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斯海

鎖定
羅斯海(Ross Sea):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位於羅斯陸緣冰之北,維多利亞地與瑪麗伯德地之間,西經158°-東經170°之間。由詹姆斯·羅斯於1841年發現。羅斯海的西部有羅斯島和伊里布斯山,東部有羅斯福島。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一般水深500-700米,表面水温-2℃至0℃;盛行東南風,沿岸流自東向西;全年覆蓋有冰層,多冰山。
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達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類通過船舶抵達南極大陸、前往南極點的傳統線路。羅斯海沿岸有埃裏伯斯火山、墨爾本火山等多座著名火山,冰雪覆蓋,山海相映,是南極最美麗的海灣之一。 [1]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2016年10月28日在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決定在羅斯海設立海洋保護區。該保護區佔地將超過155萬平方公里,保護區中約112萬平方公里將被設為禁漁區 [2-3] 
中文名
羅斯海
外文名
Ross Sea
所屬地區
南極洲
地理位置
75°S、175°W [4] 
面    積
960000 km² [5] 
氣候條件
寒帶冰原氣候
平均水深
500-700米
發現者
詹姆斯·羅斯
發現時間
1841年
最深處
914米
海水温度
-2℃~0℃
周邊地區
南極洲

羅斯海發現始末

詹姆斯·克拉克·羅斯 詹姆斯·克拉克·羅斯
羅斯海是南極洲外側的兩大海灣之一,是由英國詹姆斯·克拉克·羅斯(James Clark Ross)船長率領的皇家海軍探險隊於1841年1月5日發現並命名的。塊狀浮冰在羅斯海內循環遊動,因此儘管緯度很高,但稍微具有破冰能力的船隻都能到達南緯78°的地方。想要到達南極極點的陸上探險隊大都通過羅斯海登陸南極,世界各地的南極探險家斯科特﹑沙克爾頓﹑阿蒙森﹑博克格雷温克﹑伯德以及其他人率領的陸上探險隊都是從這裏開始,踏上了探索南極的征程。 [6] 

羅斯海地理位置

羅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在阿代爾角與科爾貝克角之間,即158°W-170°E之間。是南太平洋伸入南極大陸海岸形成的海域。位於維多利亞地阿代爾角西(Cape Adare)與愛德華七世半島的科爾貝克角東(Cape Colbeck)之間,中心大約在西經175°、南緯75°處。 [5] 
北界相當於大陸棚外緣,南界為巨大冰牆構成的羅斯冰棚(Ross Ice Shelf)前緣。海水較淺,最深不超過914米,廣大西部淺海區水深不及300米,是南極地區浮冰較少、最容易接近的邊緣海之一,為探險船舶進入南極大陸的傳統航路。1841年英國航海家羅斯首先到此,故名。距陸地最近的新西蘭約4000公里。 [7] 
羅斯海區域圖 羅斯海區域圖

羅斯海海洋地貌

羅斯海
羅斯海(8張)
羅斯海的南部邊界是羅斯冰架,這是一大片漂浮的冰川,從南極中部的高原一直向外延伸800千米,是一大片綿延不斷的冰崖。太平洋南部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面積約96萬平方千米,一般水深500-700米。表面水温-2℃至0℃,全年覆有冰層。南端有著名的羅斯冰障。多冰山。西部以多山的高海岸為界,南部為冰障。 [8] 
關於羅斯海的大陸海岸的形成有幾點可能。早期的地理學家認為羅斯海是冰川海渠的擴張,而與威德爾海(Weddell)相連接。由於介於其間的艾爾斯渥茲(Ellsworth)山脈的發現,證明了這個假設的錯誤。地球物理學上對羅斯冰棚的研究指出,海底有與地震有關的低速、沉積的厚岩層。因此,港灣的形成可能是大陸岩層向下的斷層塊,包括比肯層(Beacon Group),也可能是充滿沉積岩的拗陷沉積盆地。 [8] 

羅斯海氣候變化

在冬天,太陽不會升高,空氣温度降至-40°C,南極洲周圍的海洋凍結成一塊幾米厚的實心冰塊,有效地使大陸的面積翻倍,並覆蓋大部分的羅斯海。在夏天,太陽永不落下,温度從冰點以上爬升,打破了巨大的冰蓋。這種凍融是世界上最劇烈的物理季節性事件之一。氣候是驅動任何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但它在羅斯海尤為重要。在冬天,風速高達200公里/小時,從羅斯冰架射出,穿過羅斯海。 [9] 
羅斯海盛行東南風,沿岸流自東向西。在強大的東風漂流影響下,形成大規模的順時針環流,下層海水上湧,表層海流沿冰棚前緣向西流動,然後沿維多利亞地北流,與西風漂流匯合。移動因淺灘和潮流而變得複雜。深度在300米以內的最低水温為-2.1℃,表層水温-2-0℃,在麥克默多灣平均為-1.8℃。全年覆有冰層,多冰山。 [9] 

羅斯海生態環境

羅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有“最後的海洋”之稱,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後一個完整的大海洋生態系統,幾乎沒有遭到污染、過度捕撈和物種入侵。海水富含養料,浮游生物極其豐富,為魚類、海豹、鯨和鳥類提供豐富食料。 [10] 
羅斯海有1000多種無脊椎動物,95種魚類,10種哺乳動物和6種鳥類。 [11]  羅斯海的陸架陸坡面積僅佔南冰洋的2%,但這裏卻是世界上38%的阿德利企鵝的棲息地,同時也是世界上30%的南極海燕和大約6%的南極小鬚鯨的“家園”。南極洲以及圍繞這片大陸的南冰洋是超過1萬種珍稀物種的棲息地,包括海豹和世上最巨型的烏賊——大王酸漿魷。眾多企鵝、鯨魚、海豹,以及獨特的南極犬牙魚、磷蝦等生物都在這裏生活。沿海大陸架發現石油與天然氣。外界普遍認為,在這裏設立海洋保護區對研究海洋生態系統如何運作、氣候變化如何影響海洋等課題至關重要。 [4] 

羅斯海區域變遷

費納烏斯地圖中描繪的羅斯海的狀況給這一觀點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今天的彼爾德摩爾和斯科特這兩大冰川的入海口處,在1531年的地圖上卻遍佈河口、寬闊的海灣和河川。這些明顯的特徵表明,費納烏斯所採用的原始地圖資料在繪製時,羅斯海和它周圍的海岸沒有冰層。“肯定有一個沒有封凍的遼闊的內陸腹地給這些河流提供水源。而今,所有的海岸和腹地都深深地埋藏在1英里厚的冰帽下,幾百英尺高的冰山在羅斯海的水面上飄蕩。 [8] 
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的漫長的無冰期,必定有一個人們尚不知曉的文明繪製了南極大陸的地圖。羅斯海的變遷給這一觀點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1949年伯德南極探險隊用取芯筒從羅斯海海底鑽取的沉澱物採樣,更是大大加重了這一證據的分量。這些沉澱物有極為清晰的分層,反映不同時期的不同環境狀況,諸如粗冰海蝕、中冰海蝕、細冰海蝕等等,但最令人驚奇的是,“其中有多層如同温帶地區的河流攜帶入海洋的均勻細密的沉澱物”。 [8] 
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烏瑞博士發明的鎄年代鑑定法(利用海水中發現的三種不同的放射元素確定年代的方法),得出了不容置疑的結論:正如費納烏斯地圖所示,6000年以前,的確是奔騰的河水將這些均勻細密的沉澱物衝進了南極洲海域。直到公元前4000年之後,“冰河類的沉澱物才開始在羅斯海的海底堆積。海底採樣表明,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裏,那裏曾温暖如春。” [8] 

羅斯海科考研究

自從1841年第一次發現羅斯海以來,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來此地研究地理、氣候及其獨特的野生動物。羅斯海是整個南半球最好研究的大陸架。首先從羅斯海取得的標本描述了超過500種的生物。這些數據集,跨越170年,是南極洲最長的數據集。 [6] 
此外,羅斯海的原始條件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卓越和獨特的生活實驗室,研究健康和完整的生態系統的動態。在這裏,該系統由自然而非人類力量組成,為科學家提供了機會,瞭解氣候變化和海洋酸化的影響,而不受人類直接影響的干擾。 [6] 
2016年2月9日至13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大洋考察隊在南極羅斯海的維多利亞地盆地海域進行地球物理作業,成功採集到了720公里測線的重力、磁力和反射地震等數據。這將為中國科學家研究西南極裂谷發育的歷史和過程提供堅實的數據資料。
羅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其大陸架是長達3000公里的西南極裂谷在海域的延伸,但其形成年代、過程及機制仍然是國際爭論的焦點。羅斯海陸架由5個南北走向的系列盆地組成,和橫斷南極山脈的抬升形成鮮明的對比。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濤介紹,在羅斯海陸架的5個系列盆地中,位於羅斯海西部、靠近橫斷南極山脈的維多利亞地盆地的構造活動最為強烈,可能處於最新一期的張裂過程。因此,維多利亞地盆地是研究羅斯海陸架成因以及西南極裂谷系統發育歷史和過程的最佳區域。
從9日開始,隨着“雪龍”號在羅斯海沿着既定測線的勻速航行,科考隊員通過船尾拖曳的一個人工氣槍震源,以13秒為週期,不間斷向海底發射人工地震波,並通過多道及單道地震電纜接收地層反射信號,獲取海底以下2公里內的精細地層結構特徵。
經過近80個小時的連續走航作業,科考隊共完成重力、磁力和反射地震等走航地球物理測線各720公里。重力儀、磁力儀、多道地震測量系統等儀器狀態穩定,分別採集到了重力數據3.5G,磁力數據230M,多道地震數據兩套共47.4G,單道地震數據1套共1.0G,超額完成了本次科考地球物理考察的既定任務。
“此次採集到的地球物理數據,將為人們揭示羅斯海維多利亞地盆地及其與西南極裂谷的相互關係,以及羅斯海冰川歷史活動範圍提供堅實的數據資料。”張濤表示,此次測線連接了中國在維多利亞地盆地的已有地球物理資料和深海鑽探計劃羅斯海鑽孔,也將為歷史資料的解譯提供準確的地層時代標尺。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