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

鎖定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位於晉城市區北35公里的高平市神農鎮,華夏始祖一炎帝神農氏活動的遺蹟遺址,在全鎮境內分佈廣泛,多達40餘處。這裏是華夏農業文明的發源地,這裏傳頌着“精衞填海”的美妙故事,這裏有炎帝居住過的羊頭山,有舉國無雙的明代“炎帝陵”石碑。
中文名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
地理位置
晉城市區北35公里的高平市神農鎮 [1]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8:00
著名景點
“炎帝陵”石碑
類    型
文化旅遊區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起源

炎帝行宮內的雕花石礎和正殿“西遊記”木雕圖案,為國內現存雕刻之精品。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他興起於陝西寶雞一帶,居姜水之畔,傳説是牛頭人身。後來他率其部落遷徙中原,並向北發展,活躍于山西東南部地區。他"嘗百穀,制耒耜,教民農耕",完成了漁獵到農耕、從遊牧到定居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轉折。他是傳説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千百年來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祭祀。相傳他因嘗百草中毒身亡,安葬於今高平市神農鎮莊裏(與"裝殮"同音)村。在高平境內,尤其是神農鎮境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傳説和遺存,構成了一個文物繁密、種類齊全、內容豐富、品值極高的炎帝文化區。
遺蹟:登上位於高平北部神農鎮的羊頭山,只見主峯高聳,山巒秀麗,松林茂密,古柏參天。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嘗百穀,教民農耕。山頂神農廟、神農城遺址尚存。城下有神農泉、神農井和傳説中神農氏耕耘過的五穀畦。除留存大量炎帝歷史遺存外,羊頭山還有北魏時期的石窟羣。山頂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優美,古樸典雅,底座為伏羊,系山之標誌。另有唐代石塔2座,巍然屹立,雄偉壯麗,在我國已屬少見。離五穀畦不遠,有始建於北魏的清化寺,遺蹟尚存。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字跡依稀可辨。羊頭山半山腰處,有一古剎六名寺,寺內有塔,一股清泉噴出。泉下有池,名九華池,泉水清醇甘美,飲者神清氣爽,無不讚嘆。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主要景點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羊頭山

羊頭山又名首陽山,位於澤、潞二州交界處,橫跨高平市與長子縣、長治縣。因山頂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頭而得名,頂峯海拔2000米,危峯秀拔,勢凌霄漢。"羊頭夕照"為高平古八景之一。
羊頭山為炎帝神農傳説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遊區之一。山頂舊有神農城,山下有神農井和五穀畦。北魏時還在山頂留下了造型精美、內容豐富的石窟與造像塔。山頂四面造像塔建於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餘年則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薩,塔身之上為四坡水式塔頂,基座為罕見的羊頭狀。此外還有兩座唐塔和其它景緻、文物。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神農城

神農城位於羊頭山西山巔,明代《羊頭山新記》:"上有古城遺址,謂之神農城,城內舊有廟,今廢。"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神農城建於何時,毀於何時均不説,但現存有石柱、石階、石質井架,原建築輪廓大致可辨。神農井與五穀畦:在羊頭山神農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側有井,謂神農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記》:"神農嘗五穀之所,上有神農城,下有神農泉。"
清、白二泉下30米處還有五穀畦,又稱井子坪。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其下有神農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種,相傳神農氏得嘉穀於此,始教播種,謂之五穀畦。"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莊裏五穀廟

莊裏村五穀廟,又稱神宵殿。位於高平市神農鎮莊裏村,莊裏村原名裝殮村,因傳説炎帝死後在這裏裝殮而得名,後以諧音改稱莊裏。莊裏五穀廟分上下兩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門,東西有鐘鼓樓,正殿三間,始建年代不説。院中有已伐古柏樹根盤,周長6.2米,生長期當達二三千年。據此可知此廟建築年代甚早。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築物,屋脊琉璃磚上刻有"炎學神農殿"及"大明嘉靖門年"字樣。殿中樑上有清代修繕的記載。殿中原有長1.5米、高1米的暖閣。正中為炎帝塑像,兩邊為后妃、太子,現塑像已毀,但座台仍存。東西兩壁的精美壁畫,毀於"文革"期間。有數截斷碑,已無法連貫。正殿東西的鐘樓、鼓樓,建築均很陳舊。東廂房即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東、西廂房已毀,戲台為後來所建。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五穀廟廟會。舊時廟會盛大。主辦廟會的首領從七村八社中推舉。逢會之日,人們要敲鑼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領先去出巡,場面熱鬧非凡。所以,民間流傳有"走揚州,下漢口,不如五穀廟裏當社首"之説。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炎帝陵

炎帝陵在五穀廟之東側,"炎學陵"碑現嵌於五谷廟上院東廂房之後牆中央。這裏原來是個亭子,石碑即立於亭中,是"文革"中守廟人為保護該石碑而將其壘入牆中的。碑高約95釐米,寬約65釐米。中間書"炎帝阮"三個大字。立碑時間書於右邊,為"明萬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統"的落款。申是當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無其它內容。碑的後面,即五穀廟之東即為炎帝陵,亦稱神農冢。據當地人傳説,在"炎帝陵"碑的後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後的墳墓中。傳説地道中還有一盞石制的萬年燈,每年農曆四月初八五穀廟會時,社首在端着炎帝像出巡歸來後,還要給萬年燈添油,一次添一桶多。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故關炎帝行宮

從莊裏村西行,過一條小河,就是炎帝行宮所在地故關村。故關炎帝行宮原名"黃花館",佔地面積不大,建築也較為普通。在朝東偏開的門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宮"四字。行宮古樸典雅,風格別具。正殿五間,坐北朝南建於石台之上,正殿"西遊記"木雕圖案和雕花石礎,堪稱雕刻之精品。
院內立有青石香台一座,有石碑數通,均系明、清兩朝重修炎帝行宮之始末和炎帝的有關歷史掌故。現存完整石碑二通,皆為重修碑記。一通立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通立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碑文中記述了神農功績與重修經過。始建年代則因"肇建太古,無文考驗"。碑文還言及(神農)祠在換馬村東,見有墳冢,“祠與宮其相去幾七百餘步”。此宮亦為祭祀炎帝所建,建地又在神農城與炎陵之間。院內南面是戲樓,東西配殿是樓閣式兩層建築。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高平清化寺

清化寺在高平市神農鎮境內,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頭山新記》中所説的清化寺,在羊頭山正東稍南1.5裏,"建自後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改宏福,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額,有碑,乃唐鄉貢明經牛無敬撰並書"。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現寺已不存,廢墟有石碑一通,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記有"神農游履於羊頭山嘗谷於此"等語。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於羊頭山山腳中段,相傳建於唐貞觀六年(623年),由上下兩院組成。上院有正殿五間,已坍塌,磚牆、石柱猶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蓮花池。水自石制龍嘴中流出,經化驗為優質礦泉水。廟前四尊石獅,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為該寺院的明顯標誌。此寺距上清化寺約200多米。按迷信説法,是於一夜間由上清化寺搬來的。"搬寺"那一個夜間,周圍七村領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夢見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發現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原來的清化寺已被搬到了中清化寺所在的地方。
下清化寺是現神農鎮政府院內。上、中、下清化寺皆為佛寺,都在神農鎮境內,而且都與炎帝神農的傳説有關。1995年6月在團池一古墓中發現的墓誌銘上刻有"澤州高平縣神農鄉團池村"的字樣,刻石時間為寧元符二年(1099年),説明這裏很早以前就是神農傳説的集中地區。

羊頭山炎帝文化旅遊區高平炎帝廟

高平炎帝廟有高廟、中廟和下廟之分。高廟位於羊頭山中段馬鞍形山嶺之上,羊頭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間,塑有神農及后妃、太子像,後廟、神像俱毀,僅留遺址。
炎帝中廟在高平市神農鎮下台村,建設規模較大,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為三進院。下院南為戲台,舊戲台已毀。現戲台為近年新建。西廂為禪房,東廂為看樓。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無樑殿。建築風格別緻。左右兩側分別為藥王殿和蠶姑殿。後院為炎帝正殿。東西配典分別供關帝、高謀。炎帝殿內現存較早的碑碣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廟並各祠殿碑記》碑文中説:"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稱)有上、中、下廟,在換馬者為上,在縣之東關者為下,而餘鄉(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來久矣,創興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則於至正元年。"院中東側另有清宣統三年(1911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廟暨村中諸神殿碑記》。碑文中亦稱:"神農炎帝為萬民生成之主,開百代稼穡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頭山有高廟,城東關有下廟,下台村建廟未知創自何代,稱為中廟."
炎帝下廟位於高平城東關.據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重修東關炎帝廟碑記》所言,是因"是廟(指炎帝上廟)去縣治幾四十里,祭之期恐遠不逮焉,爰附東郭立廟,今所謂下廟是也。"但"問廟之建,無有能言其創始者。其重修則自宋元以迄,明諸碑記悉載之。"據此可知,下廟之建當在宋或宋之前,中廟、高廟之立廟時間當更早。可惜上廟不存,下廟已毀。現存只下台中廟而已。
高平市神宵鎮境內有炎帝文化古蹟遺址景點40餘處,高平境內祭祀炎帝興建的廟宇遍佈全市,有數十處之多,如橋北、箭頭、永錄、伯方、賈村等地均有炎帝廟保存至今,這在全國實屬罕見,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觀。我們相信,只要各級黨政領導充分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高平的炎帝文化旅遊開發事業一定會順利發展,一定會把這塊土地建成炎黃子孫銘記始祖功勳,振奮民族精神而尋根問祖、瞻仰朝拜的勝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