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羊腸湯

鎖定
羊腸湯是文雅一點的稱呼,過去就叫羊腸子,滄州方言發音是”樣嘗――咋”。
滄州地處華北平原的東部,回族是這裏的一個主要民族,因宗教原因回族並不食用和烹飪羊的腸、血等,所以並無此忌諱的其他民族用此開發出了不少美食,滄州小吃羊腸子便是代表。
做法是:先將50斤清水添入鍋內,待鍋燒響放進鮮羊肉、骨架一副,用大火燒(以木柴火為好),頂出血沫,爾後將佐料下鍋,同時外加大葱、生薑各半斤和適量,再熬40分鐘即成底湯。
佐料主要有白芷、肉桂、草果、陳皮、杏仁等,要按一比例適量下鍋,多了則藥味出頭,少了則腥羶除不淨。
食用時,根據顧客對於肥瘦的選擇,取不同種類熟羊腸、羊腹腔膜、血腸、羊蛋等在湯鍋中煮熟,盛入碗中。顧客根據自己喜好加上孜然、味精、鹽、香菜、香辣油等即可配合大餅或燒餅食用。
它色澤光亮呈乳白色湯質優美營養豐富,羊腸子入口爽而不膩異香誘人無腥羶的氣味。
中文名
羊腸湯
主要食材
羊腸,香菜
分    類
河北菜系,地方傳統小吃
口    味
偏羶

羊腸湯來歷

一説是清光緒年間,朝廷詔令各地向宮廷進獻名吃,當年居住在德州東門裏三合街旗人沙勃勃接詔後便將自己創制的羊腸子進獻皇宮。皇帝、太后品嚐後,大為讚賞,因其清香味美、葷而不膩,遂視為佳品,給於賞賜。沙勃勃一時名振德州,轄區之人都爭相學做羊腸子,羊腸子開始在民間流行開來 [1] 
另一説是羊腸子是滿族人發明的。清朝建立後,很多滿族人遷到了德州。德州的城北就住着一滿族大户,主人被後世的老百姓叫作吳三麻子,據傳羊腸子最早就是他們傢俬家享用的美食。辛亥革命後,吳三麻子家道中落,成為貧民。為了維持生計,他只好擔起挑擔,去街頭賣羊腸子。為了保持壟斷,羊腸子的秘方一直不傳外人。但機緣巧合,以前在他家扛活幫忙的一個長工學會了羊腸子的製作技巧。吳三麻子去世後,這個長工便把羊腸子的製作方法傳了下來,也給德州人留下了一種寶貴的美食財富。

羊腸湯製作方法

純淨的羊血調上上等澱粉、小磨香油、薑汁、胡椒粉等佐料成粥狀,灌入新鮮腸衣內,煮熟晾之備用;食用時將煮熟的羊腸子放進羊骨熬製的老湯內加熱,在碗內割製成小段加上胡椒粉、香菜末即可。吃在口中香嫩軟糯,並無腥羶之感。很多老德州喜歡吃羊腸子,尤其是寒冷的冬季,認為它具有健脾開胃、通竅散寒之功效。一碗好吃的羊腸子最大秘訣在於湯汁的調配,以汁取勝才是王道,湯汁配方是“江湖秘笈”,也是師傅們的命根,輕易不外傳。據坊間傳説,許多好吃的羊腸子用得都是製作扒雞的老湯,自然別具一番風味兒。

羊腸湯材料工藝

主料:新鮮的山羊小腸、苦腸、羊血
工藝:將羊腸等清洗乾淨,放在鍋裏用大火煮,待煮熟時,把羊腸子和羊湯盛在碗裏,加上適量的香菜,吃時配上玉米餅或燒餅。

羊腸湯特色

羊腸湯味道濃香,鹹淡適宜,入口爛熟香嫩,油而不膩,鮮而不羶,爽滑可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