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國化

鎖定
美國化Americanization或Americanisation)指的是本國的文化明顯受到美國文化影響的情況。該詞有時被認為含有負面的意義。不過在20世紀中葉之前,“美國化”指的是移民來到美國後成為“美國人”的過程。
中文名
美國化
外文名
Americanization
別    名
Americanisation
解    釋
本國的文化明顯受到美國文化影響
詞    性
有時被認為含有負面的意義

美國化媒體

美國文化通過電視、電影音樂等途徑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全世界各地都可以收看到美國的電視節目,諸如HBO Asia、CNBC Europe和CNN等頻道。美國製作的電視節目被銷售到世界各地。美國電影在世界各地也都相當受歡迎。 邁克爾·傑克遜貓王法蘭克·辛納屈等美國歌手在海外也有相當的影響力。

美國化品牌

世界影響力最高的前十項品牌中,有七項品牌的公司總部都設在美國。其中以可口可樂最為知名。

美國化全球美國化

全球化會帶來美國文化加速向境外傳播,但無論如何都不會使這個多元文化的星球變成“美國化”的世界。如今美國文化對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但最終結果只能是後者在與前者的衝突中吸取其有益於壯大自身的成分,並不會在文化傳統上失去“自我”或認同。  在當今世界,“美國化”成為很多國家維護文化認同或文化價值觀所面對的一個巨大挑戰,但這種現象並非新穎,早在20世紀之初就成為美國之外許多人的一種深切憂慮。他們擔心在強大的美國文化的衝擊和影響下本土文化失去自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向着“更像美國”的道路上走去。他們所憂慮的這種結果無疑正是美國輸出其文化的目的,也是美國實現和維護其全球霸權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美國化”成為非美國文化延存與發展面對的嚴峻挑戰。很多國家的精英人士擔憂世界將形成一種以美國文化為主導的全球文化,這種擔憂顯然並不是“杞人憂天”,可是並沒有被歷史發展所證明。歷史事實是,美國大眾文化的全球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不僅使非西方文化,甚至使西方其他國家的文化陷入了傳統認同的危機,但不可能形成一種具有同質性的全球文化,更不可能改變世界文化多元發展的大趨勢。
全球“美國化”的基本內涵
“美國化”在西方學術界已經成為具有特定所指的術語,圍繞着這一論題已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學術話語。如果完全按照字面的意義來理解,全球的“美國化”似乎指一種發展趨勢,也就是美國文化通過在全球層面上的擴散同化非美國文化的一種過程。“美國化”總是與美國大眾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密切聯繫在一起。其實,在20世紀的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如果我們承認“美國化”這一現象,並用這一概念來研究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文化關係,其所體現的內涵比簡單的字面意義要複雜得多。
起源於美國的文化觀念在一種異文化的場景下儘管不會完全被“本土化”,但卻由於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失去了其原始含義,並根據當地的需要被賦予了新的內容。簡單地講,當一種美國文化產品輸入到外國時,儘管其所包含的物質成分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但對處於不同文化場景的當地人而言,他們在消費這種文化產品時所產生的文化體驗顯然與美國人有所不同。美國人或許將之看作是文化“誤讀”,實際上,這種在文化產品起源國看來的“誤讀”包含着當地人根據自己所處的文化場景做出的新的解釋或判斷。文化移植到一種新的環境中顯然不會是“原汁原味”地再現,一方面它在適應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另一方面當地的社會也在適應來自外部的這些新的東西,並逐漸地使之融合在本國文化之中,有學者將之稱為“克里奧化”,也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結合產生出具有這兩種文化特徵的新的文化形態,這種新的文化形態最終成為當地文化的組成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化”這一概念在字面上並不能準確反映出20世紀美國大眾文化向外傳遞以及其他國家對之主動或被動迴應的這一複雜過程,不過,如果要借用這個在國際學術界已經約定俗成的概念來進行相關研究,對美國大眾文化的接受國來説,全球“美國化”顯然包含着美國大眾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體現的文化觀念在非美國文化場景中的“異化”,也內含了接受國對來自外部新的文化形式的模仿、借鑑、吸收或摒棄的全部過程。因此,全球“美國化”是一個不可能出現的結果。至於説美國大眾文化的廣泛傳播會導致一種強勢文化對其他文化的征服,那只是竭力維護本土文化認同的精英人士的一種擔憂而已。當然,這種擔憂既不是無中生有,也具有時代的合理性,但並沒有被歷史的發展所證明。多樣性或多元化不僅過去是、現在是,而且將來永遠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任何改變這種趨勢的圖謀必然會以失敗而告終。
“美國化”與文化中心主義
從美國境外國家的角度講,“美國化”並不是一箇中性詞,它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文化中心主義傾向,儘管它導致的最終結果與文化中心主義者的初衷大相徑庭。從理論上講文化中心主義是以我為軸心來判斷其他文化的好惡,從實踐的角度看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標準來改造或教化其他國家或民族,而不管後者願意與否。在這方面,西方文化表現尤甚。在古羅馬帝國時代,羅馬統治者極力在其臣服民族中傳播羅馬的語言、宗教信仰、羅馬式建築以及市民文化,試圖把與自己文化相異的民族“羅馬化”,以維護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現代西方文明興起之後,西方文化在實踐上把文化中心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對非西方文化進行了幾乎毀滅性的征服。自哥倫布遠航美洲以來,西方國家開始對歐洲之外的地區進行殖民征服活動。西方殖民者踏上異國土地時莫不宣稱要以自己的宗教觀改變異教徒的信仰。因此,在殖民者征服美洲的過程中,無數個土著居民在西方殖民者的隆隆槍炮聲中頭顱落地,一些現在看來曾經獨放過異彩的文化成就幾乎化為灰燼。這種典型的文化中心主義以後逐漸發展為用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來改變與自己文化不同的國家,使這些國家按照西方設計好的道路發展。這一歷史過程長期在西方國家對落後國家的外交中體現出來。正是靠着西方國家物質上的強大,西方文化長期居於世界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主導地位,並伴隨着西方的槍炮試圖轉變繼而消滅處於弱勢地位的非西方文化,以實現西方文化的一統天下。
歷史事實表明,在“白人文化”的衝擊下,許多非西方文化多少感覺到了難以為繼的危機。與西方國家這種文化征服相適應,在西方學界,“西方文化中心論”甚囂塵上。美國是歐洲殖民征服的最終產物,然而,在美國土地上形成的文化形態並不是歐洲文化的複製。當歐洲文化被移植到這裏時受當地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自然會發生“變異”,表現出未曾具有的新的特徵。從文化內涵上講,美國文化與盎格魯—撒克遜傳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決不是這種傳統的簡單延伸,而是在開拓一個新大陸過程中形成的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獨特文化。從文化本質上講,美國文化是多元的,但從一開始就是以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文化為主體,無論美國社會存在多少不同種類的文化形態,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始終在社會上居於支配地位。美國文化是西方文明向外擴張的產物,但其定型後以更猛烈的形式向外蔓延,把西方文化擴張的本質發揮到登峯造極的地步,以文化優越感為外在形式的文化中心主義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就連西方文化中同宗同源的其他亞文化系統也難免受到美國大眾文化的強烈衝擊,更不用説與美國文化不同的非西方文化了。
美國文化的全球擴張是美國政府對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逐步實現美國文化價值觀對世界的重塑,為美國永遠把持國際事務的領導權奠定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因此,全球“美國化”儘管在很大程度上與美國政府的有意識官方行為並無直接的聯繫,但卻是美國文化全球擴張所帶來的一種似乎難以抵制的趨勢。這種全球現象不僅體現了美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極端文化優越感,而且是美國政府在追求全球霸權過程中所希望看到的一種最終結果。當然,隨着社會的進步,像歷史上令人髮指的赤裸裸的文化中心主義所導致的“文化征服”已經受到世人的摒棄和譴責,在現代社會,文化中心主義只是體現在一種文化主體身上的情緒、意識或觀念,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它已很少外化為把自己的文化強制移植到一種異文化場景中的行為,其表現形式一般為以自己的文化形態或觀念影響他文化的發展,使後者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向前者趨同。其實,這種文化中心主義更具有隱蔽性,更難被他文化的主體所識別。因此,只有通過對全球“美國化”的歷史與現狀考察,才能揭示出隱含在這一全球現象中的文化中心主義的本質。
“美國化”與對外來文化有益成分的吸取
所謂的“美國化”最容易體現在其他國家的青少年身上,他們年輕好勝,富有激情,充滿幻想,對本國傳統的反叛心理較強,而且對來自外部的新東西最易接受。在很大程度上講,美國大眾文化適應了他們對“現代性”追求的好奇心理。對這一年齡羣體來説,他們可以用美國大眾文化來填補不願意接受傳統文化後的精神真空,試圖實現對傳統的抵制或取代。在美國大眾文化產品風行的國家,那些竭力維護傳統的人對“美國化”的憂慮主要在青少年這一代。
其實,他們這一代對外來文化的模仿對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未必是不祥之兆。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是在不斷創新中實現的,創新一方面來自文化自身對新環境的適應,另一方面來自對外來文化有益於本土文化的成分的吸取。沒有創新,任何文化都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許多青年人對美國大眾文化的偏好最初可能是幼稚的或盲目的,但這種狀況決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的身上會出現文化迴歸的現象,即對本土文化的重新認同。不過這種認同不是簡單地完全複製老一代人的文化觀念,而是在對傳統的揚棄中把自己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新的思想或觀念增加進來,使本土文化更能適應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因此,“美國化”會給本土文化帶來挑戰,也會造成本土文化的某些明顯的變化,但其對人們最擔心的年輕一代的影響並不足為懼。它在短時期內可能會造成人們思想觀念的混亂,但要動搖本身具有豐厚積澱的文化基礎並取而代之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人類文明史上,一種文化的消失,根源往往是在內部,即失去了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創新意識,而一種文化的發展與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在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所致。
此外,“美國化”實質上只是一種表面的現象,很大程度上只是限於物質文化層面上,很難完全改變人們心靈深處的信仰文化,充其量只是在對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價值觀中增添了一些新的東西,並不會真正動搖社會賴以正常運行的文化根基。如果説一個社會存在着“美國化”的話,這種現象在相當程度上只是指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對生活於該社會的公民追求現代物質或精神享受上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不會根本改變他們從上一輩那裏繼承下來的或通過社會化習得的基本價值觀。
“美國化”與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文化相對主義是人類學研究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概念,其基本含義是,任何現存的文化都是有價值的,這些文化所包括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模式一般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而形成,不僅被享有它們的羣體所認同,而且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來。文化相對論強調不同文化差異存在的合理性,只要不是極端地維護一種文化體系的現狀,那麼文化的差異性自然就決定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也就是説文化不是處在一種封閉的體系內發展,而是既受到他文化的影響,又會反作用於與之相接觸的文化。因此,任何文化只要不是受地理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勢必會自動地吸收外來文化對自身發展有益的成分,同時也會將自己的文化傳遞給其所接觸的文化。
文化傳播學上講,這是一種差異互補的過程,表現為雙向的特徵。一般而言,在沒有特殊目的的情況下,生活在某一文化體系內的羣體不會有意識或直接地向外部傳播自己的文化,同樣也不會刻意地追求或模仿外部文化。文化的傳播過程對接觸雙方來説多是間接的,甚或是無意識的,在實現對一個民族或國家最實用目的的基礎上逐步完成的。只有這樣,對外來文化成分的接受才會對民族或國家的發展具有實際意義。文化傳播在文化演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任何一種現存的較大文化體系在形成過程中儘管最初只是侷限於同一種族羣體生活的區域,但只要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它們的發展就很難是孤立的或封閉的。這些對世界歷史發展進程產生很大影響的文化體系能夠代代相傳,並且不斷地增添和豐富自身的內容以適應內部社會環境或外部世界的變遷,對外來文化的吸取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文化在演進過程中總是本土與外來影響的有機結合,有的學者的研究甚至表明,在一種開放的文化體系內,外來文化所逐漸積累起來的數量通常大於起源於本土的數量。
因此,就現在人們擔憂的“美國化”而言,美國文化對他文化來説不見得完全是“洪水猛獸”。當美國文化進入一種異文化場景時,可能是泥沙俱下,濁清共存,任何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在與他文化接觸過程中都顯現出一種“過濾”功能,總是自動地發揮着“優勝劣汰”的作用。只有這樣,當外來文化進入之後,它才會選擇對其發展有利的成分而淘汰掉那些有害的渣滓,使自身的文化系統在不斷吸取外來文化成分中獲得發展與創新的豐富資源。此外,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或採取什麼方式,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盡管不是等同的,但都表現為一種雙向的過程。當然,兩種不同文化的雙向流動難免引起文化衝突,不過結果不會導致雙方出現激烈的對抗或兵戎相見,也不會導致處於“弱勢”地位的文化的消失,只能是在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中實現差異的互補,把對各自發展有用的他文化成分融進本土文化中。對“弱”文化來説更是如此。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儘管“強”文化的“優勢”和“弱”文化的“劣勢”仍然無法消除,常常還出現前者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強加給後者的強權現象,但後者要改變自己的“劣勢”,不是人為地設置文化交流的障礙,而是積極主動地接受“強”文化的挑戰。“弱”文化只有在挑戰中尋求發展的機遇,其所處的“劣勢”地位才會逐漸地得到改變,也才能把外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吸收進來,以實現傳統文化對現實需要的適應。
“美國化”與全球多元文化發展
全球化並不等於“美國化”,美國文化肆虐世界也不意味着全球化的多元文化發展將成為美國化的一元文化霸權主義。全球化會帶來美國文化加速向境外傳播,但無論如何都不會使這個多元文化的星球變成“美國化”的世界。如今美國文化對其他地區的文化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但最終結果只能是後者在與前者的衝突中吸取其有益於壯大自身的成分,並不會在文化傳統上失去“自我”或認同。在那些代表美國大眾文化的產品進入異文化的社會時,已經被悄悄地注入了當地文化的成分,以便更適合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因此,根本不存在“美國化”導致多樣性消失的可能性。
多樣性和統一性是任何事物成長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其在世界文化演進中同樣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一些遠離現代文明的文化儘管因為失去與外部世界的聯繫而最終消失,但文化的多樣性絲毫沒有被改變,不同文化的相互補充成為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成為全球文化發展的最基本的特徵。當然,多樣性並不是指不同文化漫無目標地隨意發展,尤其是當全球化把世界聯繫為一個整體之後,當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愈益頻繁時,文化整合的意義便更加凸現出來。在文化交流上,整合主要指在差異性中尋求普遍性,在多樣性中實現統一性。文化整合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運動,並不是“強勢”文化強迫“弱勢”文化以自己為標準來實現文化的一致性,儘管在這一過程中前者所起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後者。文化整合帶來文化“同質性”的增長,但顯然不會消除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這一根本特性。
文化整合的基礎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其目的是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其結果會使由不同文化構成的人類社會具有更多的相同理念。不過,這決不意味着不同文化在逐漸地改變其固有的特性而融合進按照邏輯推理必然要出現的單一世界文化之中。人類社會走向世界大同至少在目前還是一種虛無縹緲的“理想”,即使有那麼一天它真的到來了,人類是不是就生活在一種文化之下,也會令人質疑,因為這樣一種結果背離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則。如果説存在一種全球文化的話,這種文化不應該是以一種文化模式複製的同質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構成的統一體。因此,體現一致性的文化整合不是消滅差異,而是保留或展現差異,在文化各展風采中求得一致的目的。中國古代先哲提倡“和”而反對“同”便説明了這一道理。在他們看來,“和”與“同”的意義完全相異,性質不同的音聲結合謂之“和”,相同的音聲重複為之“同”,所以“和”是多樣與統一的結合,“同”完全是一種模式的重複。世界文化的發展只能是“和”而非“同”。因此,所謂的“美國化”不會帶來全球文化發展的單一化或同質化,只會促進其他國家文化加快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或者在“傳統”中注入更多的“現代”因素,而不會改變全球文化多元發展這一大趨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