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羌塘地體

鎖定
羌塘地體,南起班公錯-怒江縫合帶,北到紅山湖-西金烏蘭湖-金沙江縫合帶,地體上有一套淺變質岩石,是否為古老基底尚有爭論,但是古生代以來的地層基本未變質或只有很輕微的變質。
中文名
羌塘地體
類    型
地層
古生代至侏羅紀幾乎為連續沉積,只在二疊三疊紀時北部局部有抬升和岩漿火山活動,屬金沙江帶的伴生島弧岩漿作用。白堊紀以來都為分散的陸相紅色盆地堆積。變形屬對擠式蓋層褶皺,形態寬緩,兩翼比較對稱,總體上由復向斜、復背斜組成。由於在日土地區存在冰海相雜礫岩的岡瓦納相堆積及相應的冷温型生物羣,而在唐古拉以東則缺乏這套沉積,並有暖温型的揚子型生物羣存在,從而有人提出在羌塘地體內部存在一條縫合帶,即瀾滄江-雙湖-龍木錯(又稱查桑-茶布)縫合帶,並由此分成了西南羌塘和東北羌塘(又稱唐古拉)兩個地體,並進一步認為該縫合帶即為岡瓦納大陸的北界。但是直到現今從不同人員和不同時期的工作看,認識上還有較大差距,似乎對這條帶的工作還很不夠,新的工作表明,這裏沒有存在過一個大洋,因此也不存在縫合帶;沿這條帶,大陸可能曾經發生過破裂拉張,以致出現過一些小洋盆地,這些盆地消亡時留下了這條帶狀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