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田畈腔

鎖定
羅田縣是京劇鼻祖余三勝的家鄉,它位於大別山脈南麓,地跨東經115°06′至115°45′,北緯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別山主峯坐落其間,為最高點,全縣以山區為主,丘陵次之,地勢南高北低,最低處海拔46米。
中文名
羅田畈腔
非遺級別
湖北省非遺保護項目
流行區域
湖北省羅田縣
起    源
遠古時期勞動號子

羅田畈腔音樂起源

起源於遠古時期勞動號子的羅田畈腔是在大別山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農民們在長期的農耕生活中“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所產生的一種民間文化形式。 [1] 

羅田畈腔演出形式

它吐詞用羅田方言,發音用小嗓(喉部發音。任黃州團練副使時的蘇東坡當年遊察羅田時被羅田畈腔所震撼,稱畈腔歌唱者為“雞人”),其曲調高亢嘹亮,節拍自由悠揚,最高音可達小組字“5”音。演唱時最少要二人以上,一人提牌子(領唱),一人打背弓(接腔),所有人拗蔸兒(齊聲唱和)。它曲目豐富,可分《歌兒》、《掙音》、《盤腔兒》等三大類。《歌兒》內有山歌、滾歌等;《掙音》沒有固定歌詞,全部借戲文詞;《盤腔兒》內有9種唱腔,有固定歌詞。

羅田畈腔發展歷程

1959年,羅田畈腔歌手肖繼煊、朱國清、樂祥言參加省賽歌大會受到好評,《湖北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給予讚賞。1962年,羅田畈腔10餘種曲牌錄入《湖北民歌集》。1980年10月,由李利軍等人代表黃岡地區參加“湖北省民歌民舞調演”演唱的羅田畈腔《高高山上一棵松》獲省創作、演出獎,隨後在湖北電台廣播。

羅田畈腔傳承意義

羅田畈腔的歌詞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生產、生活知識和民眾的生活習俗以及道德禮義的勸教,是解讀當地民眾審美心理的重要依據,也是維繫民族精神,建設和諧社會的紐帶。最重要的是它延續了古老的民間音樂的血脈,是大別山周邊地區音樂的“活化石”,極具學術研究價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