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馬鬥獸場

(意大利古羅馬競技場)

鎖定
羅馬鬥獸場(意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鬥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鬥的地方。 [1] 
建於72-80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牆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築可以容納近九萬的觀眾。 [1] 
1980年羅馬鬥獸場作為羅馬歷史中心的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文名
羅馬鬥獸場
外文名
Colosseo
別    名
科洛西姆 ,羅馬大角鬥場
原    名
弗拉維圓形劇場
地理位置
意大利首都羅馬
建造時間
公元72-80年
佔地面積
約2萬平方米,牆高五十七米。
稱    號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建造者
韋斯巴薌提圖斯
建議遊玩時長
1小時
開放時間
8:30 – 日落前1小時
門票價格
12歐元(含帕拉蒂尼山
所屬國家
意大利

羅馬鬥獸場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羅馬歷史中心,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羅馬教廷建築和城外的聖保羅教堂
Historic Centreof Rome,the Properties of the Holy See in that City Enjoying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San Paolo Fuori le Mura
入選時間:1980年(1990年擴大範圍,2015年再次修改範圍。意大利與梵蒂岡共有)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iii)(iv)(vi)
地理位置:N41 53 24.8 E1229 32.3(羅馬歷史中心)
N41 53 09.4 E1230 24.1(梵蒂岡拉特拉諾的聖喬凡尼教堂(大教堂, 拉特朗大殿, 建築附加物, 連廊))
N41 53 50.2 E1229 56.7(聖母大教堂(大教堂,建築附加物))
N41 53 22.5 E1228 12.7(特拉弗斯特列地區的聖卡利斯托宮)
N41 53 48.4 E1228 18.5(坎塞勒里亞宮)
N41 54 14.6 E1229 01.6(西班牙廣場的傳信部宮殿)
N41 53 49.0 E1228 39.9(馬菲宮(德拉皮尼亞宮))
N41 54 10.7 E1227 38.5(勸化信仰宮)
N41 54 09.7 E1227 32.5(Palazzo detto dei Propilei)
N41 54 10.4 E1227 49.8(皮奧宮)
N41 53 53.1 E1227 29.6(賈尼科洛建築)
N41 54 03.7 E1227 21.9(教義部宮殿)
N41 51 31.6 E1228 34.6(城外的聖保羅教堂)
遺產面積 : 1,430.8 ha
遺產編號:91

羅馬鬥獸場遺產描述

意大利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意大利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羅馬(Roma)是意大利的首都,意大利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帝國的發祥地。羅馬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是天主教的中心,市內的梵蒂岡是天主教教宗和教廷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羅馬市中心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
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5張)
羅馬歷史中心區、城內教庭管轄區和聖保羅大教堂作為文化遺產,簡稱羅馬歷史中心區,位於意大利羅馬市和梵蒂岡教皇國全境,1980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i)(ii)(iii)(iv)(vi),羅馬歷史中心(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羅馬教廷建築和城外的聖保羅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0年,這個世界遺產地的範圍擴大到了羅馬八區的城牆。最著名的有萬神廟、羅馬鬥獸場、聖保羅大教堂和第度凱旋門等。1990年對遺產範圍做了擴充,擴充後這項世界遺產的地點在阿文蒂尼、卡埃利安、卡皮託尼諾等七座山丘上,包括羅馬鬥獸場、萬神殿等諸多古建築,還有努姆、凱撒、奧古斯都、圖拉真等眾多廣場,以及3000多個噴泉水池等遺蹟。
遴選依據標準(i):該遺產包括近三千年來歷史上產生的一系列無與倫比藝術價值的證據:古代紀念碑(如古羅馬競技場、萬神殿、羅馬建築羣和帝國論壇)、幾個世紀以來建造的防禦工事(如城牆和聖天使堡)、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到現代的城市發展(如納沃納廣場和以西克斯圖斯 V(1585-1590年)為標誌的“三叉戟”(“Trident”,古羅馬海神、角鬥士使用的),包括delpopolo廣場和dispagna廣場)以及帶有豪華圖案的民用和宗教建築,馬賽克和雕塑裝飾(如朱庇特神殿的山丘和Farnese和Quirinale宮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瑪麗大教堂和牆外的聖保羅大教堂),都是由一些最著名的藝術家創造的。
遴選依據標準(ii):幾個世紀以來,羅馬的藝術作品對世界各地的城市規劃、建築、技術和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古羅馬在建築、繪畫和雕塑領域的成就不僅在古代,而且在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時期都是一個普遍的典範。羅馬的古典建築、教堂、宮殿和廣場,以及豐富的繪畫和雕塑,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參標誌。巴洛克藝術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誕生於羅馬,然後傳播到整個歐洲和其他大陸。 [1] 
遴選依據標準(iii):羅馬作為世界文明的中心,其考古遺址的價值是舉世公認的。羅馬保存了大量不朽的古代遺蹟,這些遺蹟一直都是可見的,並處於極好的保存狀態。這些具有千年歷史特徵的遺蹟,見證了藝術、建築和城市設計的各個發展時期和風格。
遴選依據標準(iv):羅馬歷史中心及其建築物作為一個整體,證明了三千年歷史的連續序列。該遺址的具體特徵是建築語言的層次化、廣泛的建築類型和城市規劃中的原創性發展,這些都與城市的複雜形態和諧地融和在一起。
值得提及的是重要的民用紀念碑,如論壇、浴室、城牆和宮殿;宗教建築,從早期著名的聖瑪麗大教堂、聖約翰拉特朗教堂和城牆外的聖保羅教教堂到巴洛克式教堂;水系統(排水系統、渡槽、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噴泉,以及19世紀沿台伯河修建的防洪牆)。這種明顯複雜多樣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整體,並繼續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展。
遴選依據標準(vi):兩千多年來,羅馬一直是世俗和宗教的首都。作為羅馬帝國的中心,羅馬帝國將其權力擴展到當時已知的世界,這座城市是一個廣泛傳播文明的中心,這個文明在法律、語言和文學中得到了最高的表達,現在仍然是西方文化的基礎。羅馬自其起源以來,也與基督教信仰的歷史直接相關。幾個世紀以來,這座永恆之城一直是朝聖者朝聖的象徵和最值得尊敬的目標之一,這要歸功於使徒、聖徒和烈士的墳墓,以及教皇的出現。 [2] 

羅馬鬥獸場委員會評價

根據神話傳説,羅馬城由羅穆盧斯和瑞摩斯於公元前753年修建。羅馬首先作為羅馬共和國的首都,後來是羅馬帝國的都城,再後來到了公元4世紀,這裏則成了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中心。1990年,這個世界遺產地的範圍擴大到了羅馬八區的城牆。該文化遺址包括了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築,例如:古羅馬廣場、奧古斯都的陵墓、哈德良的陵墓、萬神殿、圖拉真柱、馬可·奧裏利烏斯柱,以及羅馬教皇的許多宗教和公共建築。 [2-3] 

羅馬鬥獸場建造背景

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5張)
鬥獸場由韋斯帕薌(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悦凱旋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在其兒子提圖斯在位期間建成,是古羅馬帝國標誌性的建築物之一。鬥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的“金宮”(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64年發生的羅馬大火中被燒燬。鬥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鬥士要與一隻野獸搏鬥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鬥。根據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載,鬥獸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9000只牲畜。
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
鬥獸場這種建築形態起源於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例如埃庇道努劇場(Epidauros Theater,約公元前330年,設計師:皮力克雷託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將觀眾席架起來,並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並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羅馬鬥獸場就是羅馬帝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個橢圓形角鬥場,它長軸187米,短軸155米,周長527米,中央為表演區,長軸86米,短軸54米,地面鋪上地板,外面圍着層層看台。看台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後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越窮的人坐得越高,全部是站席。在觀眾席上還有用懸索吊掛的天篷,這是用來遮陽的;而且天篷向中間傾斜,便於通風。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層柱廊的水手們像控制風帆那樣操控。

羅馬鬥獸場羅馬生活

這個類別的內容提供全面詳細的羅馬生活事實和信息包括羅馬人的日常生活、貴族、平民、法律、參議院、參議員、懲罰、食品、膳食和古代食譜,在法庭的影響下生活和在政府工作的一類人,一系列的工作,奴隸們的事,怎樣的房屋會被喜歡,如何閲讀羅馬數字,字母,名字,硬幣和日曆。公民生活中的特殊事件,如婚姻、婚禮和葬禮有趣的事實和有關羅馬人生活的信息。
羅馬生活
誰是羅馬人呢?羅馬的生活小節提供了歷史、古羅馬人生活的事實和信息。生活中政客、婦女、兒童、家庭、婚姻、教育和食品的事實和信息。那些他們花了時間、生命的地方如家園、法庭、劇院和羅馬鬥獸場。它還包括古羅馬的貴族和平民生活的事實和信息,羅馬公民,奴隸和參議員,活動和娛樂。
羅馬生活——貴族和平民
羅馬人的生活是依賴於他們的階級結構。羅馬人被分成三個部落,人們最初分為兩個等級(或稱階級)。小統治階級的貴族被稱為貴族,下層階級被稱為庶民。騎士是貴族中最底層。
羅馬生活——食物和食譜
當羅馬人的帝國統治增強起來,他們喜歡令食物變得更加豪華和精緻。羅馬食譜提供的信息是關於這個時代和海關周圍的菜,羅馬食譜、食物的類型和羅馬人吃得甜品以及對於羅馬食物食譜肉類、魚類和甜點的選擇。
羅馬生活——羅馬的政府,政治家,論壇和參議院
生活質量的古羅馬人依賴政府工作如何工作。究竟什麼是參議院參議員做什麼。誰是另外那些羅馬政治家?
羅馬生活——法律,犯罪和懲罰
法律在羅馬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法和刑法。十二表法是基於古代法來制定的。隨着羅馬帝國的擴張,財富的增加,因為犯罪,基於很多機會給新法律的誕生。犯罪和懲罰的描述也詳細地在這些文章中記錄。
羅馬生活——朱利安日曆、數字、硬幣和度量衡
關於羅馬人如何度過一生厄歷史、事實和信息。他們的數字和數字系統,羅馬人的名字,星期和月份,重量、措施和硬幣的名字。這些都是關於在古代羅馬生活的全面的事實。 [1] 

羅馬鬥獸場建築特點

羅馬鬥獸場特點

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5張)
鬥獸場的看台用三層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層80個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環形券廊(即拱券支撐起來的走廊),最上層則是50米高的實牆。看台逐層向後退,形成階梯式坡度。每層的80個拱形成了80個開口,最上面兩層則有80個窗洞,觀眾們入場時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編號,首先找到自己應從哪個底層拱門入場,然後再沿着樓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區域,最後找到自己的位子。整個鬥獸場最多可容納9萬人,卻因入場設計周到而不會出現擁堵混亂,這種入場的設計即使是今天的大型體育場依然沿用。
鬥獸場表演區地底下隱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這裏可以儲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鬥士,表演開始時再將他們吊起到地面上。鬥獸場甚至可以利用輸水道引水。248年在鬥獸場就曾這樣將水引入表演區,形成一個湖,表演海戰的場面,來慶祝羅馬建成1000年。

羅馬鬥獸場特徵

羅馬鬥獸場圖片
羅馬鬥獸場圖片(8張)
羅馬鬥獸場是在72年,羅馬皇帝韋帕薌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而強迫淪為奴隸的八萬猶太和阿拉伯俘虜修建而成的。還有一種説法是,將俘虜來的奴隸賣給當地的羅馬人,獲得了巨大的收入,從而得以支持鬥獸場建造的龐大支出。而真正建造這座建築的人,更多是擁有相當技藝的建築師和有專業知識的工人。地理座標41°53'25.38"N 12°29'32.47"E
圍牆共分四層,均有柱式裝飾,依次為塔司幹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科林斯壁柱式,也就是在古代雅典看到的三種柱式。科洛西姆鬥獸場以宏偉、獨特的造型聞名於世。
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至80年間由4萬名戰俘用8年時間建造起來的,現僅存遺蹟。 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遊氓們看角鬥而造。
從功能、規模、技術和藝術風格各方面來看,羅馬鬥獸場是古羅馬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1]  它的施工速度之快也是一個奇蹟。
鬥獸場平面式長圓形的,相當於兩個古羅馬劇場的觀眾席相對合一。鬥獸場長軸188m,短軸156m,中央的“表演區”長軸86m,短軸54m。觀眾席大約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為五區。前面一區是榮譽席,最後兩區是下層羣眾的席位,中間是騎士等地位比較高的公民坐的。榮譽席比“表演區”高5m多,下層觀眾席位和騎士席位之間也有6m多的高差,社會上層的安全措施很嚴密。最上一層觀眾席背靠着外立面的牆。觀眾席總的升起坡度接近62度,觀覽條件很好。
羅馬鬥獸場由弗拉維王朝的三個皇帝建造,它的建造是這個新王朝的家族為提高自身在公眾中的地位而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的一部分。韋帕薌(公元69—79年)是這個王朝的締造者,他的出身並不高貴;在尼祿自殺後的一年中,羅馬又經歷了三個短命皇帝(伽爾巴、奧托、維泰裏烏斯)的失敗的統治,韋帕薌隨後坐上了皇位。那時尼祿並未被遺忘;他所吞噬的廣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經激起民憤。因此,當韋斯帕西恩決定填平那屬於尼祿的豪華金色宮殿的人工湖.將其變成公共娛樂場所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這個用石頭建起的羅馬鬥獸場(長188米;寬156米;高57米),由石灰華(10萬立方米,採自提維裏附近的採石場,通過一條特殊的馬路運至羅馬)構成,它是羅馬最大的環形競技場了。人們相信大約300噸的鐵被用來製造將石頭連接起來的抓鈎。
從外部看,這座羅馬鬥獸場由一系列3層的環形拱廊組成,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這3層拱廊中的石柱根據經典的標準分別設計(由地面開始,多利安式樣,愛奧尼亞式樣和科林斯式樣)。在第4層的房檐下面排列着240箇中空的突出部分,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皇家艦隊的水兵們負責把它撐起以幫助觀眾避暑,避雨和防寒,這樣一來大斗獸場便成為一座1世紀的透明園頂競技場。
羅馬鬥獸場能容納的觀眾大約九萬餘人。共有3層座位;下層,中層及上層,頂層還有一個只能站着的看台,這是給地位最低下的社會成員準備的:女人,奴隸和窮人。但即使在其他層,座位也是按照社會地位和職業狀況安排的:皇室成員和守望聖火的貞女們擁有的、特殊的包廂。身着白色紅邊長袍的元老們坐在同一層的“唱詩席”中;然後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職業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學者和教師,以及國外的高僧等。觀眾們從第一層的80個拱門入口處進入羅馬鬥獸場,另有160個出口遍佈於每一層的各級座位,被稱為吐口,觀眾可以通過它們湧進和湧出,混亂和失控的人羣因此能夠被快速的疏散(據説這裏只需十分鐘就可以被清空)。
角鬥是鬥獸場的主要節目,是一天中娛樂的高峯。當時還出現了專門培訓角鬥士的角鬥學校。由鬥獸場來為4所角鬥學校提供資金,這4所學校可以容納2000名角鬥士,實際上這些角鬥學校不過是訓練營和監獄的組合體,因為絕大多數的角鬥士都是來自羅馬帝國各個地方的奴隸和俘虜,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
對於羅馬貴族來説,最殘酷的格鬥毫無疑問也是他們最為激動的。打鬥者帶有戟或短劍。大部分鬥士都是奴隸和犯人。也有為了掙錢而自願前來格鬥的,他們都受過專門訓練。格鬥分許多種:最有名的是決鬥,這種決鬥的一方是持三叉戟和網的角鬥士,對手是帶刀和盾的羅馬武士,帶網的角鬥士要用網纏住對手再用三叉戟把他殺死,另一角鬥士帶着頭盔,手持短劍盾牌,拼命追趕想戰勝他的對手。最後,失敗的一方要懇求看台上的人大發慈悲,這些觀眾們決定着他的命運,假如他們揮舞着手巾,他就能被免死;假如這些人手掌向下,那就意味着要他死。
許多世紀前,這個競技場由於地震部分倒塌了,但如今仍可看到當時鬥士們格鬥所用的場地。

羅馬鬥獸場風格

羅馬鬥獸場的內部結構 羅馬鬥獸場的內部結構
位於羅馬中心的壯觀的鬥獸場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悦凱旋的將領士兵和讚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鬥獸場的建築設計並不落後於現代的美學觀點,而事實上,大約2000年後的今天,每一個現代化的大型體育場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羅馬鬥獸場的設計風格。如今,通過電影和歷史書籍等媒介,我們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當時在這裏發生的人與獸之間的殘酷格鬥和搏殺,而這一切,只是為了給作壁上觀的觀眾帶來一些原始而又野蠻的快感。
鬥獸場在建築史上堪稱典範的傑作和奇蹟,以龐大、雄偉、壯觀著稱於世。雖只剩下大半個骨架,但其雄偉之氣魄、磅礴之氣勢猶存。鬥獸場平面呈橢圓形,佔地約2萬平方米,外圍牆高57米,相當於現代19層樓房的高度。該建築為4層結構,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層分別有80個圓拱,其柱形極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愛奧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標準順序排列,第4層則以小窗和壁柱裝飾。場中間為角鬥台,長86米,寬63米,仍為橢圓形,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那麼大。角鬥台下是地窖,關押猛獸和角鬥士。角鬥台周圍的看台分為3個區。底層的第一區是皇帝和貴族的座席,第二層為羅馬高階層市民席,第三層則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陽台,一般觀眾只能在此處站着觀看錶演了。場內看台共可容納觀眾約9萬多人,底層地面有80個出入口,可確保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把場內5萬觀眾全部疏散離場。鬥獸場的建築師究為何人,還是個未知數。有人認為可能是後來建築多米斯亞諾宮的建築師拉比利奧,但已無從查考。
公元80年鬥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長達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鬥獸場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面,是古羅馬帝國和羅馬城的象徵,是羅馬古蹟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是當今世界八大名勝之一。鬥獸場又名競技場,也有人稱它為露天大劇場。稱它為鬥獸場,是因為這裏曾是古羅馬角鬥士與猛獸搏鬥、廝殺以博取皇帝、王公、貴族一笑的地方。稱之為競技場,是因為場中可以競技、比賽、歌舞和閲兵。鬥獸場的全稱叫“科洛塞奧大斗獸場”。“科洛塞奧”,語出意大利文,為“高大”、“巨大”之意。當年這裏是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的御花園,鬥獸場建在一個小湖之中,因為湖邊建有高120英尺的尼祿鍍金銅像,羅馬人叫它巨大金像,鬥獸場因此而得名“科洛塞奧”。當年的花園、草坪和小湖早已蹤跡渺然,但我們還可從周圍的萋萋芳草、行行綠樹和低窪地勢之中尋覓和察知一些歷史遺蹟。 從建築時間來看,羅馬鬥獸場歷史悠久,它是歐洲也是全世界保存至今的最古老、最宏偉的鬥獸場、競技場。鬥獸場建於古羅馬弗拉維王朝
鬥獸場內部近距離坑道 鬥獸場內部近距離坑道 [4]
公元72年,韋帕薌皇帝為慶祝征服耶路撒冷的勝利,強迫8萬名猶太俘虜修建,由他的兒子提圖斯揭幕。公元80年落成,工程歷時8年。公元3世紀和5世紀重新修繕。在文藝復興時期,羅馬大興土木,鬥獸場的許多石塊被挖去建造宮殿和教堂。此後又經過多次修整,才使這座古老而雄偉的建築得以保留至今。鬥獸場從始建至如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公元80年鬥獸場工程竣工之時,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典禮。古羅馬統治者組織、驅使5000頭猛獸與3000名奴隸、戰俘、罪犯上場“表演”、毆鬥,這種人與獸、人與人的血腥大廝殺居然持續了100天,直到這5000頭猛獸和3000條人命自相殘殺、同歸於盡。無怪乎有人説,只要你在角鬥台上隨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跡。當年,古羅馬著名的奴隸起義首領斯巴達克就是一名角鬥士,他最初率領78個角鬥士起義,很快發展到 9多萬人,在羅馬各地堅持戰鬥達2年之久。這次奴隸起義給了羅馬奴隸制沉重的打擊,馬克思曾讚譽斯巴達克是“整個古代史中最輝煌的人物”。 位於鬥獸場西側的君士坦丁凱旋門,是古羅馬凱旋門中最大、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法國巴黎的凱旋門就是以它為藍本加以設計、構建的。這座凱旋門是在公元315年,為了慶祝君士坦丁大帝在城北米爾維奧橋擊敗暴君馬克森提而建立。凱旋門為三拱式,門高21米,寬度超過25米,中拱高而大,側拱矮而小,均以哥林多式石柱作為框飾,同時還將以前古羅馬紀念門上的雕像和淺浮雕裝飾在此門上。在靠近拱門的路基上可以看到一個圓圈,據説這裏曾有一個建於公元1世紀的名叫麥達蘇丹特的錐形噴泉。於今舊跡猶存,但噴泉早已乾涸 ,位於今天的意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蹟。

羅馬鬥獸場獸場情況

羅馬鬥獸場現代獸場

現代古羅馬鬥獸場可以説是羅馬乃至整個意大利的象徵。鬥獸場終年遊人如織,來自全世界的遊客紛沓而至。
古羅馬鬥獸場
古羅馬鬥獸場(7張)
門票價格是12歐元(9歐+3歐元不固定場內展覽費),如果是歐盟國家居民(需擁有歐盟國家頒發的護照)且年齡在18至26歲之間,可以享受4.5歐元+3歐元的優惠票節。有地鐵和公交車可以直達鬥獸場,地鐵價格為每次1歐元公交車價格也是1歐元。地鐵票和公交票是相同的,(每張車票可以在限制時間內無限次使用,但是隻能進入地鐵一次,每天的使用時間截至午夜12點),在售票機和街邊商店都可以買票。
雖然羅馬是一個充滿藝術的都市,但是由於大量非法移民以及國內犯罪控制不足,偷竊十分猖狂!請廣大國人一定保護好自己的隨身物品!

羅馬鬥獸場現存獸場

古羅馬時代的鬥獸場修建了很多,遍及地中海周邊沿岸城市,但是留存下來保存完整的屈指可數。鬥獸場的規模按照樓層數來分別介紹:
1四層鬥獸場全世界只有一座,就是意大利羅馬市的“大斗獸場”(Colosseum)
2三層鬥獸場保存完好的主要有兩座:克羅地亞的“普拉競技場”(Pula Arena)建於公元前27年至公元68年;突尼斯“傑姆的圓形競技場” (Amphitheatre of El Jem ),建於公元3世紀。
3二層鬥獸場
保存比較好的主要有三座:法國尼姆競技場(Arènes de Nîmes)建成於公元70年;法國阿爾勒競技場(Arles Amphitheater )建於公元前46年;意大利維羅納競技場,建於公元一世紀初。
另外,在意大利的卡布亞也有殘存的競技場( Antica Capua),輪廓清楚,但四壁只剩部分殘垣;在英國威爾士的紐波特(Newport)的古羅馬卡利恩要塞,有圓形競技場殘跡(Caerleon Amphitheatre);西班牙梅里達也有競技場殘跡(Mérida Anfiteatro)。

羅馬鬥獸場維護保護

維護
公元217年鬥獸場遭雷擊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毀壞,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復,繼續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鬥表演,這樣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鬥獸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在中世紀時期該建築物並沒有受到任何保護,因此損壞進一步加劇,後來乾脆被用來當作碉堡。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鬥獸場的部分石料。1749年羅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難為由才宣佈其為聖地,並對其進行保護。約翰·保羅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會在此舉行儀式紀念這些殉難的烈士,但是卻沒有歷史證據顯示確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19世紀的修復 [5] 
斯特恩(RaffaeleStern)第一次修復時建造的扶壁 斯特恩(RaffaeleStern)第一次修復時建造的扶壁
大角鬥場在19世紀初被用作馬車伕的庇護所、火藥廠倉庫,這使得遊客無法踏足,幾次地震導致角鬥場破壞嚴重,直到1804年政府才下令禁止對角鬥場的濫用,清除了過量負載的碎石,並建造了木結構支撐即將倒塌的部分。第一次對大角鬥場的系統修復發生在1806年,這次修復方案由斯特恩(Raffaele Stern,1774-1820)等人制定,工程是在破損部分的後面砌築扶壁,在破損的拱內砌牆以在內部加固他們,建造交叉牆提供側面支撐,講扶壁、柱子、拱與建築內部結構聯接起來,這次工程是19世紀第一次大規模工程,有意識地以保護的每個碎片為目標,對將來遺址的干預和現代保護理論有很大的影響,這個扶壁支撐工程也讓當時的教皇十分滿意,被當時視為教皇國最重要的建築項目之一。
角鬥場的第二次修復是在1824年,由瓦拉迪埃(Giuseppe Valadier,1762-1839)主持,這次修復主要是在建築的西區進行,從每個細節上都模仿了原有的文物,但新增加的部分用磚代替了石頭,還在建築表面覆蓋了古舊色澤的壁畫。
瓦拉迪埃主持的第二次修復,新建的部分用不一樣的材料進行了復刻 瓦拉迪埃主持的第二次修復,新建的部分用不一樣的材料進行了復刻
這兩次修復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修復思想,前者是對原始材料的純粹保護,後者是按照推測忠實重建建築缺失的部分,再現遺址的建築形態。
第三次修復由路易吉·卡尼那(Luigi ,1795-1856)主持,1844年在角鬥場南段重建了八個拱門,這次修復被認為是瓦拉迪埃早期工作的延續,新建部分也使用了磚,只有結構上的重要部分使用凝灰石,只不過沒有仿製的壁畫。1852年,在北出口上部的一些小區域也用凝灰石進行了重建。
保護
羅馬這個古老的鬥獸場每年吸引全球四百萬左右的遊客,這樣的破壞並不陌生,而其損失最嚴重的高峯期是在1930年前後。
2014年年11月,有一名俄羅斯遊客因為在羅馬鬥獸場的磚上刻下了“K”字被捕,後來因為造成(鬥獸場)被嚴重破壞的罪名被處20000歐元罰款,緩期4個月執行。
2015年3月,兩名美國女遊客因為在羅馬著名古蹟——鬥獸場牆壁上刻下了自己名字,並拍照留念,被意大利警方拘捕,並被控破壞歷史和藝術價值建築罪名。
路易吉·卡尼那主持的第三次修復時重建的拱門 路易吉·卡尼那主持的第三次修復時重建的拱門
這兩名女子被發現在鬥獸場二樓西邊的一個磚牆上,刻下了自己名字的首字母“J”和“N”,字母長約20釐米。而她們在被捕前的自拍行為,是為了跟牆上刻下的名字首字母合照留念,炫耀塗鴉。
鬥獸場的負責人也對媒體解釋稱,“他造成的毀壞對於這一歷史遺蹟是極為明顯的。” [6] 
開放
當地時間2021年6月25日,意大利羅馬,弗拉維安露天劇場(Flavian Amphitheater)、羅馬鬥獸場以及地下墓穴(hypogea)在經過修復後對媒體開放。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