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欽順

鎖定
羅欽順(1465年12月25日——1547年5月14日) [1]  ,字允升,號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上模鄉上模村)人。著名哲學家,明代“氣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進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後辭官,隱居鄉里專心研究理學。在明中期,羅欽順是可以和王陽明分庭抗禮的大學者,時稱“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記》《整庵存稿》《整庵續稿》。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於家,年八十三,贈太子太保,諡文莊。
中文名
羅欽順
別    名
整庵
出生日期
1465年12月25日(成化元年十二月八日,乙酉年,辛巳日)
逝世日期
1547年5月14日(嘉靖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丁未年,丙午日)
職    業
哲學家
主要成就
改造程朱理學
創建”氣學”
出生地
江西泰和
代表作品
哲學著作《困知記》
屬    相
所處時代
明朝

羅欽順人物簡介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正德中,因乞終養,劉瑾怒,乃奪職為民。瑾被殺,復官,累遷至吏部右侍郎。世宗即位,轉左侍郎,前後命攝尚書事。嘉靖元年(1522)四月遷南京吏部尚書,嘉靖二年三月改禮部尚書。不久丁憂歸裏。時“大禮”議起,張璁、桂萼以片紙驟貴,秉政樹黨,屏逐正人,他恥與同列,故於嘉靖六年二月服除復原官,五月遷吏部尚書,皆辭不就。同年七月初六日世宗許其致仕,有司給祿米如制。里居二十餘年,潛心格物致知之學,專力於窮理、存心、知性。當時王守仁以心學立教,大江南北翕然從之。他不以為然,嘗與守仁往返探究致知與格物的關係。他認為,“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嘉靖二十六年(1547)四月二十四日卒,年八十三。贈太子太保,諡文莊。有《困知記》《整庵存稿》。
羅欽順歷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太常卿、吏部右侍郎、吏部尚書等職。早年信禪,後悟其空,“釋氏之學,大抵有見於心,無見於性,故其為教,始則欲人盡離諸象,而求其所謂空,空即虛也”(《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中一》)。專攻程朱理學,認為“理即是氣之理”,“理須就氣上認取,然認氣為理便不是”《困知記》續捲上。與朱熹“理生氣”論相異,黃宗羲稱“先生(指羅欽順)之論理氣,最為精確”,然其“言心性則與朱子同,故不能自一其説耳”(《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中一》)。反對王學“心即理”、“致良知”之説:“豈可謂心即理,而以窮理為窮此心哉”(同上)。力主程朱格物工夫,“欲見得此理分明,非用程朱格物工夫不可……所貴夫格物者,正要見得天人物我原是一理,故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困知記·附錄》)。其教育要旨乃歸於理學教育綱領“窮天理,滅人慾”,認為當去者不去,當存者必不能存,人慾肆而天理滅矣。著有《困知記》《整庵存稿》等。

羅欽順人物生平

羅欽順弘治五年(1492)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該科共舉進士298人。
羅欽順出身仕宦門第,自幼聰穎尚學,高中探花後,初授翰林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與國子監祭酒章懋倡導求真務實的學風。不久,奉親歸裏,因羅欽順為人正直,請假養親時,觸怒宦官劉瑾,被削職為民。劉瑾被誅後,恢復官職,遷南京太常少卿,再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入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嘉靖元年(1522年)命攝尚書事,遷南京吏部尚書,省親乞歸。又改禮部尚書,剛好奔喪在家沒有赴任,再起禮部尚書,辭不就職,又改吏部尚書,又辭不赴任,朝廷下詔敦促。嘉靖六年(1527年),他再辭獲准。
羅欽順為官時,嚴於職守,勤於政事。曾受到孝宗、武宗的賞識和百姓的愛戴,但卻遭到權貴張聰、桂萼的忌恨。他們在政治上培植私黨,排斥異己,正直的人得不到任用。羅欽順總感到壯志難酬,懷才不遇。他本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為國為民多做點事情,可朝廷腐敗,宦官篡權亂政,權貴為非作歹。羅欽順恥與之同朝做官,便辭職返鄉。他回家後,很少和人來往,杜絕門徒,一人獨居。澹泊自持,不為世累。居家二十餘年,腳不入城市,每天早起穿戴整齊,即到學古樓看書,專心致志研究哲學。有《學古樓》詩一首詠其事。詩曰:“屈指今年四十五,一事無成心獨苦”。“家住西岡地頗幽。門前屋後多平疇。一溪流水去無路,四面青山來入樓。樓名學古浪標榜。古人實學今誰講,旦暮春秋奉起居,時時靜坐聊存養。此心存久還自靈,中和無物如有形。”“平生漫抱區區志,途長力薄愁難致。荏苒如今作棄材,悠悠宇宙非吾事。”“妻子啼號付不知,以之農圃端須學。”“且種山田且讀書,菜羹滿釜渾家樂。”詩中表達了他居於鄉村生活的情操逸志。
他早年在京做官時,曾與僧人交往,相信佛學,後在長期的學習鑽研和比較中,終於拋棄佛學,建立自己的唯物主義理氣學説。當時王守仁的唯心主義“心學”流行一時,很多人都信奉王守仁的“心學”,羅欽順持批評態度,給王守仁寫信予以反駁,王守仁回信答辯,兩人反覆書信往來,互相辯駁,直到王守仁去世
王守仁(1472---1528)與羅欽順的書信在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時年王守仁48歲,羅欽順55歲】三月四日中有如下文獻記載:“執事【指羅欽順】所以開導啓迪於我,長可詔(?)切詳到矣。人之愛我,定有如執事者。守仁所甚黑(?)定不知形幾刻佩次,然而不敢處舍其中。心之誅而姑以聽(?)雲者正。不敢有負於你愛,正思有以報之耳!秋(忠?)未還以求一會以卒,所請千萬修教。(正德----筆者補)三月四日泰和舟次,侍生王守仁頓首。太宰整奄羅老先生大人執事 休定”。【説明:此條為史臣文筆範元鋒的貢獻,文獻資料來源於雲貴總督陳弘謀收藏,後學李錫齡雙勾上石的王守仁書信拓片,拓片共五頁,清代拓本】

羅欽順學術思想

羅欽順對程朱理學的改造、對“氣學”的創建、對佛學的批判,使他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影響與地位。《明史·儒林傳》説:“欽順潛心理學,深有得於性命理氣之微旨。”
羅欽順認為佛家與“吾儒”的最大區別在於對“性”理解不同。佛教唯識宗將"八識"中的阿賴耶識視為永恆不變的本體,而且以本體為真,以現象為妄,羅欽順認為其錯誤在於割裂了本體與現象的關係。羅欽順“早年篤信佛學,後斷然捨棄,窮究性理之學。‘謂釋氏之明心見性,與吾儒之盡心知性,相似而實不同’。‘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理’是‘氣’運動變化的條理秩序;‘初非別有一物,依於氣而立,附於氣以行也’。不同意朱熹‘理與氣是二物’的見解,但仍接受程朱理學‘理一分殊’之説,認為‘人猶物也,我猶人也,其理容有二哉?然形質既具,則其分不能不殊;分殊故各私其身,理一故皆備於我’。”
對於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羅欽順的態度是批判。對於程朱理學,羅欽順的態度是部分揚棄,用理氣為一物修正了朱熹理氣二分的理氣論。羅欽順認為氣有聚散,聚散之理就在其中,並不是超乎氣之聚散之上另有聚散之理。對於理事關係,程朱理學的意思是“理在事上”和“理在事先”,羅欽順則認為“理在事中”。
羅欽順晚年潛心格物致知之學,繼承、改造了朱熹的格物致知説,指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窮心中之理。主張“資於外求”,達到“通徹無間”、內外合一的境界。
明中期許多學者都曾與羅欽順通信討論過學術問題。從《困知記》附錄的記載來看,包括王陽明在內共有二十餘位與欽順有過書面交流。王陽明和羅欽順在不少學術觀點上發生過激烈的爭論,而王陽明的弟子歐陽德也曾在“良知”、“格物”等問題上和羅欽順辯論過,並特著《辨整庵困知記》以反詰羅欽順的見解。

羅欽順人物影響

羅欽順著有哲學著作《困知記》四卷,任繼愈《中國哲學史》評價為“是一部直接批判王守仁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哲學著作”。又著有《整庵存稿》二十卷。
羅欽順的思想還遠傳日本,影響了日本德川時代一些著名哲人的思想。如貝原益軒説:“羅整庵以理一分殊説性,而不分天地氣質,雖與先正之説稍異,可謂有所發明也。蓋本然者理一也,天下之人所稟受者皆一也。氣質者分殊也,眾人所稟各不同,羅氏此論後出者,可謂巧也。... 羅整庵立理一分殊説,是簡要之言,不要分析而發明性字。愚謂性者一而已矣,不可分天地,氣質之性為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認為羅欽順“大有功於聖門”。
羅欽順於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於家,享年83年,贈太子太保,諡文莊。
參考資料
  • 1.    王寶先.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 750 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灣:文海出版社,1980: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