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硬核

鎖定
《美國硬核》是史蒂芬·布拉什導演,2006年9月22日在美國上映的紀錄片。 [1] 
中文名
美國硬核
外文名
American Hardcore
類    型
紀錄片 / 音樂
製片地區
美國
片    長
100 分鐘
上映時間
2006年9月22日

美國硬核影片簡介

導演/編劇:保羅·拉徹曼 Paul Rachman/史蒂芬·布拉什Steven Blush
級別:R
發行公司: Films Transit International
主演:
Henry Rollins
Black Flag
Bad Brains
Mike Watt

美國硬核劇情簡介

崛起
美國硬核朋克潮流從80年代的地下崛起,暴風驟雨式地狂捲過世界搖滾圈最終在1986年歸於沒落,雖然無法為這場音樂革命劃定起始或終結的標誌、狂熱的樂迷也無法阻止美國朋克的黃金時代的結束,但無可否認的是這短短六年對美國朋克乃至搖滾音樂的深遠意義,與英式朋克截然的粗糙質感和極端的先鋒姿態逐漸演化出了90年代美國朋克搖滾獨特的風格,它或是分流出或是影響了隨後出現的速度金屬、硬核金屬、Grunge和商業氣息更濃厚的流行朋克等流派,也因其純粹徹底的顛覆和反抗精神滋養了如涅槃、野獸男孩、GREEN DAYS等揚名國際的優秀樂隊,並讓完全生於地下的朋克音樂逐漸主流化。因為反對里根保守主義而抬頭的硬核朋克在六年裏發展的不僅僅是一種音樂潮流,它把朋克的反叛精神通過音樂灌輸到一代青年行事的準則與方式,並擴大成一次在特殊社會背景下策動的社會運動,對政治、家庭與社會失去信心的青少年在僵硬、粗礪的喊叫聲和和絃中或是尋找精神家園或是大肆破壞現實世界,這種鋪天蓋地的狂躁與興奮在整個搖滾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改編自Steven Blush的同名傳記,《美國硬核》正是要追尋那片遠去的狂吼,重現朋克精神最本真的理想狀態。
重尋消亡的噪音
一般説來朋克音樂的源頭應從60年代以the Velvet Underground、 the Stooges、New York Dolls等樂隊的實驗追溯起,朋克音樂因其極為簡單的和絃和缺乏考究的旋律而顯得更容易模仿和直白,這恰好順應了當時對保守主義盛行的主流文化顛覆與反抗的趨勢,於是本意為骯髒的朋克音樂迅速發展壯大並一度成為一種文化與社會現象的代名詞,因此影史上也不乏對這一自由精神象徵的温習與歌頌之作,描寫朋克代表人物-性手槍靈魂成員-席德的《席德與南茜》和被廣大搖滾青年列為教材片的《猜火車》自不必説,BBC製作的記錄片《1991:朋克突圍之年》記錄了90年代初開始顯山露水的音速青年和涅槃樂隊歐洲巡演的全過程,前者後來成為NO RAVE的領軍人一直活躍在噪音搖滾領域,後者成就了Grunge樂派,憑藉高速的暴躁、沉重的內核和主音的離奇死亡上演了搖滾史上又一個神話,而《1991:朋克突圍之年》恰好是他們一炮而紅、朋克音樂走向主流市場前最後一份也是最貼身地記錄這些樂隊真實的表演、生活狀態的影象資料,而事隔十年有餘,《美國硬核》的出世完成了對《1991》的註解,也填補了英國之外、主流化之前,朋克運動的一段重要的銀幕空白。被斯蘭丹斯獨立電影節造就的導演Paul Rachman從大學時便開始自己的地下硬核朋克樂隊記錄片和音樂錄像帶事業,他和諸多大牌樂隊(如Alice in Chains、Kiss)合作並很快成為行業內拔尖的MTV導演,他與本片編劇-也是原作作者- Steven Blush 一樣非常瞭解美國硬核搖滾的興衰歷程以及這場運動在美國搖滾樂史的先驅位置;今年是朋克誕生30週年,在朋克一詞雖尤在,朋克精神已不復初衷的環境下,Paul Rachman耗費四年,橫跨美國和加拿大、走訪紐約、洛杉磯等當年硬核朋克根據地收集資料,展現遍地開花的硬核朋克不同的地域特色下迸發出的相同的爆發力和破壞力,片中還採訪黑旗(Black Flag)、肉偶 (Meat Puppets)、壞腦(Bad Brains)等代表樂隊的核心人物,重述當年歷史。《美國硬核》的影象風格也是如硬核音樂般充滿粗糙硌人的顆粒感,缺乏精心、華麗的編排、拍攝手法簡樸隨性,以求在精神上和內容上與朋克精神達成一致。
搖滾温牀
追溯硬核朋克的歷史便不得不提到SST。黑旗樂隊在朋克簡單直接的原則上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爵士樂、金屬、噪音等多種風格,創造出更具有實驗和哲理意味的氣質,既而成為地下硬核樂隊的先鋒。在1981年因為不滿東家“UNICORN”以“內容粗俗危險”為由禁止發行新專輯《Damage》,黑旗獨自成立了SST廠牌發行這張專輯,並不顧“UNICORN”的一再封殺,大肆發行地下專輯促成了黑旗和SST的空前成功,黑旗解散後SST專心於運營和發展,隨之招致瞭如Husker Du、肉偶 (Meat Puppets)、世襲 (Descendents)、Minutemen(民兵)、壞腦 (Bad Brains)、音響花園 (Soundgarden)、音速青年 (Sonic Youth)等大批出色的硬核樂隊(也是出現在《美國硬核》中的靈魂人物),可以説SST的發家史代表了硬核朋克的輝煌歷程,而其式微是硬核朋克在搖滾舞台上聲嘶力竭的尾聲,而二者最一致之處便是以最無所忌憚的態度包容了年輕一代的反抗和實驗精神,造就了更多樣化的搖滾風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