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羌話

鎖定
羌語是我國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羣語言。
中文名
羌話
語    系
漢藏語系
語    族
藏緬語族
數    量
12種現行語言

羌話羌語情況簡介

羌話 羌話
羌語語言是我國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內的一羣語言。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國從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一些學者為了解決羌語的支屬問題,藉助同語族有關親屬語言的平面比較後,初步提出在藏緬語族內設立一個羌語支。後來隨着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語種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獻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語支的説法。
羌語支語言全部分佈在我國境內,包括12種現行語言和一種文獻語言。它們是,羌語、普米語、木雅(古稱“彌藥”)語、嘉絨語、爾龔語(道孚語)、扎語(扎壩、扎巴語)、卻隅語、貴瓊語(魚通語)、爾蘇語(慄蘇語、多續語)、納木依語、史興語、拉烏戎語和西夏語(文獻語言)。羌語支本身可以分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語支的影響大,後者受彝語支的影響大。有些學者認為嘉絨語應屬藏語支,還有些學者認為西夏語應屬彝語支。

羌話羌語特點

語音方面複輔音豐富,單輔音聲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長短、捲舌、鼻化,但很少有鬆緊,韻尾大體已丟失,聲調的作用不大;語法方面,人稱代詞有格,量詞與數詞結合為數量型,但不如彝語支豐富,動詞有人稱、數、體、態、式、趨向等語法範疇,用前後綴方式表達,各語言表示相同語法意義的前後綴有明顯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詞沒有級的範疇,結構助詞比藏語支語言豐富;詞彙方面,有較多的漢語藉詞和藏語藉詞,各語言之間的同源詞一般在20%左右,最多達30%。
普米語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南部方言分佈在雲南省蘭坪縣、維西縣、永勝縣、麗江縣及寧蒗縣新營盤鄉以南地區;北部方言分佈在寧蒗縣新營盤以北地區、四川省木裏、鹽源和九龍等縣。
木雅語通行於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約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佈於康定、九龍、雅江縣境內,分為東部、西部兩個方言區。東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勒,其語受漢語影響較大;西部方言區的人自稱“木雅”,其語受藏語影響較大。
嘉絨語通行於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語言,嘉絨語的動詞形態相當豐富,除了時態,還表示人稱範疇:動詞的人稱和數與主語/賓語一致。
爾龔語主要分佈於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龍、爐霍等縣部分地區。説這種語言的人自稱“布”或“布巴”,藏語稱之為“道塢格”,學術界取名為“爾龔語”,約有35000人。道孚境內一共4個土語區,即鮮水鄉土語區、上甲鄉土語區、殺衝鄉土語區、孔色鄉土語區。
扎語亦稱扎壩、扎巴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扎”或“扎巴”, 約有15000人,分佈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龍4縣境內。各地扎巴語在語音上差別較大,其土語區有待於進一步調查研究。
貴瓊語主要分佈在康定縣魚通區的時濟、舍聯、前溪、麥崩等鄉和金湯區的三和鄉,人口約7000人。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葛羌”,藏語稱之為“惡通格”,學術界取名為“貴瓊語”。
爾蘇語內部差別較大,分為東部、中部、西部3個方言區。操東部方言的居民自稱“爾蘇”或“魯蘇”。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稱“多續”。西部方言劃分為呷爾土語(説這種語的人自稱為“普”、“魯日”或“普魯日”)、裏汝土語(操這種語言的人自稱“裏汝”)兩個土語羣。使用爾蘇語的人口約有16100人?。
納木依語是我國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區約有5000人使用的一種不同於藏語的語言。解放前使用這種語言的居民被泛稱為“西番”,分佈在冕寧、西昌、鹽源一帶的自稱為“納木依”,分佈在木裏、九龍一帶的自稱為“納木茲”,二者之間未構成方言差別而是土語的差異。經初步比較研究,納木依語與羌語支的語言最接近,特別是與爾蘇、木雅、貴瓊等語言相比較,同源詞多,語法特點接近,許多語法範疇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史興語又稱“虛糜語”或“虛糜藏語”,分佈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裏藏族自治縣瓦廠區水洛鄉部分村寨,使用者約 2000 人。史興語是面臨消失的語言,尚未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目前只有孫宏開(1983年)和黃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過初步介紹。

羌話現在的羌語

羌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操這種語言的羌族居民自稱“日麥(四川話發音mei,入聲)”、“麥”、“爾咩”、“爾瑪”、“瑪”,這些都是同一名稱在不同地區的語音變化,使用羌語的人口約有12萬。羌語分佈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黑水,此外還有極少部分分佈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
經過調查研究證實,羌語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兩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點是,南部方言大都有聲調,聲調有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北部方言沒有聲調,但有較為豐富的複輔音韻尾。兩種方言的基本詞彙是相同的,雖然這些詞在讀音上有些差異,但有嚴格的語音對應規律。北部方言的語法表現形式比較複雜,用形態手段來表達語法規律的情況比南部方言多。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小,南部方言內部差別較大。北部方言區靠近藏區,使用藏語藉詞和反映牧區生活的詞較多,南部方言區靠近漢區,使用漢語藉詞和反映農區生活的詞較多,並且還可以有和漢語相同的語序出現在口語中。北部方言有鎮平、曲谷、回龍、黑虎、渭門、維古、茨木林、麻窩、蘆花等9種土語;南部方言有雁門、龍溪、綿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種土語。
北部方言主要分佈在茂縣北部的赤不蘇區、較場區、中部的沙壩區、黑虎鄉、永和鄉,黑水縣的大部分地區,松潘縣的鎮江區、熱務區,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部分地區。20世紀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9萬。其特點是,大多數地區有顫音,複輔音比較豐富,單元音都分長短、捲舌與不捲舌,有豐富的輔音韻尾、帶輔音韻尾的韻母也比較多,有重音,沒有聲調,輕重音在構詞、構形等方面都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在構詞或構形中有許多語音變化現象,如輔音的弱化、換位、交替,元音的和諧、脱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詞沒有“格”的語法範疇,指示代詞只能單獨做句子成分,動詞有人稱、數、時間、態、體、式的語法範疇。
南部方言主要分佈在理縣通化區、薛城區、汶川的威州區、綿篪區。20世紀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約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點是,沒有顫音[r],大多數讀作[dz]或[l],複輔音較少,北部方言的複輔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讀成單輔音,有聲調,起區別詞義和形態的作用,沒有重音。南部方言內部各地詞彙差異較大,與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詞所佔比例少。
現在,南部方言地區通用羌漢兩種語言,在公路沿線,除了老年人、壯年人還能説羌語外,青少年中會講羌語的越來越少。北部方言地區和偏僻山區,羌語還廣泛使用。

羌話相關內容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制背景
岷江、湔江上游地區羌族因與漢族人民的長期交往,通用漢文。中古羌人在尋找不受時空限制的交際手段中,在西夏王朝元昊的大力主張下還創造、使用過西夏文字。遺憾的是,現在鮮有學者能釋讀西夏文字。西夏文字是根據西夏語的本質特點而創制的,自稱“蕃文”或“蕃書”,屬表意文字類型,總共有六千餘字。省形和省聲現象比較普遍,極少象形字和指事字。西夏文字在不太長的時間裏被制定出來,既是党項羌民族富於智慧的表現,同時也為西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開闢了新紀元。
此後,西夏文書告示一律用新文字書寫。《西夏書事》卷十二載:“元昊既制蕃書,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浩牒盡易蕃書。”“並特設‘蕃學院’,以培養西夏文人才。”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不僅種類繁多,且內容十分豐富,有各種官私應用文書,有學術價值很高的法律、歷史、文學、醫學等方面的著作,有多種類型的字典、辭書,有一大批譯自漢文的儒學經典和兵書要籍,有眾多佛經等等。
但是根據“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用來表述語言”的觀點,漢文和西夏文都不能算作現代羌族的文字,因為它們皆不能表述現代羌民族所使用的語言。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制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從五十年代起,黨和政府對羌族語言的調查研究就十分重視。1956年,中國科學院派出過民族語言第七工作隊川北組,阿壩州成立了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室,對羌語進行過比較深入的調查研究。阿壩州民族語言研究室還作過以羌語北部方言麻窩土語為基礎和標準為羌語創制拼音文字的嘗試。後來由於諸多原因停止了這一工作。
1978年以後,隨着我國經濟建設及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許多羌族羣眾及幹部再次提出創制羌文的要求。從羌族人民的實際願望出發,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根據省政府的指示,於1984年派出語言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就羌語的分佈、使用情況和羌族是否需要文字的問題進行了實地調查。1989年7月,省民委組建了“四川省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創制領導小組”,下設創制辦公室具體負責這一工作。創制辦公室從茂縣、汶川、理縣、松潘、北川抽調12名羌族專業幹部組成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創制骨幹隊伍。小組成立後立即召開首次工作會議,對創制工作進行了規劃和安排,並於1989年11月1日舉辦了為期5個月的首屆“羌語言研究班”,完成了對12名骨幹人員的專業研究培訓。領導小組還聘請了孫宏開(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黃布凡(時任中央民族學院民語三系副教授)、瞿藹堂(時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三位民族語言學家為顧問,指導幫助調查工作的開展。
創制辦公室首要的工作是確定標準音點。由於五十年代阿壩州民族語言研究室確定的羌語標準音北部方言麻窩土語使用者在劃分民族成分時被劃為藏族,因此,重新進行羌文創制工作必須首先確定新的標準音地區。1990年1月,創制辦公室一行11人深入茂縣曲古、窪地、三龍等鄉進行了更細緻的調查,寫出了《羌語標準音選點調查報告》,並在領導小組會議上進行了彙報,會議討論後決定羌文的設計以茂縣曲谷話(曲谷土語使用人數多,人口集中,通行面光廣,羌語語音保存較完整,語音輻射面寬,能兼顧南北兩大方言區)為標準音。1990年3月至6月,創制辦公室8名同志分別在孫宏開、黃布凡兩位教授的指導下,深入羌語標準音點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弄清了羌語標準音點的語音、語法、構詞等情況,為《方案》設計提供了可靠科學基礎,並在中國人民大學語音實驗室進行了語音實驗。
1990年7月,創制辦公室人員和三位顧問集中在北京進行設計工作。羌文設計使用26個拉丁字母,充分注意吸收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創制拼音文字案的成功經驗,形成了《方案》的初步草案。在全國第五界民族語言學術研討會(西昌)期間,創制辦公室用書面或當面請教的方式向全國的民族語言學專家徵求意見。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文字學家周有光、中國民族語言學會會長馬學良教授、時任國家語委副主任王均教授等40多位專家教授充分肯定了方案的科學性、系統性、規律性,均認為“方案可行”,並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提出了修改意見。根據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和建議,創制辦公室分別在西昌、成都等地召開會議,認真研究、反覆推敲、精心修改,最終在1990年9月形成了《方案》(草案)。
隨後,創制辦公室在標準音點地區曲谷鄉進行了小範圍試點。參加學習的羌族農民考試平均成績為81分(百分制)。試點的成功進一步證明了方案是可行的。1990年10月底,領導小組召開了會議,聽取了創制辦公室試點情況的彙報,並根據在試點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修訂工作。11月上旬,領導小組審定通過了《方案》(草案),緊接着又進行了更大範圍的試點。1991年4月6日,領導小組召開第六次會議,最後審定通過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並決定上報省政府批准後在羌區推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1991年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經過反覆研究,批准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並按國務院(1991)32號文件規定的有關程序上報國家民委,同時指示省民委有關部門抓緊做好實驗推廣試點工作。1993年3月,國家民委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召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四川省民族語言委員會等6個單位的17名語言文字專家召開了《羌族拼音文字方案》審查鑑定會,一致認為:“《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採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相同的音採用相同的字母表示,羌語特有的音採用雙字母表示,設計合理,能夠科學、系統地反映羌語特點,是一個好方案,在試點中得到了羌族各界的肯定,證明是可行的”,並同意在四川省羌族地區試用推廣。
《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推廣情況
1992年,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領導同志召集省民委及省級有關部門領導同志專門研究了羌族拼音文字的試行和推廣問題,並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省民委、省語委先後召開了三次羌文工作會議,進行更細緻的研究和安排。省政府批轉的關於加強四川省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中把羌文的試行和推行工作列為了四川省語文工作的重點,省民委、阿壩州、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縣各級黨政都把羌文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
省民委配備了羌文專業幹部,並組建了四川省羌文工作組,編譯了《羌漢詞彙手冊》、《簡明羌漢詞典》,編寫了《羌文掃盲課本》、《羌文師資培訓材料》以及與之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羌文讀物數種,譯編了小學語文、數學教材,組織進行了六期羌語文師資骨幹培訓,培訓師資300餘人。
截止2000年,共有30多名羌文專業專科生和85名中專生分別在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威州民族師範學校畢業,成為羌文教師或其他工作者。四川省羌文工作組在羌語分佈的茂縣、汶川、理縣、松潘縣的30多個鄉鎮200多個村、組開展了羌文掃盲教學,有近2萬人參加了掃盲學習,90%以上經過考試達到合格要求。此外,還在上述地區50多所中心小學和村小的130個教學班以及5所中學開展了羌漢雙語教學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