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

鎖定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在多方核實下,大家發現,自己被狠狠地“涮”了一把,那只是一條“移花接木”的假新聞,是作者為了突出轟動效應,將美國一位神經外科專家懷特博士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發表的一篇論述人類頭顱移植可能性的文章斷章取義,嫁接而成。
如果能讓觀眾同時看到一個演員撈演兩個角色的正面又能互相接觸,其藝術效果就會更好。為了達到—上述藝術效果,攝影師們採用了“換頭術”的辦法進行拍攝。其拍攝方法是,演員飾甲正面站立着,替身飾乙也正面站立着,兩個人可以做一些拉拉手之類幅度不大的動作,但:是頭部的動作要求越少越好,腳步更要站穩。然後用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一小塊圓形黑卡片,在鏡頭前把替身乙的頭部區域遮擋好,這樣第一次拍攝下來的膠片,乙的頭部是沒有曝光的。然後把膠片倒轉回來,用黑卡片將整個畫面遮住,只挖一個圓洞留出乙的頭部區域來,這時,、甲站到乙的位置上,將甲的頭部正面用第二次曝光補上,這就叫做“換頭術”。如童話片《馬蘭花》中的大蘭和小蘭拉着手同時面向觀眾的鏡頭,就是這樣拍成的。
中文名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
性    質
藝術
類    型
換頭術
源    頭
《聊齋志異》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換頭術

《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陸判發現陵陽書生朱爾旦的心臟毛竅被塞,於是在陰間挑了一枚給他換了。從此朱爾旦文思大進,不久,考中秀才第一名,秋天考舉人時又中了。後來當朱爾旦提到妻子面容不美時,陸判又操刀為朱妻換上了一顆美人頭。在當時看來這毫無疑問是古人天馬行空的想象。不過如今換心、換脾、換肺、換腎等都已經變為現實,
那麼人頭呢,是否也能想換就換呢?“換頭術”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它是不可能實現的天方夜譚,還是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實現?在醫學上“換頭術”的腳步又前進到了哪一步?
追本溯源 換頭假新聞轟動一時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
2001年,一則《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的新聞曾鬧得沸沸揚揚,這也讓充滿好奇心的公眾和有所期待的專家興奮不已,但最後的結果卻無疑又給本就處於冰封期中的“換頭術”降了温。
但是,懷特在他文章中確實也説到,早在1970年,他本人和助手曾首次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施行了換頭手術,接受手術的恆河猴存活了8天,不僅存有意識,而且可以吃東西,眼睛還可以跟隨人在室內的走動。他的研究小組也已經向人體頭顱移植方面邁出了第一步。他們製作了一種設備,可以把在頭部循環的血液温度保持在10攝氏度,這樣,大腦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能夠讓頭顱在血液供應被切斷後保存1個小時,為“換頭術”的實施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在懷特發表的文章中,還提到一個叫做維託威茨的男子,此人由於潛水事故造成四肢麻痹,曾與懷特一起接受採訪,是已知的首個願意把自己的頭顱捐獻出來供懷特手術使用的人。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手術難點

難點一 神經纖維無法重生,“換頭術”只能是紙上談兵
如果要將一個頭顱和陌生的軀體相連,首先要縫合血管,這一點在現代醫學中已經不是問題,但神經束能相連成功嗎?要知道,大腦和脊髓是人的神經中樞,人的神經活動是由在大腦皮層的神經元發出指令,通過神經纖維、經過脊髓再傳到活動器官的,因此,脊髓是周圍活動器官與大腦的連接中心,在頸部不到幾個平方釐米的截面積中就包含了全身所有的神經纖維。“神經纖維具體説有多少?可以説無數條,再高明的醫生和機器都不可能一一接上,就是接上了,斷了的神經纖維也是無法重新生長的。至少面對頸髓斷裂的情況,全世界的醫學機構在臨牀上都對此無能為力!”清華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國強強調,斷裂的神經纖維無法全部連接,“換頭術”就只能是紙上談兵。
無自主生命,換頭術毫無意義
清華大學腦神經疾病研究所的孫朝暉博士介紹,要大腦不死不是很難,只要不斷有含氧的動脈血供應就行。就是説,人們認識到的所謂的“換頭術”只是把重要的血管接上,這個在現代醫學一點不難。而要人有自主生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換頭術”後人的生存要靠呼吸機、心臟起搏器維持的話,那這個手術就根本沒有意義。
所謂成功的“換頭術”最起碼病人是可以自主呼吸、自主心跳,甚至自主運動。但人體指揮呼吸、心跳的中樞並不在大腦,而在延髓,簡單理解就是在頸部的高位,也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裏看到,那些被人一下打到頸部,直接就能暈倒在地的部位。“換頭術”起碼要換到延髓,可醫學界的認識是延髓內的神經纖維是無法再生的。孫博士強調,就好比一棵樹,樹枝折了還能長,可樹幹要斷了就沒辦法了。延髓是動物的古老的中樞,還控制着動物體的所有原始的反射活動等等,對它更深入、具體的研究還在進行中。
手術前景 外周神經修復指日可待,為“換頭術”點燃希望
“換頭術”距離我們還很遙遠,對於在事故中發生的神經斷裂損傷的病人,醫學水平能解決什麼問題呢?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神經外科的於炎冰教授告訴記者,在以前普遍的觀點是神經有趨向性,一旦神經損傷了就無法修復,但隨着醫學的發展,攻克外周神經的修復已經指日可待了。什麼是外周神經?也就是除了腦和脊髓的神經外,人體其餘部位的神經都屬於外周神經。於教授本人就專門研究過“殼聚糖導管橋接周圍神經缺損”的課題,簡而言之,就是當外周神經損傷時,在2釐米的範圍內,當然越近越好了,用一箇中空的小導管把斷裂的神經兩端放入,通過藥物促使神經纖維再生。
該項研究已經在大鼠、猴子等動物身上實驗成功,也已經進入人類的臨牀實驗階段了。可醫生面對“換頭術”中神經中樞的損傷還是束手無策,因為神經中樞較之外周神經更為敏感,它不像外周神經外面有一層包膜,這為外周神經提供了一層保護套。而所謂的“換頭術”的成功,無疑就是要解決頸髓神經的連接,再生長。於炎冰教授認為在現代醫學的發展下,很多的不可能都有可能實現。

美國醫生操刀換人頭專家觀點

清華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國強:
就醫學水平,提“換頭術”的這種説法還有待商榷,至少它距我們科學水平還很遙遠。人們面對“換頭術”帶來的第一個直接問題就是倫理問題,首先有願意的捐贈者嗎?至少在中國的醫學界裏,還聞所未聞。如果有,假設“換頭術”最終手術成功,那麼讓控制人情感的大腦來支配一個陌生的軀體表達自己的感情,作為一名醫生,我都覺得是件難以想象的事!
清華大學腦神經疾病研究所孫朝暉:
由於國際上還沒有“換頭”的實際手術,根據科學水平和理論依據,如果真的僅僅“換個頭”而已,可推測出術後的病人也只能靠機器維持生命,而不是自主生命,就是換了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