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的悲劇

(美國現代作家西奧圖·德萊塞著長篇小説)

鎖定
《美國的悲劇》是美國現代作家西奧圖·德萊塞創作的長篇小説,於1925年首次出版。
小説描寫一個名叫克萊德·格里菲斯的窮教士的兒子,從小跟父母像叫化子似地沿街佈道賣唱,飽受凍餓之苦。16歲時,他出外獨立謀生,先是在本市一家旅館當茶房,耳聞目睹了美國“文明”後面的種種欺凌玩弄、吃喝嫖賭的罪惡,滋長了愛虛榮、圖享受和不擇手段追求財富的心理。後來,他到芝加哥有錢的伯父開的襯衣廠當工頭時,便很快利用職權誘騙了個美麗的女工洛蓓達。不久,他發現大資本家的女兒桑德拉可作為自己高攀權貴、飛黃騰達的台基,便又拼命追求桑德拉,並喪心病狂地設計讓已經懷孕的洛蓓達在划船時墜入湖中淹死。事發後,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藉此往自己臉上貼金,大作文章以撈取競選選票。克萊德則被送上電椅判處死刑。 [1] 
作品名稱
美國的悲劇
外文名
An American Tragedy
作    者
(美)西奧圖·德萊塞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25年
字    數
721000

美國的悲劇內容簡介

小説第一卷描寫克萊德在罪惡的社會環境腐蝕下,怎樣從個天真幼稚的青年墮落為一個邪惡之徒。他是一個貧苦人家的兒子,父母帶着兒女以佈道賣唱餬口。但是,虛榮心使他不能安於父母所從事的職業,16歲時克萊德便離開父母自謀生路。他在家旅館當僕役,結交了一些酒肉朋友,懂得了錢可以使你享受榮華富貴。他開始逛妓院,被女色誘惑,陷進淫窟。這時,他結交了一個叫霍丹絲的女人。她本是工人家庭出身的女店員,但已多次失節,墮落成性,她像虐待狂似地折磨着克萊德,使他如醉如痴,不能自拔。後來,他在郊遊時壓死了一個小女孩,克萊德畏罪逃到芝加哥。幾年流浪後,進了叔父開設的一家內衣工廠。
小説第二卷,克萊德已在該廠打印車間當了領班。開初,雖然女工圍攏在他的四周,但還沒有鬧出什麼事情。自從美麗的農家少女洛蓓達來到車間之後,他便獸慾大發,淫亂無度。靠着他的權勢,終於姦污了這個出身寒微、純潔美麗的少女。同時,資本家的小姐桑德拉也正向他搔首弄姿。克萊德為了攀龍附鳳,竟狠心拋棄已經懷孕的洛蓓達。後來洛蓓達以公佈他倆的“秘密”相威脅,從而引起克萊德的殺機。一天,克萊德佯稱同意結婚,約洛蓓達到湖上划船。他當時內心矛盾未能動手謀害,但當小船側翻,洛蓓達被碰落水時,他卻見死不救,以致後者溺死。克萊德以為,這樣就可以實現進入桑德拉的富華世界的目的了。
小説第三卷,描寫美國兩黨及司法、宗教部門圍繞洛蓓達案明爭暗鬥大搞政治投機的醜惡行徑。克萊德的母親多方求救無效,克萊德終於坐上了電椅。 [4] 

美國的悲劇創作背景

小説以20世紀初發生的真實事件為背景。1906年,紐約州赫基默縣發生了一起情殺事件,殺人者名叫契斯特·傑勒特,他為了另攀高枝,便把已經懷了他孩子的情婦格蕾斯·布朗騙到一個湖中溺死,他最後被處以死刑。這起案件觸動了德萊塞,他把握到了這起案件裏所藴含着的社會意義與現實意義。於是,他開始着手蒐集有關素材,為此,他查閲了大量的原始資料,並考察了謀殺現場和監獄。不僅如此,他還研究了15個類似的案件,從而寫下了《美國的悲劇》這部小説。該小説再現了該案審判過程中的一些真實情節,並利用一些真實文件和信件(包括法庭的記錄)進行藝術加工。 [4]  [6] 

美國的悲劇人物介紹

克萊德
童年時代的克萊德被迫跟隨家人一起在大街上唱讚美詩、讀《聖經》,卻遭到許多人的嘲笑與白眼,因此,克萊德一心想進入上流社會。16歲的克萊德開始自己謀生,他在酒店做招待時目睹了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生活,金錢、慾望和虛榮完全征服了克萊德。隨着薪水的增加,他開始為自己買漂亮衣服,讓自己變得富有吸引力,而且一心想找一個漂亮姑娘做女朋友,在酒店裏,他認識了美麗的女店員霍丹絲,很快就被霍丹絲吸引。克萊德為了滿足擁有漂亮女友的虛榮心而不惜為她花費更多的錢。當母親告訴克萊德家裏急需用錢時他竟然不肯幫助自己的家庭,卻為了給霍丹絲買衣服而攢錢。後來,霍丹絲和另一個男人私奔了,克萊德的第一段感情以失敗告終。 [3] 
後來克萊德被伯父提拔當了內衣工廠的工頭,在這裏,他佔有了青年女工洛蓓達,不久,洛蓓達懷孕了。然而在這時,大資本家的女兒桑德拉對他表示了青睞之意,他為了可以同桑德拉結合,便精心策劃,在與洛蓓塔泛湖時故意使其落水。結果,他以謀殺罪被捕。最後,終於經過一場表面上手續齊全而又公正無私的審訊之後,克萊德被莊嚴的法律剝奪了生命,當時,他22歲。 [6] 
霍丹絲
美麗的女店員。霍丹絲雖然外表美麗,卻非常輕佻、虛榮而狡詐。天真幼稚的克萊德很快被霍丹絲所吸引,霍丹絲並不愛克萊德,卻利用克萊德的感情讓他為自己買高檔衣服和化妝品。後來,霍丹絲和另一個男人私奔了。霍丹絲是被資本主義金錢社會所腐蝕的女性縮影,她也是一個悲劇,為了裝扮美麗的外表而不惜出賣自己。 [3] 
洛蓓達
克萊德的第二個女朋友,美麗、温柔又善良,卻也有致命的缺點,意志不夠堅定,過於軟弱。當克萊德要滿足自己佔有慾的時候,洛蓓達雖然也拒絕過但最終卻答應了他,埋下了悲劇的種子。當洛蓓達有了身孕,克萊德變心了,洛蓓達也意識到克萊德不願意和自己結婚,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和今後的聲譽,她苦苦哀求克萊德與自己結婚,最終被克萊德用計溺死在湖裏。她之所以能被克萊德控制除了意志薄弱以外,還因為她出身窮苦,夢想着和克萊德結婚能夠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她是美國貧富差距下的犧牲品。 [3] 
桑德拉
大廠長的女兒,作為千金小姐,她喜歡和朋友鬥富,炫耀自己的衣服,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第一次看到克萊德就被他的外表所吸引,得知克萊德很窮,她覺得很惋惜,因為地位懸殊,她知道自己不可能與克萊德結婚。後來,由於克萊德擅長恭維和掩飾,桑德拉越來越喜歡他,而且克萊德的堂兄基爾伯特得罪過桑德拉,桑德拉想通過和克萊德在一起來報復基爾伯特。當她得知克萊德為了和她結婚而犯罪時,她為了自己的聲譽離開了家鄉以躲避新聞記者。 [3] 
艾斯塔
克萊德的姐姐,雖然是在嚴格的教育家庭里長大,但是並不理解宗教信仰,德萊賽曾經這樣描述她:“她只不過是一個性感豐富、意志薄弱的女孩子,她心裏究竟在想些什麼,連她自己也説不清”,“她基本上是個隨波逐流的人,朦朦朧朧地渴望着漂亮的衣服、鞋帽和緞帶之類的東西”,她和洛蓓達有相似的缺點和經歷,當一個演員誘騙她與自己私奔時,一番花言巧語就讓艾斯塔拋棄了自己的家庭,不久她也被遺棄,在父母的幫助下回到家鄉,獨自承擔生孩子的痛苦。 [3] 
基爾伯特
克萊德的堂兄,瞧不起克萊德,他的言談舉止無不透露着紈絝子弟的傲慢、勢利與冷漠無情,因為那個時代的骨肉親情也要用金錢和社會地位來衡量。 [3] 

美國的悲劇作品鑑賞

美國的悲劇主題內容

《美國的悲劇》通過克萊德的墮落毀滅,對美國社會作了廣泛而深刻的揭露,具有社會政治意義。
小説描寫了克萊德短促的一生,通過他利己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他的苦悶、掙扎、墮落和毀滅,對資本主義社會提出強烈而沉痛的控訴,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資本主義及其生活方式是造成克萊德悲劇的根源。他是這種生活方式的產物和犧牲品。克萊德出身於貧窮的傳教士家庭。十多歲就自謀生路,來到繁華的芝加哥在旅館當茶房。資本主義紙醉金迷的社會環境腐蝕了他,使他充滿了極端利己主義和對金錢權勢的貪慾。以致竟為了同有權有錢的資本家小姐桑德拉結合,獲得一筆豐厚的陪嫁和躋身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竟殺死了温柔善良、純潔無辜的羅伯塔。同時小説也描寫了克萊德在形成利己主義世界觀過程中的思想矛盾。在自私、邪惡的思想佔領自己頭腦之前,幾乎都遇到了基督教原始教義的抵抗、良心的抵抗。小説同時又寫出,一切純樸的教義和人類善良的本性,在金錢的腐蝕和資產階級社會生活本身的邏輯面前都敗下陣來。
小説形象地揭示出美國社會宗教、政治、道德、司法制度等的虛偽和黑暗。小説通過克萊德的受審過程,描畫出一幅美國司法界、新聞界和政界羣魔亂舞的百醜圖。傳教士阿薩·格里菲斯一家的不幸遭遇,説明宗教的欺騙性。他們到處佈道,但上帝卻不能使他們擺脱貧困和折磨。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就是上帝,是支配人們靈魂的罪魁。
作者對克萊德既有譴責又有同情。克萊德的最後毀滅,既是個人悲劇,又是社會悲劇。他有罪,因為他殺害了一個無辜的少女;而他本人又是一受害者,是那個罪惡的社會制度毀滅了他。這也正是美國青年的悲劇,是孳生墮落和犯罪的美國社會本身的悲劇,是“真正的、美國的悲劇”。作品對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提出了強烈控訴。
德萊塞根據環境決定性格的原則,寫出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使故事具有説服力。另外,作者擅長心理分析法,並和弗洛伊德的學説有機結合起來,使人物真的“活”了起來。 [5] 

美國的悲劇藝術特色

(一)作品人物形象豐滿
德萊賽善於塑造人物形象,無論是小説主人公還是作品中所穿插的次要人物,都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在《美國的悲劇》中,德萊賽刻畫了克萊德、霍丹絲、洛蓓達、桑德拉、艾斯塔、基爾伯特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德萊賽將作品人物形象刻畫得很成功,符合不同階層的人物性格特點與身份地位,展現了資本主義金錢社會對人性的腐蝕與扭曲。 [3] 
(二)故事情節順理成章
《美國的悲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寫了克萊德從一個天真幼稚的孩子逐漸演變成玩世不恭、阿諛奉承的社會青年;第二部分講述了克萊德在佔有洛蓓達之後又夢想與桑德拉結婚,最終設計害死了洛蓓達;第三部分諷刺了美國兩黨和司法機構利用克萊德的案件互相攻擊的醜行,揭露了政治制度的腐敗。故事情節順理成章,最終克萊德被送上電椅,這樣的結果與小説開頭的描寫相呼應,營造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3] 
(三)語言簡潔精練
小説的語言描寫精練,體現了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藝術效果。現實主義就是忠於自然和真實生活來進行文學創作,《美國的悲劇》就是以1906年的一樁謀殺案為基礎寫成的,作品中用簡潔精練的語言描寫了自然風景、人物形象、車間工作條件與上流社會的豪華社交場所。自然主義是指德萊賽以更忠實、不加選擇的手法來反映社會現實情況,並以不加道德評價的方式來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作品中沒有關於責備國家制度的描寫,卻通過人物對話、環境描寫與故事情節發展揭露了 悲劇的根源。 [3] 
(四)環境描寫富有藝術感染力
《美國的悲劇》的環境描寫富有藝術感染力,窮苦女工們惡劣的工作條件與上流社會豪華奢侈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貧富差距的懸殊,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深化了作品主題。 [3] 

美國的悲劇作品影響

《美國的悲劇》曾被譽為現代美國最偉大的小説。1931年被改編為劇本搬上舞台,1930年和1950年兩度被改編為電影進入銀幕,第二次的名字是《順境》。 [2] 

美國的悲劇作者簡介

西奧圖·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國小説家。出生於印第安納州雷特城一個篤信宗教的德國移民家庭。曾長期在社會底層勞動掙扎。青年時期曾任報刊記者和編輯,並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17年後傾向社會主義,1928年應邀訪問蘇聯,1945年申請加入美國共產黨。德萊塞是傾向社會主義的美國現實主義作家。1928年訪問蘇聯前,他的創作仍屬批判現實主義範疇。寫出了揭露美國社會貧富懸殊、道德淪喪的長篇小説《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和揭露金融資產階級的發家及其必然滅亡的長篇小説《慾望三部曲》。代表作是長篇小説《美國的悲劇》。1928年訪問蘇聯後,隨着德萊塞政治立場的轉變,他的創作也開始走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道路。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德萊塞訪蘇印象記》 (1928),政論集《悲劇的美國》(1931),短篇小説集《婦女羣像》(1929)等。 [7] 
參考資料
  • 1.    唐濤,周名成主編. 名著鑑賞辭典 上[M].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2005.01:271-272.
  • 2.    李廣熙,邊國恩,王英凱,張小梅. 美國小説名家名作[M].1986:108.
  • 3.    邢星. 淺析德萊塞《美國的悲劇》的藝術特色[J]. 中國民族博覽, 2016, (6):192-193.
  • 4.    李文煥等編. 中外文學名家名作評要[M].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02:1383-1384.
  • 5.    張良村等主編. 外國文學閲讀與欣賞[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09:200-201.
  • 6.    徐峙,曾雙餘編著. 不可不知的文學常識 世界卷 超值全綵白金版[M]. 北京:京華出版社, 2016.09:218-219.
  • 7.    王淑英編著. 18歲以前孩子應讀的112本書[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