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蒙諾索夫海嶺

鎖定
羅蒙諾索夫海嶺,北冰洋中部的海底山脈。1948年發現。起自俄羅斯北冰洋岸的新西伯利亞羣島附近,沿東經140度線通過北極,延伸到加拿大北部的埃爾斯米爾島東北側。
中文名
羅蒙諾索夫海嶺
外文名
Lomonosov Ridge
海    域
北冰洋
長    度
長1800千米

羅蒙諾索夫海嶺地理環境

羅蒙諾索夫海嶺長1800千米,寬60千米-200千米。平均高出洋底3300米-3700米。中部山脊距洋麪960米—1650米,最高峯距洋麪900米。坡度大多超過13度,在北極附近達30度。北冰洋的北極海就是以這條海嶺分界為歐亞海盆(即南森海盆)和美亞海盆(即加拿大-馬卡羅夫海盆)。 [1] 

羅蒙諾索夫海嶺地勢地貌

羅蒙諾索夫海嶺從北美大陸棚上的埃爾斯米爾(Ellesmere)島穿過北極附近,延伸至新西伯利亞島大陸棚附近,從而將北冰洋分隔成兩大海盆,美亞海盆和歐亞海盆。海嶺影響了洋水環流、海洋生物和海冰運動。海嶺頂部最高點深975米,高出洋盆底部1829米-3353米。大西洋一側的海盆深度超過3962米,其鄰近海盆深約3353米。當地無地震,形狀不對稱,地表起伏平緩。該海嶺不是大洋中脊系統的一部分。

羅蒙諾索夫海嶺沉積環境演變與烴源巖特徵

2004年8月,IODP 302航次(北極鑽探航次,ACEX),在羅蒙諾索夫海嶺,距北極250km,水深1300處,鑽取430m岩心,這是北冰洋永久冰蓋區的首次科學鑽探,科學家通過研究IODP 302岩心,解釋了羅蒙諾索夫海嶺環境演化和烴原巖特徵,具體結論如下:
1、在羅蒙諾索夫海嶺進行的鑽探揭示了晚白平世以來的沉積記錄,其中有兩次大的沉積間斷:晚白奎世-晚古新世和中始新世-早中新世。認為羅蒙諾索夫海嶺大致從57Ma從西伯利亞大陸邊緣分離,56Ma之後沉降開始接受淺海沉積。晚古新世-中始新世(56-44Ma),平均沉積速率為12.8m/Ma;中中新世以來(0-17.5Ma),平均沉積速率11.4m/Ma。該沉積速率是此前北極地區利用柱狀樣研究結果的20倍以上。
2、從有機碳含量來看,該鑽孔可以分成上下兩部分:下部,晚古新世-中始新世,主要為灰黑色粉砂質泥岩,處於還原環境,TOC含量很高,為1.77%-6.30%,上部,中中新世以來,沉積物顏色呈條帶狀,主要為氧化環境,TOC含量很低,〈0.4%。
3、從全巖Rock-Eval指標來看,中始新世富有機碳沉積物大多有很好的生烴潛力,而晚白奎世、晚古新世生烴潛力較差。鑽孔的晚白要世和古新世沉積物有機質處於未成熟狀態,沒有生烴,中始新統的中部較高的S1值,可能是由於烴類產生於其他更成熟的層位後運移至該處聚集的結果。 [2] 

羅蒙諾索夫海嶺羅蒙諾索夫海嶺主權之爭

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一條位於北冰洋洋底的海底山脈。始於新西伯利亞羣島,沿東經150度至北極點附近轉向,沿西經120度至埃爾斯米爾島,綿延1 800公里。針對羅蒙諾索夫海嶺的爭端牽涉到加拿大、俄羅斯和丹麥三個國家。
丹麥曾經聲稱格陵蘭島大陸架一直延伸到北極點,這種觀點意味着羅蒙諾索夫海嶺是格陵蘭北部的自然延伸。而早在2004年,俄羅斯就率先完成了北極海域海圖的繪製工作,隨後就開始千方百計蒐集地理數據,希望找到有利於本國的北極主權要求的證據,其選擇的突破口就是羅蒙諾索夫海嶺。俄羅斯世界海洋地質和礦產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維克多·波謝洛夫曾宣佈,俄科學家從北冰洋洋底提取的土壤標本進行的初步研究表明,羅蒙諾索夫海嶺是西伯利亞大陸的自然結構延伸,從未和俄羅斯內陸隔絕。2007年8月2日,搭乘俄羅斯深海潛水器的俄羅斯北極科考隊員從北極點潛至約4 300米深的北冰洋海底,並將一面金屬國旗插在上面。同時俄羅斯宣佈深入北極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大陸的自然延伸,北極地區的120萬平方公里的海底面積應該歸俄羅斯所有。實際上,早在俄羅斯插旗之前,加拿大就顯示了同樣的北極主權要求——力圖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是本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俄羅斯在北極海底的插旗事件讓加拿大政府十分惱火。對此,加拿大外長麥凱表示:“如今可不是15世紀。不能到世界各地去插面旗子就説擁有這地方的主權。”作為對俄羅斯插旗事件的迴應,加拿大於8月在北極地區開展軍事演習,加拿大總理哈珀甚至親臨演習現場。2009年7月,加拿大聯邦政府發佈最新的北極政策報告《加拿大北方戰略:我們的北方、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宣稱加拿大對北極擁有主權。報告明確指出加拿大是一個北極國家,北極是其歷史遺產與國家身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未來至關重要。加拿大北方戰略集中於四個優先領域:行使加拿大對北極的主權,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保護北極的環境遺產和提高北極治理。行使北極主權要求,維持加拿大在北極的強勢存在,加強在該地區的責任,界定控制範圍,提高對該地區的認識。這一系列舉動充分表明加拿大在北極主權要求上的強硬態度——試圖將加拿大塑造成北極未來的領袖。 [1] 
參考資料
  • 1.    葉靜. 加拿大北極爭端的歷史、現狀與前景[J].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66(02):115-121+129.
  • 2.    李學傑,萬榮勝,萬玲. 北冰洋羅蒙諾索夫海嶺晚白堊世以來的沉積環境演變與烴源巖特徵:IODP302證據[J]. 南海地質研究,2008,(00):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