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沛霖

鎖定
羅沛霖(1913年12月30日—2011年4月17日),天津市人,電子學與信息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  ,信息產業部高級工程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創始人 [2] 
1935年羅沛霖從交通大學畢業;1939年按黨組織決定來到重慶,歷任重慶上川實業公司、新機電公司、中國興業公司、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廠重慶分廠及天津無線電廠工程師、設計課課長等職。1952年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帶特榮譽銜哲學博士學位;1954年至1956年擔任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第一副廠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擔任北京工業學院研究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1963年至1972年擔任第四機械工業部科技司副司長;1969年被下放到河南葉縣幹校勞動;1972年重返電子工業部,繼續任四機部科技局副局長;1973年參加負責組織“文革”後期第一個包括軍事電子在內的技術發展規劃會議;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同年擔任電子工業部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副主任;1988年受聘為機械電子工業部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委員;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羅沛霖是創議人之一,他被選為首批院士和主席團成員;2011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1] 
自1956年以來,羅沛霖多次主持制定電子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指引推動新技術發展的主力,主持建成中國首座大型電子元件工廠,指導過中國第一部超遠程雷達和第一代系列計算機啓動研製工作,對雷達檢測理論、計算機運算單元以及電機電器等有創造性發現 [3] 
中文名
羅沛霖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天津市
出生日期
1913年12月30日
逝世日期
2011年04月17日
畢業院校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性    別

羅沛霖人物生平

羅沛霖 早年
羅沛霖 早年(3張)
1913年12月30日,羅沛霖(即羅霈霖,曾用名羅容思)出生於天津市的知識分子家庭,籍貫浙江山陰(今紹興)。12歲進入天津南開中學學習 [4] 
1931年,羅沛霖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最終選擇了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電機工程系 [5-6] 
1933年,大學三年級的羅沛霖志在電信專業,但卻選習了電力以擴大視野,學習了機械、冶金、化工、管理等的知識 [7] 
1935年7月,羅沛霖從交通大學畢業獲得工學學士,之後在廣西南寧無線電工廠工作。
1936年1月,羅沛霖進入上海中國無線電業公司,參加大型無線電發射機等的設計研製工作。
羅沛霖
羅沛霖(3張)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在同學孫友餘周建南等的行動影響下,羅沛霖奔赴革命聖地延安。當時在西安的林伯渠在徵求李強的意見後,接見了他,並接受他去延安。
1938年3月,羅沛霖進入中央軍委第三局,在王諍和李強領導下工作,他參與創建了邊區第一個通信器材廠,即延安(鹽店子)通信材料廠,任工程師,主持技術和生產工作。
1939年,羅沛霖按黨組織決定來到重慶,先後工作於上川實業公司電機廠(1940年1月至1942年4月),中國興業公司電訊廠(1942年5月至1943年5月),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中央無線電廠重慶分廠工務課副課長(1943年5月至1947年5月),中央無線電器材公司天津無線電廠設計課課長(1947年5月至1948年9月)。
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在紅巖村接見了羅沛霖等三位原青年科技人員協進會的骨幹人員。
1947年,黨組織派孫友餘向羅沛霖傳達:全國解放在即,新中國建設需要技術人才,黨組織決定羅沛霖赴中國國外實習或留學。在錢學森的建議下,羅沛霖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提出了入學申請。根據羅沛霖的科研業績反映出來的學識素養,加州理工學院建議他直攻博士學位。
1948年9月,羅沛霖隻身赴美,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他隨身攜帶的僅是黨的地下組織資助的500美元。鑑於他的優異成績,學院給予他本學科最高的獎學金,授予他科爾學者的稱號。羅沛霖還擔任留美科技人員協會加州理工學院支會的負責人。
1950年9月至1954年1月,羅沛霖擔任電信工業管理局技術處處長。
1951年至1953年,羅沛霖兩度獨自赴民主德國考察談判,負責組建中國第一個大型綜合電子元件聯合工廠,即華北無線電器材廠,並出任該廠總工程師兼第一副廠長。
1952年2月,羅沛霖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電工、物理和數學專業的特別榮譽銜(magnacumlaude)哲學博士學位,並當選為美國SigmaXi榮譽會會員。9月,回到北京,放棄了錢三強建議他去中國科學院的機會而進入了當時正在組建中的電信工業局,任技術處長。
1954年1月至1956年7月,羅沛霖擔任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第一副廠長。
1955年1月至1956年7月,羅沛霖兼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第十一研究所主任(所長)。
1956年3月24日,羅沛霖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被抽出參與討論並制訂“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的工作,任電子學組副組長,以後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工業管理局及總局副總工程師,併兼任科研處處長和科技處處長 [8] 
1957年,羅沛霖隨聶榮臻率領的政府級科學代表團訪問蘇聯,任電子學和通信顧問。
1958年,成立了包括羅沛霖在內的超遠程雷達計劃四人領導小組,由羅沛霖分工負責技術指導和組織協調工作。
1961年1月至1963年1月,羅沛霖在三機部第十總局工作。
1962年1月,羅沛霖擔任北京工業學院研究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同年,參加全國科學技術規劃工作會議,任電子學組(第15組)組長。嗣後參與主持制定中國又一個十年科學技術規劃的工作。
196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成立,羅沛霖任科技司副司長(至1972年4月)。
1964年,應古巴政府格瓦拉的要求,中國政府派遣羅沛霖等考察古巴電子和自動化行業,以協助古巴制定發展電子工業規劃。以羅沛霖為主提出了符合實際的方案,向周恩來總理及電子工業部領導彙報,獲得首肯。
1969年7月,羅沛霖被下放到河南葉縣幹校勞動。
1972年4月,羅沛霖重返電子工業部,繼續任四機部科技局副局長(至1982年1月)。
1973年,羅沛霖參加負責組織“文革”後期第一個包括軍事電子在內的技術發展規劃會議。
1978年,國家科委電子科學技術專業組成立,羅沛霖擔任副組長。
1980年,羅沛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並擔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常務委員。同年電子工業部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羅沛霖任第一副主任(至1986年1月)。
1988年,機械電子工業部成立後,羅沛霖受聘為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委員(至1993年) [9] 
1989年5月,羅沛霖創導和主持了人工神經網絡座談會,這次座談會導致了中國國內八個一級學會聯合成立中國人工神經網絡籌備委員會。
1990年,中國首屆神經網絡學術大會在北京召開,羅沛霖任大會主席。
1993年1月,羅沛霖擔任雲南大學兼職教授,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成立,羅沛霖是創議人之一,他被選為首批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和主席團成員。同年,重建電子工業部後,任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2011年4月17日0時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10] 

羅沛霖主要成就

羅沛霖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36年,羅沛霖承擔當時高壓直流電源(供10kW廣播台用)設計,創造了電源變壓器、聲頻變壓器和帶疊加直流的扼流圈的統一設計理論方法,在1941年中國工程師學會第十屆年會上宣讀。
1938年,羅沛霖在延安艱苦條件下,率先設計使用了波段開關。他研製了多種電子元件,並領導邊區通信器材廠技術人員生產了60多部7.5瓦電台,支援了抗日戰爭。
1942年,羅沛霖在重慶主持設計與製造的車牀,精度已和美國當時的SOUTHBEND車牀接近。1944年,他創造了逆電流穩壓電路並作出了理論分析,論文發表在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學會學報。羅沛霖在美學習時,受當時高壓電工名家索倫森教授推薦,承擔了交流發電機理論研究,獨立發現並闡明瞭永磁激勵凸極交流發電機加載後電壓上升的異常現象,並給出了計算方法,得到實驗數據的驗證。
1950年,抗美援朝時,羅沛霖發現蘇援骨幹電台性能、數量不能滿足部隊急需。自制報話台,又只有束射功率管可用;而參照加拿大產品設計,採用聚束極調製,調製度低,通信距離短。採用了羅沛霖建議,改用柵極調製,解決了這個難題。柵極調製可達全幅調製,但難於調整,難保線性。又用了他創造的簡易激勵調整電路和配套的簡易調整方法,完成了任務。至後來自制五極發射管成功之前,供應前方以千台計。
1951年到1953年,羅沛霖負責引進中國第一個大型綜合電子元件製造企業,並參與工廠設計,以後為建廠技術總負責人。指導並參與了中國第一台超遠程雷達和第一組大、中、小型系列電子計算機聯合研製的啓動工作。在學術與技術方面,對雷達、信息理論、電子電路、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電機、電器、工藝評估方法學、經濟財政數理分析以及當代信息技術發展動向等有創造性成果 [11] 
1962年,羅沛霖在中國電子學會首屆年會上宣讀了《雷達檢測理論的若干涵義》的論文。他率先用χ平方統計分佈的原理,獨創性地指出了“在目標呈現起伏時,非相干積累更優越,應與相干積累適當配合使用”的結論,這個見解在學術界起初引起了爭論,但很快得到了認同。事實上這是從另一個方向從理論上證明了頻率分集和頻率捷變抗目標起伏的機理,為開展新雷達體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1964年,羅沛霖建議召開並主持了微型化會議,啓動了電子工業微型化和微電子的發展,在會上他預見到電子計算機不久可以放在口袋裏。他對電子工業部門啓動計算機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從幹校回到本職工作後,又首先把電子計算機、微電子、光纖技術、光電子技術、雷達新技術、衞星通信等作為工作重點,起了重要促進作用。以後他又不失時機地指出微處理器、光纖、光盤是80年代發展電子的三個重要新因子。1987年他訪美期間,注意到人工神經網絡這一新興學科,回國後即宣傳人工神經網絡與知識工程。
20世紀70年代,羅沛霖主管系列化計算機項目時開始思考:計算機邏輯原理已十分完備,何以還要用筆算法設計運算單元。1979年,羅沛霖在《計算機技術》雜誌上發表了他在計算技術方面的獨創性的論文:《直接及亞直接判決邏輯的多位加法器,或無進位鏈的加法器》,探討了加法邏輯速度的理論極限。1980年,在《中國科學》上(合作)發表了《超高速二進多位加法硬件算法》的論文。1987年,又提出了有關高速乘法器的論文,為此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以期在高清晰度電視圖像的實時壓縮方面有所應用。
在1978年電子科學技術規劃會議(長沙)和1982年中國電子學會第三屆年會中心發言中,羅沛霖都描畫了電子技術革命對社會的影響,他還研究產業革命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引出印刷機導致文化產業革命和電子、光電子導致文化領域新產業革命的新概念。他更進一步引出由於電子、光電子的發展,未來社會將是文化牽引經濟的歷史時期的新論點。特別是聯繫到“信息高速公路”的討論,正在引起社會上的注意,他已發表了許多文章和講話,並在中國國外宣講,還被收入幾種重要的論文集。
羅沛霖把通信、電子、熱動力工程中的卷積積分和熱平衡等方法移植用於研究社會經濟問題、財政問題,先後發表了《積累和消費之間的戰略決策的數理優化分析》(《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80年1期),《用工程分析方法討論國家財政問題》(《世界經濟調研》,1982年7月),首次提出了把社會總消費和總積累從數理上聯繫在一起的基本方程式,發現了全國財幣缺額恆等於消費市場缺額這一規律。
羅沛霖從當前中國實際出發,總結歐、美、蘇、日科技、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研究了作為近代科學技術工業搖籃的西歐與後進趕先進的美、日的差別及其中的規律。他指出中國要重視基本科學還必須更加重視現場技術、基本技術和應用科學的發展。先後發表了學術性論證文章。第6屆全國政協委員茅以升、錢三強、徐馳、侯祥麟等83人簽名的“關於加強對第一線工程技術界的重視的意見”,他是創議者和起草人。他的觀點和學術論證表述在他在《科學學研究》1984年文章和1992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大會的會議論文集中 [9]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3.04
《1950年代歸國留美科學家訪談錄》
侯祥麟,羅沛霖,師昌緒口述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05
《院士講壇 信息電子技術知識全書》
羅沛霖主編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3.11
《羅沛霖文集》
羅沛霖著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1996.12
《新產業革命與信息高速公路》
羅沛霖主編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1.02
《德漢工程詞典》
羅沛霖,李遠主編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1.12
《中國電子科學技術評論 1986-1990》
羅沛霖,馮世章主編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期刊論文
羅沛霖. 關於科學技術創新的幾個論點[C]// 中國科協年會. 2006.
羅沛霖. 科學技術發展的十五個論點[J]. 中國科技信息, 2004(19):5-6.
羅沛霖. 我對科學、技術和工程的若干看法[J]. 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 2004, 1(1):14-22.
羅沛霖. 信息時代的來龍去脈和後因特網時期[C]// 中國科協學術年會. 2003.
羅沛霖. 談國防電子和信息技術[J]. 國防科技, 2001.
羅沛霖. 進行微電子開發建設應將微電子設備放在首位[J]. 科學新聞, 2000.
羅沛霖. 為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進一言[C]// 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技成果轉化學術會議. 1999.
羅沛霖. 當代新產業革命與文化發展牽引經濟的未來社會(上)[J]. 科學中國人, 1999(8):3-4.
羅沛霖. 跨21世紀的信息、電子與知識經濟[C]// 全國數據通信學術會議. 1998.
羅沛霖. 多媒體與信息高速公路技術是新的文化領域產業革命的必經之路[C]// 全國多媒體與高速信息網絡大會. 1995.
羅沛霖. 多媒體,信息高速公路與文化領域新產業革命[J]. 電子, 1995(1):26-27.
羅沛霖. 關於電子技術革命跨世紀時期的形勢[J]. 應用科學學報, 1993(3):189-198.
羅沛霖. 跨進21世紀的文化信息技術系統[J]. 中國科技論壇, 1991(2):29-32.
羅沛霖. 論“大信息業”[J]. 電信科學, 1985(1):4-8.
羅沛霖. 從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探討我國科學技術體制改革[J]. 科學學研究, 1984(1):12-19.
羅沛霖. 漫話信息技術[J]. 大學圖書館學報, 1984, 2(5):46-46.

羅沛霖人才培養

羅沛霖多次參加主持編制國家科技規劃的電子學部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並主持中國第一部超遠程雷達和國產最早系列化電子計算機研製的技術工作及組織工作 [9] 
1956年,進行了“十二年科學規劃”工作,羅沛霖在這次會議中擔負了電子學組副組長,提供了“發展電子學緊急措施”的建議書,還與教育部黃辛白共同擬出電子科學技術培養高等人才建立科系的五年規劃 [9] 
1973年—1975年期間,羅沛霖具體組織和指導了中國最早的通用計算機系列-100系列和200系列計算機的研製工作。在推廣計算機的應用和培養軟件人員方面起了開拓性的作用 [9] 

羅沛霖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1] 
1994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1] 
2000年度
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建會百年紀念勳章、終身會士 [11] 

羅沛霖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62年04月—
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常務副主任委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理事,榮譽會員
1965年01月—1975年01月
1975年01月—1978年01月
1978年01月—
國家科技委電子科學技術學科專業組副組長
1978年01月—1983年01月
1979年01月—
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
1979年01月—
中國計量與測試學會副理事長,榮譽理事
1979年01月—
《中國科學》編委
1979年01月—
《科學通報》編委
1980年01月—
國家科技委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
1980年01月—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理事,榮譽理事
1980年01月—
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中方委員
1980年—1988年
電子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轉榮譽委員)
1982年01月—
全國優秀科技圖書評選委員會顧問
1983年01月—1988年01月
1984年01月—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1985年01月—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1985年01月—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北京分部主席
1986年01月—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電子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顧問委員
1988年01月—1993年01月
1989年01月—
中國人工智能協會第三屆理事會顧問
1992年01月—
全國科協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評審委員會委員
1994年—
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
1995年01月—
國防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1996年01月—
南京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計算機學會榮譽理事

第一、二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技術科學部常務委員,計算機學科組組長,電子學科組副組長 [9] 

北京理工大學、東南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工業學院等校名譽教授

羅沛霖個人生活

羅沛霖 與夫人 羅沛霖 與夫人
羅沛霖的父親羅朝漢是中國早期電信界知名的耆宿,他和羅沛霖的舅父孫洪伊在天津設立了天津電報學堂(1904年—1934年),這是中國北方最早培養電訊人員的場所。羅沛霖的母親孫雲有《夢仙詩畫稿》行世。父親羅朝漢則以墨繪竹蘭石及文物鑑賞知名於北京 [12] 

羅沛霖人物評價

羅沛霖以認真負責的態度,運用他在技術上寬廣深厚不斷擴展的知識和精到的見解,依靠更專門的人才,在本職工作中作出了出色的成績,為新中國的電子工業作出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 [6] (上海交通大學評)
羅沛霖主持電子工業標準和計量數十年,為保證產品質量作出了貢獻。羅沛霖終生以向實踐學習,向他人學習,向書本學習要求自己。他勤於學新、創新,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為座右銘。自學的習慣幫助他至今不斷吸取新知識。他長期承擔着技術行政管理工作。但並不忘記利用暇時,做創造性工作 [9] (光明日報評)
羅沛霖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創始人,對中國電子科學技術發展以及工業建設做出重要帶頭及奠基性貢獻 [7]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評)

羅沛霖後世紀念

  • 羅沛霖院士誕辰105週年
2018年7月11日,為紀念交通大學1935屆電機工程學院著名校友羅沛霖院士誕辰105週年,同時慶祝中國第一個電氣工程學科——交通大學電機工程設立110週年,“行有則 知無涯——新中國電子工業奠基人羅沛霖院士生平展”在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開幕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