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羌族羊皮鼓舞

鎖定
羌族羊皮鼓舞,四川省汶川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羌族羊皮鼓舞羌語稱為“莫恩納莎”或“布滋拉”,主要流行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的龍溪、雁門、綿篪等地,而以龍溪鄉阿爾村的巴奪寨最為典型。據文獻記載,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釋比”做法事時跳的一種宗教舞蹈,後逐漸演變為民間舞蹈。羌族羊皮鼓舞動作既剛勁有力,又卑微謙遜,體現出舞者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之心。 [1]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汶川縣申報的羌族羊皮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Ⅲ-62。 [2] 
中文名
羌族羊皮鼓舞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遺產編號
Ⅲ-62
申報地區
四川省汶川縣

羌族羊皮鼓舞歷史淵源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起源於傳説中的《木姐珠與鬥安珠》故事。那是天神的女兒下凡和羌族男子相愛成婚的傳説,也正是因為自己的女兒在人間生活,天神才讓釋比的祖師阿爸木拉下界驅災祛邪,才有了用跳羊皮鼓舞的方式做法事的開端。 [3] 
羊皮鼓舞是羌族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神秘而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 [1] 
釋比也稱為“許”,尊稱“阿爸許”,是羌族具有很高文化的傳承人。他們既是羌族歷史文化的傳播者,在文化傳衍活動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又是羌民族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每逢春耕之際的“祭山”和農曆十月初一的“羌年”活動,羌族羊皮鼓舞隊便會在領舞的釋比引帶下擊鼓而舞,以祀萬物。羊皮鼓舞中的蹉跳步、踮跳步和商羊腿跳轉步同晉代葛洪《抱朴子》中記述的“禹步”很相似。 [1] 

羌族羊皮鼓舞舞蹈特色

羌族羊皮鼓舞舞蹈動作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還願、四月的祭山會、十月初一的羌歷年和請神、送神、祛病去災等宗教活動中跳,分獨舞、雙人舞、集體舞三種,跳時由1到兩名或多名巫師表演,他們戴金絲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盤鈴,念動經文、一手持單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揮動鼓槌,在敲擊中起舞。開始時鼓聲沉悶,盤鈴輕響,在單一、遲緩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誠、神秘的氣氛。在“神靈附體”後,節奏開始加快,動作力度開始加強,蹲跳、轉打,情緒振奮。表演中擊鼓的舞姿看似簡單,技巧性卻很強,像羊皮鼓舞《布拉茲》,既要有粗獷、穩健的特點,又要像猴一樣輕盈敏捷,“擰腰轉身擊鼓”“持鼓繞頭”“屈腿左右旋轉”“旋擺髖部”及一些蹲跳擊鼓動作,難度很高。 [3] 

羌族羊皮鼓舞主要角色

釋比是羌族羊皮鼓舞的表演者,他們是羌族人的宗教領袖,從事宗教活動但不脱離農業生產,在羌人中地位很高,羌語稱為“許”,是一個地方具有很高知識的人,天文地理、醫術、陰陽、星相、歷史文化都能知曉。由於羌族失去了文字,一切都只能靠“口傳心授”的方法流傳,所以釋比的記憶力很好,上、中、下三壇經文必須爛熟於心。釋比產生於原始崇拜時期,代代相傳,隨着時代的久遠,每一個人身上都帶着傳奇般的故事,神秘莫測,讓人心生敬畏。 [3] 

羌族羊皮鼓舞道具服飾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
跳羊皮鼓舞的道具雖然有盤鈴、神杖等多種,但最主要的還是單面羊皮鼓。那是一種用羊皮繃制而成的單面鼓,直徑約八十公分,未繃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內有一橫木做的扶手,擊打是用手緊握,跳躍翻轉都得心應手,擊打鼓面的是一根木製的鼓槌,長尺餘,形狀奇特。羊皮鼓不但用來擊打,還是世界上比較獨特且含義豐富的一種鼓,藴含文化。
跳羌族羊皮鼓舞的人(至少是領舞的人),在裝束上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就是要頭戴金絲猴皮帽子,那是一種讓人想到遠古的裝束,帽子用猴皮做成,如山峯狀,像串在一起的令牌,戴在頭上神秘而幽遠,對錶演羊皮鼓舞的人來説,猴皮帽子是十分神聖的東西,在平時也要放在神壇上和猴頭骨一起供奉,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金絲猴是羌族釋比的恩人。 [3] 

羌族羊皮鼓舞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精髓和文化傳承羣體,它對古代巫舞文化的“禹步”及探尋遠古氐羌部族舞蹈文化的淵源、傳衍、流變、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3] 
羌族羊皮鼓舞作為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他伴隨着釋比文化一代代傳承至現代,其保護和傳承具有深厚的民間基礎, [3]  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理念的羊皮鼓舞有利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現代仍在羌族社會生活中起着教化民眾的作用。 [1] 
傳承狀況
因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古老的羊皮鼓舞正面臨逐漸消逝的危險,急需保護。 [1] 
傳承人物
朱金龍,男,1951年6月出生,2009年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羌族羊皮鼓舞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汶川縣申報。 [4-5] 
保護措施
2011年,為搶救和保護羌族羊皮鼓舞,略陽縣文化部門專門組建羊皮鼓舞表演隊,聘請民間藝人指導,搶救民族藝術,並先後參與中國最美油菜花旅遊藝術節、心連心慰問等活動的表演,羌族羊皮鼓舞在更廣範圍得到關注、受到推崇。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汶川縣文化館獲得“羌族羊皮鼓舞”保護單位資格。 [7]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汶川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1] 

羌族羊皮鼓舞社會影響

羌族羊皮鼓舞《沙朗傳歌》 羌族羊皮鼓舞《沙朗傳歌》
2013年3月15至18日,由理縣蒲溪鄉休溪村村民組成的“古羌原生態羊皮鼓舞”表演隊赴北京中央電視台參加“舞蹈全民星”比賽,與來自中國各地25個羣眾舞蹈節目同台展示,相互交流。 [8] 
2018年3月18日(農曆二月初二),第九屆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開幕,展演節目含有羌族羊皮鼓舞《沙朗傳歌》等。 [9] 

羌族羊皮鼓舞文化軼事

羌族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
單面羊皮鼓傳説:傳説羌族釋比的祖師在從天上到人間的路上時,所帶的經文全寫在樺樹皮上,他在將經文拿出來晾曬時,不小心讓一隻白羊偷食了,後來在一隻金絲猴的指點下,殺羊後用皮做鼓,擊鼓時一方面以示對惡羊的懲罰,一方面用來提示,據説,在擊打中寫在樺樹皮上的經文就會出現在釋比的眼前。至於羊皮鼓為什麼要做成單面,則是祖師在回家後,連續為族人做法事,疲勞過度,一覺就睡了很久,醒來時放在地上的鼓和地面接觸的那面已腐爛了。這樣,單面羊皮鼓就具有了傳承歷史文化的意義,用敲擊它們跳起來的羊皮鼓舞也就成了充滿記憶的舞蹈。 [3] 
金絲猴皮帽子傳説:相傳,在羊偷吃經書的時候,是一隻在樹上玩樂的金絲猴看見了整個過程,並告訴了釋比的祖師,還出了用羊皮製鼓來喚醒記憶的主意,為了表達感謝之意,釋比就把它的皮做成帽子戴在頭上,頭骨放在神壇上來祭祀了。於是,金絲猴帽子就成了羊皮鼓舞具有文化和神秘色彩的重要裝束,在舞蹈中,僅一頂帽子就會把一種厚重的氣息散發了出來。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