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州雙塔

鎖定
蘇州雙塔又稱羅漢院雙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的雙塔院內,二塔“外貌”幾乎完全一樣,分為7層,東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雙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是一對佛塔,兩塔間相距僅20來米。像這樣緊緊靠在一起的雙塔全國是惟一的,因為能在這麼近修建兩座塔,對地基的要求相當高,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建築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現蘇州雙塔與正殿遺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蘇州雙塔
地理位置
蘇州市滄浪區定慧寺巷22號 [1] 
開放時間
8:00-16:30 [1]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8元
別    名
羅漢院雙塔
年    代
北宋

蘇州雙塔歷史沿革

蘇州雙塔位於城東南角的定慧寺巷內,是蘇州最具特色的兩座磚塔,系唐代王文罕、王文華兄弟創建,一座叫舍利塔,另一座叫功德塔,建築形式一模一樣,因此又叫“兄弟塔”蘇州人也稱雙塔為“姑嫂塔”。
蘇州雙塔
蘇州雙塔(5張)
唐鹹通二年(861年)盛楚創建佛寺於此,初名般若院,五代吳越錢氏改為羅漢院。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至雍熙中,王文罕兄弟捐資重修殿宇,並增建磚塔兩座,千餘年來僅多次修理塔剎相輪,結構式樣保持不變。塔的外壁雖為八角形,但內部方室仍沿襲北魏以來舊制,實為唐宋之間磚塔平面演變的實物例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雙塔建築格局

蘇州雙塔是東西比肩而立的兩座七層八角樓閣磚塔,形式、結構、體量相同,底層牆表相距僅15米,高約33.3米,底層對邊5.5米。雙塔形制模仿木塔,二層以上施平座、腰檐,腰檐微翹,翼角輕舉,逐層收縮,頂端錐形剎輪高8.7米。約佔塔高1/4,整體造型玲瓏秀麗,舊時喻之為兩支筆。腰檐以疊澀式板檐磚和菱角牙子各三層相間挑出,上施瓦壟垂脊
羅漢院雙塔 羅漢院雙塔
各層外壁表面隱出轉角倚柱、闌額、斗拱,均仿木結構式樣。平座亦以疊澀磚及磚砌櫨鬥、替木構成。座上原有欄檻,今已無存。底層原有副階周匝,早已傾圮,僅存角梁和磚石台基。塔壁每層四面闢壺門,另四面隱出直欞窗。進壺門經過道導入方型塔室(僅第五層為八角形),內無塔心柱。方室逐層錯閃45度,各層門窗方位也隨之上下相閃,不但外觀參差錯落,富於變化,且使塔壁重量分佈較為均衡,避免導致縱向開裂。塔室內敷設木樓板,上墁地磚,並有木梯可登塔。樓板以木製斗拱及稜木承託。內壁施磚砌角柱額枋等。第六、七層方室中央立支持剎輪的剎杆,下端以大柁承託。

蘇州雙塔正殿遺蹟

正殿遺蹟 正殿遺蹟
正殿故基在雙塔之北,距離塔心21米,南向。其中軸線較雙塔中軸線偏西3.5米。根據柱礎排列位置可知,正殿面闊與進深皆為三間,東、西、北三面繞匝副階,總面積18.4米,總進深18.2米,屬正方形平面,明間有露台向南伸展。若根據宋《營造法式》復原,此殿應為單檐歇山式
現存四周石制檐柱16根,大多完好,高約4米,上端有安木枋榫頭的卯槽。造型有雕花圓柱、瓜稜柱八角柱三種。石柱礎30個皆為覆盆式,檐柱礎的盆嘴形均與柱形相配。前檐六柱及礎為圓形,通體浮雕牡丹、夏蓮、秋葵等纏枝花卉嬰戲紋飾,構圖典雅,線條流麗,堪稱宋代建築石雕藝術精品。此外,尚有石門檻、石羅漢、石須彌座石獅等遺物,惜殘損者居多。
正殿遺蹟經清理復位,為江蘇作為文物保護的宋代建築遺蹟,所存宋代石雕柱、礎之精美亦屬罕見。

蘇州雙塔文化價值

蘇州雙塔不僅在蘇州是惟一的,即便在全國也絕無僅有,而雙塔的塔剎之謎,更讓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兩塔間相距僅20來米。像這樣緊緊靠在一起的雙塔全國是惟一的,因為能在這麼近修建兩座塔,對地基的要求相當高。風雨千年,但雙塔依舊挺立,這引起了中外建築學家的高度關注。
蘇州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高清大圖
蘇州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高清大圖(74張)
塔冠上高達10米的塔剎更是讓他們匪夷所思。據瞭解,這兩個塔剎都是用生鐵鑄成,每個足有5噸重,當時的人是如何把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築學家對此眾説紛紜,有的猜測是先用土將塔圍起,然後沿着土坡將沉重的塔剎“牽”上去,但問題是由於當時般若院已經存在,那麼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測是架起石梯後再登上塔頂的,但這樣的難度同樣也不小。至於雙塔的塔剎是如何被運到20多米的高處裝上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雙塔底藴豐厚,神韻獨具,種類齊全,異彩紛呈,不但為美麗的古城增添了無限的風采,同時也更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蘇州雙塔地理位置

蘇州雙塔位於蘇州鳳凰街定慧寺巷22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