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瑾

(日本侵華證據留存者)

鎖定
羅瑾,男,1923年出生,南京人,曾在華東照相館工作。他在工作期間留存的日軍侵華暴行與南京大屠殺的有關照片,成為了“京字一號鐵證”,成功為日本戰犯谷壽夫認罪做出了重要貢獻。 [1-2] 
中文名
羅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3年
逝世日期
2005年
性    別
羅瑾老人,2005年2月5日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病逝,享年82歲。前不久,羅瑾的骨灰被護送到南京普覺寺公墓,與亡妻張鳳合葬。
記者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瞭解到羅瑾老人68年前的壯舉: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南京時,15歲的羅瑾在南京長江路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做學徒,他親眼目睹了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1938年1月的一天,有個日本軍人到這家照相館,送來兩卷膠捲沖洗。羅瑾發現,這些照片都是日軍屠殺我同胞的場面。為了保存日軍罪證,他就悄悄多洗了幾十張,保留起來,並用硬紙自制了一個小本子,將其中16幅日軍暴行的照片貼上去,裝訂成冊。為了表達心中的震驚和憤恨,他在這本照相冊封面上畫了一顆“滴着鮮血的心”。旁邊是一把日本刀,又在右上角寫下一個“恥”字,把它小心翼翼地藏在房樑上。
1941年,羅瑾在南京毗盧寺通信集訓隊,為了逃避日本兵的搜查,就把該相冊藏在了廁所的牆縫裏,用泥糊起來。幾天後,卻突然發現這本血證相冊不見了,為了防止意外,他從此逃離了南京,隱居在福建省大田縣。五十多年後他才知道,這本相冊被同學吳旋取走,把它藏在了大佛的底座下,後輾轉多處收藏並一直保存到抗戰勝利,交給了臨時參議會。在南京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作為“京字第一號”證據提交法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相冊現存於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羅瑾先生的壯舉被改編成文學劇本、拍成電影《屠城血證》,後還被拍成電視紀實片《歷史的見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