“理念”主要指屬於畫家主觀範疇的主體性、內在精神、心靈等。他認為,藝術表現理念,但同時又離不開對客觀事物的實際描繪,也就是説,精神應當在客觀事物中找到適合於顯現自己的形式,並與之合一,用靈魂灌注生氣於其中的客觀物象來表現自己。 [21] 
音樂
黑格爾認為,音樂具有所有浪漫型藝術門類的基本特徵,即主體性。所謂主體性,即精神從外在世界退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所獲得的觀念上的自為存在。正是根據這一主體性原則,音樂還處於浪漫型藝術的中間階段,因為繪畫會受到空間的約束,而音樂擺脱了空間的束縛,進入到時間領域而比繪畫更富有觀念性,但音樂又不如詩歌那樣是在純粹的思想和觀念中活動。 [22] 
詩歌
黑格爾認為,詩所特有的對象或題材不是太陽、森林、山水風景或人的外表形狀如血液、脈絡與筋肉,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他認為,詩人必須從內心和外表兩方面去認識人類生活,把廣闊的世界及其紛紜萬象吸納到他的自我裏去,對它們產生同情和共鳴,深入體驗,使它們深刻化和明朗化。為着從他這個主體的個性出發(儘管這要受到一種狹窄的特殊範圍的侷限),去創造一種不像由外因決定的自由整體。 [23] 

美學作品思想

1、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黑格爾美學的中心思想,這是他的美的定義。這個定義強調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以及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三個基本原則。黑格爾美的定義還表明,藝術是對真的形象認識,他反對把藝術歸結為單純的形式創造或主觀主義的自我表現。他認為藝術是從理念到形象的,它和哲學具有共同的內容,所不同的是藝術用感性形象,哲學用概念來表現理念。
2、美學中實踐觀點的萌芽
黑格爾的主客觀統一的觀點包含美學中實踐觀點的萌芽。他認為外在現實世界是人的認識和實踐對象。人在認識和實現之中,就在外在現實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內在的理念轉化為外在的現實,即“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人不再是單純的抽象的人,而是與自然結成統一體的人了。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己。黑格爾看出了勞動的本質在於人在勞動中實現自己。
3、藝術美與自然美
《美學》中所討論的並非一般的美,而是藝術的美。黑格爾認為,美學的正當名稱應該是“藝術哲學”。從“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個定義可以看出他對自然美的輕視。黑格爾指出,任何一個無聊的幻想,它既然經過了人的頭腦,也就比任何一個自然的產品要高些,因為這種幻想見出心靈活動和自由。但是黑格爾並非完全否認自然美。
4、藝術意識的歷史發展
黑格爾以“理念的感性顯現”為原則劃分出藝術發展的三種類型:象徵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藝術的初始階段是象徵型藝術。在這個階段人類心靈力求把它所朦朧意識到的理念表現出來,但還不能找到合適的感性形象,於是就採用符號來象徵。象徵藝術的特點是曖昧性和神秘性。典型的象徵藝術是印度、埃及、波斯等東方民族的建築。
在古典藝術中,精神內容和物質形式達到了契合一致。典型的古典型藝術是希臘雕刻。黑格爾把古典藝術看作最完美的藝術。希臘雕刻所表現的神不像埃及、印度的神那樣抽象,而是非常具體的。神總是作為人表現出來的。
浪漫型藝術是精神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結果。象徵藝術是物質溢出精神,而浪漫藝術則是精神溢出物質。浪漫型藝術中內容與形式重新變得不協調。就精神的伸展來説,浪漫藝術處於藝術的最高發展階段。典型的浪漫藝術是中世紀的基督教藝術。浪漫型藝術的主要樣式有繪畫、音樂和詩。
5、悲劇理論和符號理論
黑格爾從矛盾衝突出發研究悲劇,拋棄了西方學者用命運來解釋希臘悲劇的傳統看法。黑格爾認為,悲劇不是個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而是兩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力量的衝突。他還認為,悲劇衝突不是通過鬥爭,而是通過調和來解決。
黑格爾在《美學》中繼續對符號理論的研究。符號產生的任意性逐漸向穩定性過渡,符號也就成為某種穩定的感性存在。在黑格爾看來,存在兩種符號:直接模仿某些現象的符號,以及能夠表示抽象概念、完成象徵功能的任意符號。他的符號理論還涉及一般符號和審美符號的區別問題。 [9-10] 

美學後世影響

《美學》問世後在歐洲許多大學廣為傳播。德國美學家費舍爾着手研究黑格爾的美學思想,結果他成了移情説的倡導者和心理學美學的支持者。在比利時學者A·米基爾斯的藝術社會學著作中也可以看到黑格爾美學的影響。黑格爾《美學》的第2、3卷和謝林的《藝術哲學》研究的對象相類似,在《美學》出版之前,《藝術哲學》影響很大。然而《美學》出版後,《藝術哲學》的影響迅速被《美學》所取代。

美學出版信息

1835—1838年德文《美學演講錄》分3卷首版於柏林;1842—1843年再版,1955年民主德國將該版重印,書名改為《美學》。
中譯本由朱光潛根據1955年柏林出版的柏森格重編的版本譯出,書名為《美學》,第1卷首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出版;1979年商務印書館改版重印,第2、第3(上、下冊)卷於1979—1981年先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1] 

美學作者簡介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1831年),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是對西方法律思想史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他出生在斯圖加特一個高級官員家庭之中。1788年~1793年在圖賓根大學讀哲學和神學。1793年~1801年在瑞士和法蘭克福等地做家庭教師。1801年到耶拿大學當講師。1808年~1816年任紐倫堡文科中學校長。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1818年他應普魯士政府聘請任柏林大學教授,主持哲學講座,開始形成自己的學派,1830年任柏林大學校長。黑格爾一生著作頗豐,其代表作有《美學》、《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宗教哲學》等。 [12] 

美學作品評價

恩格斯説:“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峯。”
恩格斯在給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説:“建議您讀一讀《美學》,作為消遣。只要您稍微讀進去,就會讚歎不已。”恩格斯還説黑格爾“不僅是一個富於創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個領域中都起了劃時代的作用”。口1這種“劃時代的作用”當然也包括其在美學史上的地位。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説:“在馬克思主義以前,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的書籍雖是汗牛充棟,但真正有科學價值並且影響深廣的也只有兩部書,一部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另一部就是十九世紀初期的黑格爾的《美學》。”
德國藝術史學者漢斯·貝爾廷在《藝術史的終結》中説:“黑格爾的論點代表了他那個時代對藝術自身特性的一種新的見解。正是建立在這種新的見解的基礎上,藝術的歷史性研究的完整方案被當成了一門學科。” [13] 
參考資料
  •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6: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P155
  • 2.    張憲軍,趙毅.簡明中外文論辭典:巴蜀書社,2015年6月:P245
  • 3.    孔智光.中西古典美學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P174
  • 4.    曹俊峯,朱立元.西方美學通史 第四卷 德國古典美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1月:P649-651
  • 5.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目錄
  • 6.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 .美學(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目錄
  • 7.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 .美學 第三卷(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目錄
  • 8.    劉素平.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存在感: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P142
  • 9.    凌繼堯.凌繼堯藝術學美學文集(上卷):遼寧美術出版社,2015年1月:P552-555
  • 10.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P467-495
  • 11.    馮契.外國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8月:P661
  • 12.    池海平,巢容華編著.西方法學名著導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P307
  • 13.    徐曉庚編,黑格爾造型藝術美學,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05:2-3
  • 14.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美學,重慶出版社,2016.08,第1頁
  • 15.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美學,重慶出版社,2016.08,第62頁
  • 16.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美學,重慶出版社,2016.08,第94頁
  • 17.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宼鵬程譯. 美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6.08.
  • 18.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宼鵬程譯. 美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6.08.
  • 19.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宼鵬程譯. 美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6.08.
  • 20.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宼鵬程譯. 美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6.08.
  • 21.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宼鵬程譯. 美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6.08.
  • 22.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宼鵬程譯. 美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6.08.
  • 23.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宼鵬程譯. 美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16.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