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松

鎖定
美國松別名濕地松,是松科松屬的常綠大喬木。樹幹通直,樹皮灰褐色,縱裂呈鱗狀塊片剝落;冬芽圓柱狀,紅褐色;針葉粗硬,深綠色,有光澤;球果長圓錐形。花期3-4月,果期翌年10-11月。 [1]  美國松在中性以至強酸性紅壤丘陵地和沙黏土地均生長良好,而在低窪沼澤地邊緣尤佳,故名。 [2] 
美國松原產於美國東南部潮濕的亞熱帶低海拔地區,中國長江以南各地均有引種栽培。 [3]  美國松是陽性樹,喜光,忌廕庇。耐寒,又能抗高温,耐旱亦耐水濕,可忍耐短期淹水。根系發達,抗風力強。美國松以播種、扦插等法繁殖。 [4] 
美國松的松香具有祛風燥濕、生肌止痛功效。主治濕疹、癰癤瘡瘍、外傷出血等症狀;此外,其松花粉具有祛風毒、清熱毒、止血功效,主治能唅(皮膚過敏)、能累(濕疹)等症狀。 [5]  美國松蒼勁而速生,適應性強,故在中國長江以南的園林和自然風景區中多有應用,亦可作庭園樹或叢植、羣植,宜植於河岸、池邊。 [6] 
植物界
種子植物門
亞    門
裸子植物亞門
松柏綱
松柏目
松科
中文學名
美國松

美國松植物學史

美國松別名濕地松,在中性以至強酸性紅壤丘陵地和沙黏土地均生長良好,而在低窪沼澤地邊緣尤佳,故名。 [2] 

美國松形態特徵

松科松屬的常綠大喬木。樹幹通直,樹皮灰褐色,縱裂呈鱗狀塊片剝落;冬芽圓柱狀,紅褐色;針葉粗硬,深綠色,有光澤;球果長圓錐形。花期3-4月,果期翌年10-11月。 [1] 

美國松產地生境

美國松原產於美國東南部潮濕的亞熱帶低海拔地區,中國長江以南各地均有引種栽培。 [3]  垂直分佈於5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和平原區。適生於年均温15-23℃,絕對最低温度不到-17℃。多分佈於平原、山地及丘陵坡地的中部至下部、坡麓。在中性至微酸性的水土流失紅壤丘陵區,以及表土50-60釐米下為鐵結核層的排水不良的沙粘土地均生長良好,尤以在低窪沼澤地的邊緣生長最佳。在乾旱貧瘠的低丘地也能壯旺地生長。在海岸不很排水不很通透的固定沙地及泥炭土上亦能生長。
美國松 美國松

美國松生長習性

美國松是陽性樹,喜光,喜温,忌廕庇。耐寒,又能抗高温,耐旱亦耐水濕,可忍耐短期淹水。根系發達,抗風力強。 [4]  濕地松根系要有菌根菌與之其生。

美國松繁殖方法

美國松以播種、扦插等法繁殖。 [4] 

美國松栽培技術

造林從12月中下旬至2月中下旬均可進行,主要用容器苗或1年生裸根苗栽植造林。造林密度:111-222株/畝。株行距2*2~2*3M。一級苗高70CM以上,地徑0.5CM以上。整地方式:塊狀整地不小於50×50cm,深度均不小於20cm。栽植穴底徑不小於30cm,深不小於30cm。整地要求表土翻向下面,挖穴要求土壤回填,表土歸心。
年度管理:栽植當年撫育2次或2次以上,只割草,不鬆土。苗木扶正,適當培土。第2、3年每年撫育1-2次,第4年如尚未鬱閉,繼續撫育1次。植株撫育面積要逐年擴大。除草鬆土不可損傷植株和根系,鬆土深度宜淺,不超過10cm。修枝:5-10年生濕地松樹冠應占樹高的3/4-2/3,10年生以後樹冠約佔樹高的1/2。間伐期:當林分鬱閉度達0.9以上,被壓木佔總株數的20-30%時,即可進行間伐。間伐起始年限一般不大於10年。採用下層撫育間伐方式,第一次間伐強度為林分總株數的25-35%,以後為20-30%,首次間伐後林分鬱閉度不小於0.7,間伐間隔期不小於5年。主伐期:速生豐產林為20年,一般林分為25年左右。

美國松主要價值

美國松觀賞價值

美國松蒼勁而速生,適應性強,樹姿挺拔優美,主幹端直,故在中國長江以南的園林和自然風景區中多有應用,亦可作庭園樹或叢植、羣植,宜植於河岸、池邊。 [6] 

美國松經濟價值

由於美國松生長快,適應性強,幹形圓滿通直,木材質量好,松脂產量高,是我國引種成功的樹種之一。木材可供建築、紙漿、纖維用材,也是枕木、電杆及礦柱的優良用材。立木富含松脂,可採割加工成松脂。

美國松藥用價值

美國松的松香具有祛風燥濕、生肌止痛功效。主治濕疹、癰癤瘡瘍、外傷出血等症狀;此外,其松花粉具有祛風毒、清熱毒、止血功效,主治能唅(皮膚過敏)、能累(濕疹)等症狀。 [5] 
參考資料
  • 1.    吳棣飛,尤志勉編,常見園林植物識別圖鑑 第2版,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8,第8頁
  • 2.    紹興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紹興文理學院植物誌,2015.12,第3-4頁
  • 3.    馬錦林,梁瑞龍主編,廣西林木種質資源圖譜,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5頁
  • 4.    吳棣飛,尤志勉編,常見園林植物識別圖鑑 第2版,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8,第8頁
  • 5.    朱華,中國壯藥圖鑑 上,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0,第67頁
  • 6.    吳棣飛,尤志勉編,常見園林植物識別圖鑑 第2版,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08,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