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家壩遺址

鎖定
羅家壩遺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距縣城46千米,距達州市區60千米;分佈於渠江流域中河與後河交匯的一級平台上,包括羅家壩“內壩”“外壩”和“張家壩”,總面積140多萬平方米。該遺址是四川省20世紀末發現的面積最大的先秦巴文化遺址。 [7] 
羅家壩遺址,已有5300多年曆史。1999年,首次發掘了涵蓋東漢、西漢、周、商、夏、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堆積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遺址。2016年6月,第四次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考古遺存,為證明巴文化可能起源於川東北提供了考古證據。羅家壩文化遺址,並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大型船棺獨木棺葬遺址一道,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後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 [7] 
2001年6月,羅家壩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21年10月12日,羅家壩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  [4] 
中文名
羅家壩遺址
地理位置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東漢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103-1-103

羅家壩遺址歷史沿革

1975年冬季,羅家壩村民踩瓦泥時發現青銅器40多件,主要是劍、矛、鉞。四川省市文物專家認定為戰國時期的土坑墓羣和漢代遺址。
1987年,四川省開展解放後最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工作。宣漢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瞭解羅家壩村民在修房建屋、耕田翻地時經常發現陶片、漢磚和銅器,而且洪水過後,曾揀到過青銅罐等。
1996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發掘羅家壩戰國土坑墓羣。
羅家壩遺址
羅家壩遺址(2張)
1999年9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達州市文物管理所、宣漢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羅家壩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個、房址1座。
2003年3月至7月,羅家壩遺址再次發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個。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在530平方米的發掘面上,共清理了36座墓葬和13座灰坑,首次在羅家壩遺址發現了雙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各1座。 [1] 
2015年底至2016年5月30日,考古人員發現了距今5000年至4500年的大量新石器時期考古遺存,在300平方米的區域,有六七十個灰坑和兩座房屋基址,同時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
2017年11月25日,達州羅家壩考古遺址公園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建設啓動。同年12月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羅家壩遺址新發現距今5300年至4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遺存。
2019年12月,羅家壩遺址進行第五次考古發掘。此次考古發掘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負責實施,考古發掘面積為800平方米。
2021年2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羅家壩遺址近兩年的考古成果。 [3] 
2023年4月,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將對外開放。 [10] 
羅家壩遺址
2023年12月,國家文物出境鑑定四川站組織省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對宣漢縣羅家壩遺址博物館收藏展出的文物進行鑑定評估。經過專家組認真細緻鑑定評估,共認定文物466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26件,三級文物195件,一般文物236件,分別涵蓋新石器時代與東周時期的陶器、青銅器、玉器、石器等。鑑定出來的9件一級文物分別是嵌錯水陸攻戰紋銅豆、嵌錯狩獵紋銅壺、巴蜀圖語銅印章、蟠螭紋銅簠、銅帶鞘雙劍、蟠螭紋銅罍、巴蜀圖語銅矛、牧彘銅帶鈎及飾件、馭車銅帶鈎及飾件。 [11] 

羅家壩遺址遺址特點

羅家壩遺址,總面積60萬平方米,發現了文化堆積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遺址,文化堆積為11層,文化層最深達2.75米,涵蓋了東漢、西漢、周、商、夏、新石器時代晚期。羅家壩巴人文化遺址並和成都金沙遺址、成都商業街古蜀大型船棺獨木棺葬遺址一道,被稱為“繼三星堆遺址之後古巴蜀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 [7] 
羅家壩東周墓地排列有序,從南向北可分為6排,排與排之間可能存在血親、等級或時代關係,這一發現有利於進一步研究該遺址所反映的巴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 [1] 

羅家壩遺址文物遺存

羅家壩遺址中有許多青銅、金器,以滿飾土、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器,亦多為前所未見的珍品。羅家壩遺址男性墓葬以兵器為主,有青銅劍、矛、箭鏃及陶器釜、罐等,女性墓有紡輪、串珠、玉管等。
截至2004年,該遺址已出土青銅器30多件、陶器40多件和數百件陶器殘片,許多器物在羅家壩是首次發現。 [8] 
1999年9月至11月,羅家壩遺址出土青銅器、陶器、玉石器等100餘件,包括一柄巴人的標誌性兵器—柳葉劍。 [3] 
2003年3月至7月,羅家壩遺址出土青銅器、陶器、骨器、鐵器、玉石器等隨葬品600餘件。兩次發掘陶片標本3000餘件。專家鑑定,這些文物涵蓋新石器至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時期,歷史年代久遠,文化積澱深厚。特別是疑為巴國王侯墓的33號大墓,出土的大型青銅禮器、巴式青銅兵器、彩色陶器和巴人印章等。
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出土各類文物500多件,其中包括224件銅器、195件陶器和近百件玉、石、骨器。 [1] 
2021年2月26日,考古人員首次在距今2000多年的東周墓葬中發掘出十餘片龜甲,這些殘留有占卜痕跡的龜甲,為巴人“尚巫”習俗提供了實物佐證。考古人員在出土的印章和兵器上新發現了60多個巴蜀符號。 [3] 
文物

羅家壩遺址歷史文化

文獻資料記載,巴人起源於鄂西的清江流域,又沿着長江向上遊發展,到達嘉陵江流域和漢中等地,形成了南北兩支。一支是以白虎為圖騰的巴、樊、譚、相、鄭五氏之巴,主要活動在長江沿岸地區;另一支是以嘉陵江流域為中心的板楯七姓之巴,以射虎為業。《華陽國志·巴志》載巴之屬有“濮、賨、苴、共、奴、鑊、夷莛”之蠻,賨、苴為巴人的一支,居住在渝水(嘉陵江)左右。《輿地紀勝》卷一六二:“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賨在秦漢以前又稱板楯蠻,沿渠江流域中上游發展,遍居於川東北(今達州、渠縣、宣漢地區)崗丘山水之間,並進一步以宣漢為前進基地,沿前河順百里峽入城口,再沿城口河(古稱濮水、彭水)穿越大巴山尾脈進人陝東南(今安康地區)和鄂西北(今十堰、房縣地區)。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了宣漢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屬賨族的範圍,羅家壩遺址是巴人賨族的活動區域。
中國古代典籍記載最古老的音樂創作產生於巴地,巴渝舞來源於巴師伐紂時的“前歌後舞”,舞風剛勁,音樂鏗鏘,屬武舞、集體舞。漢初巴渝舞成為宮廷樂舞,既供宮中觀賞,又是接待各國使節、宮廷祭祀、天子喪禮的樂舞。唐朝時巴渝舞仍是宮廷樂舞之一,唐以後消失。儘管如此,巴渝舞遺風猶存,川東巴人後裔的踢踏舞、擺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巴渝舞的流變。薅草鑼鼓、花鼓調、花燈調、蓮花落、川劇幫腔、川江號子、勞動號子、翻山鉸子等都和巴渝舞密不可分。
古代巴人善釀清酒,以“巴鄉清”著稱於世,《水經·江水注》曾有記載。由於釀造時間長,冬釀夏熟,色清味重,為酒中上品,以致秦昭王與板蠻定立盟約時以此酒為質。巴人民風石樸凝重,崇尚勇武。他們住幹欄式房屋,樓上居人,樓下養畜,傍水而居。死後大多采取船棺葬、懸棺葬、幽巖葬、巖穴葬、土坑葬。巴人還創造了不少神話。自然神話有“比翼齊飛”“巴蛇吞象”“白虎神話”,英雄神話有“廩君傳奇”,神女傳奇有“巫山神女”“鹽水神女”。國內曾有專家推斷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值得一提的是宣漢大山深處生活着不少土家族人,龍泉、渡口、三墩、漆樹四鄉已被四川省政府命名為土家族自治鄉。他們頭包白帕、穿花邊衣服、大塊吃肉、住吊腳樓的生活習俗,以及跳擺手舞、唱薅草秧歌的娛樂形式,據説就是古代巴人的遺風。也許生性驃悍的巴人在這一片開闊地帶早就過着田園牧歌似的生活。據史書記載,巴人種植水稻、燕麥,採摘桑葉養蠶,用上好的糧食釀製特有的清酒。他們有着豐富的事物。農耕文明改變了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優質的稻米被製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戰爭間隙,展示着她們短暫的美麗。
歷史上,巴人尚武,生性驃悍,從殷商開始往後的千百年間,他們不斷遷徙,足跡遍及半個中國。由於巴人和巴文化的起源、發展、消亡,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所以留下很多疑問。

羅家壩遺址研究價值

羅家壩遺址的文化面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對研究古代的巴文化及其與中原文化、楚文化秦文化、蜀文化的相互交流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9] 

羅家壩遺址保護措施

2001年6月,羅家壩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16年11月,羅家壩遺址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名單。 [5] 
2021年10月12日,羅家壩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  [4] 

羅家壩遺址旅遊信息

羅家壩遺址地理位置

羅家壩遺址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進化村。

羅家壩遺址交通指引

宣漢縣人民政府距離羅家壩遺址約32千米,可駕車前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