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羌戈大戰

鎖定
《羌戈大戰 》是羌族民間史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部,敍述了羌族人民祖先歷盡艱難困苦,與魔兵戰,與戈人戰,被迫從西北遷居岷江上游的歷史。
2011年5月23日,四川省汶川縣申報的“羌戈大戰”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羌戈大戰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單位
四川省汶川縣
遺產類型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1066 I-122

羌戈大戰歷史淵源

中國羌族古羌和現代羌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等地。
羌戈大戰
羌戈大戰(3張)
羌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藝術。其民間文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情節感人,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有《羌戈大戰》、《木姐珠與鬥安珠》等。
《羌戈大戰》是一部具有英雄史詩性質的頌歌。它講述了遠古時候,羌民的祖先由西北輾轉遷徙並定居岷江上游的歷程。其時,羌人與"身強力壯、兇悍威猛"的戈基人頻頻爭戰。後在天神的幫助下,戰勝了敵人,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羌戈大戰》是反映了歷史上羌族經歷過民族大遷徙的史實。
木姐珠與鬥安珠》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古代羌人的生活面貌。它講述了天神之女木姐珠與羌族青年鬥安珠相遇並相愛,最終衝破天規結為伴侶的故事。《木姐珠與鬥安珠》熱情歌頌了羌族人民對神權天命的藐視和包辦婚姻的抗爭。木姐珠和鬥安珠既是傳説中的神話人物,又是羌族人民崇奉的民族祖先神。 [2] 

羌戈大戰傳承保護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汶川縣文化館獲得“羌戈大戰”保護單位資格 [3] 
2022年2月,羌戈大戰(羌族古典敍事長詩)被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5] 

羌戈大戰主要內容

流傳在羌族中反映部落戰爭的史詩《羌戈大戰》,敍述了遷徙到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先民與早已在此定居的戈基人戰爭的故事。這部史詩以白描的手法敍述了羌族先民遷入四川定居的艱苦歷程,盡情謳歌了古代羌民的勇敢、智慧和英勇。這部史詩主要保存在羌族釋比經典裏,由羌族巫師端公在本民族重大的儀式場合進行演唱,表演祖先的經歷,歌頌祖先的業績,凝聚着對於古代羌人的追戀和敬仰。
羌族史詩《羌戈大戰》中木比塔的兒子在凡間放牧的牛被偷了,木比塔和他的兒子在戈基人的牙縫裏查出了牛筋和肉渣。木比塔問羌人和戈基人愛不愛神,羌人説:“我們要神愛羌,不愛戈基人。”戈基人表示只愛自己不愛羌人和神。木比塔很生氣,讓羌人和戈基人比武。先比劈柴,羌人用斧子把柴劈開裂縫,戈基人怕羌人比贏,就把雙手插在柴縫中,想把柴劈開,羌人取出斧頭,把戈基人的手夾在了柴縫中,戈基人輸了。接着,木比塔交三塊白石給羌人,交三坨雪給戈基人,號令雙方交戰,結果羌人把戈基人打死無數。戈基人又輸了。第三次,木比塔把柴棍交給羌人,把麻稈給了戈基人,又號令他們互相搏擊。結果戈基人又傷亡遍野,以慘敗告終。木比塔又讓羌人把預先紮好的草人立在巖上,躲在巖腳,木比塔説,紅巖腳下地方很好,誰先佔領就歸誰所有。羌人聽後,趕忙往巖下摔草人,戈基人爭先恐後地往巖下跳,結果“萬丈懸崖如深淵,從此戈基絕了跡。”
在四川理縣地區流傳着異文《羌尕之戰》,史詩中提到:羌人過着半遊半牧的生活,和他們居住在同一區域的是“尕”民族,穴居在山岩的窯洞中,以狩獵為生,經常在羌人的牧場上偷牛盜馬。羌人首領玉比娃敬山求神幫助,在還願祭祖的日子,天神變成一個老人察看虛實,他看到羌人燃起柏香,樹起日、月、星辰的白布條旗敬神。看到尕插黃刺、黑刺來敬天上的神和地下的鬼怪。天神看尕這樣做非常生氣。在又一個祭祖的日子,尕又從羌人的牧場上搶來大批牛羊,羌與尕發生激戰。天神變成老人出現在他們中間,告訴他們揀三根麻稈作武器決勝負。結果,羌人的麻稈打在尕身上留下了一條條血印子,而尕的麻稈打在羌人身上卻如拍灰一樣,把羌人打得大笑起來,尕大敗。到了冬天,他們又在雪地裏展開戰鬥,老人讓他們拿三坨雪決戰,雪團在羌人手裏變成堅硬的石頭,到了尕手裏還是雪團。羌人又大獲全勝,尕向羌人求饒,羌人對尕説:“看在從前鄰居的份上,你們沿着河走,走到河的盡頭,那裏有土地可種,以後自然有吃有穿,好好地生活下去。”羌人用白石頭打上界樁,雙方歃血為盟,今天后互不侵犯。尕離開了,但不甘心,尕人的首領詭計多端,會變幻妖術。臨行前,他召來九種獸、鳥、蟲,教唆這些動物去毀壞羌民的田地和家園,散播瘟疫。羌首領玉比娃帶領羌人打敗了這些動物,趕走了尕,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遙遠的古代,羌人的祖先從西北向西南遊牧遷徙。當其中的 一支遊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豐美的河谷台地時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個部落。其人高鼻樑深目,身強力壯,能征善戰。羌人與之幾起交鋒,屢戰皆敗,已經到了準備棄地而逃的地步。幸運神靈在夢中啓示,乃於頸上帖羊毛作標記,以尖硬鋒利的白英石為武器,再與戈基人沙場決鬥,終於戰而勝之。從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成為“有語言、有耕牧、知合羣的民族”。為了報答神恩,羌民族世世代代都以白石象徵最高的天神,供祭於廟宇、山坡以及每家每户的屋頂白塔之中,朝夕膜拜,虔誠之至。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羌戈大戰》史詩內容的主要特徵是:
1、修建廟宇、朝夕膜拜、虔誠之至。
2、通過釋比(端公)言傳身教、教育羌族後代熱愛家鄉,團結互助,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羌戈大戰》這一史詩能教育人民熱愛國家、熱愛自己的民族,凝聚力量,能激發羌族人民的自尊自信,使之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向前發展,與時俱進。 [4] 

羌戈大戰傳承現狀

北川文廣新局錄製的21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前期錄製工作完成,將於2015年羌歷年(農曆十月初一)前後在北川電視台陸續播出。
北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華夏人文始祖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誕生地,禹羌文化歷史悠久。為了挖掘整理和保護傳承北川禹羌文化,從2015年3月開始,北川文廣新局安排縣文化館和縣電視台的工作人員歷時3個月,深入北川各羌寨收集整理、現場採訪、錄音攝像、拍攝製作了21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目前,錄製工作全部完成。
“用視頻資料把北川的羌風民俗、大禹祭祀習俗、傳説故事、各種民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圖片、字幕、音視頻等方式呈現出來,讓大家更加完整深入地瞭解禹羌文化。”北川文廣新局局長郭志武介紹,21部紀錄片包括民間文學、傳承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民風民俗六大類別,每部紀錄片都是從該項目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分佈的區域、傳承人的主要技藝特徵、重要價值、目前傳承現狀等方面進行拍攝。
據瞭解,這21部紀錄片內容分別是羌戈大戰、羌族民歌、羌族沙朗、北川老臘肉製作技藝、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羌族碉樓營造技藝、打岔、羌族吹吹、羌族響器、腰梆、羊皮端公舞、高蹺獅舞、羌族陶藝、玉米酒製作技藝、禹羌夏布、舞龍巡寨、羌族草編制作技藝、石頭雕刻技藝、手工製茶技藝、古羌茶藝、許家灣十二花燈。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羌戈大戰項目評估合格,汶川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羌戈大戰傳承意義

這部史詩,反映了一種民族民俗情結,即“民族內部對本民族的土地權力和自然資源的談論”。羌戈大戰中,羌人遷徙到岷江,在生存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與已經生活在此地的土著人發生了糾紛,土著人要趕走遷到此地的羌人,而羌人則竭力要在此地生存下來,最後羌族以敬神的名義戰勝了戈基人。據考古發現,在戈基人的墓葬中,發現有糧食、紡輪等文物。同時,據一些流傳在理縣地區的羌族傳説,也提及戈基人會用牛拉犁種田,羌人的祖先智改巴曾去向戈基人請教,戈基人不肯教的情節。這些表明,戈基人是先於羌人在岷江流域生活的農耕部落。隨着羌人到來,二者展開了對於自然資源的激烈爭奪。史詩中提到戈基人會用妖術,其首領變成熊、野豬、瘟疫等,襲擊羌人的農田,把羌人辛苦耕種的莊稼、家畜等糟蹋得一乾二淨。史詩描述戈基人與羌人激戰的結果是以立碑的方式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史詩作為一個民族的歷史,其傳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抬高以前所有的國王和君主的身價,以保證歷朝歷代權力的合法性,歷史上這個權力的譜系學‘必需’,以便經權力的繼任者塗上光輝的油彩。史詩的情節發展脈絡是從族羣的誕生和起源到歷史的延續,敍事不只是或主要不是敍述原初的開創或創世行為,而是闡述歷史的合理性和當今權力歸屬的合法性。”《羌戈大戰》中羌族以愛神的名義戰勝了戈基人,作為勝利方,藉助的神的權威強調打敗戈基人定居岷江流域的合理性,史詩口口相傳,在儀式化的敍述中構建了民族認同。“有了共同的歷史,才有認同的基礎,進而保障權威的合法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