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定州

鎖定
羅定州,也稱羅定直隸州,中國明清時的廣東直隸州,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設立直隸州。明清時期廣東”十府一州“之一。
羅定州直隸於廣東布政使司,與府同級。羅定直隸州是在行政、軍事、司法均擁有特權的軍事管制特區,官員都是由皇帝親自挑選。明廣東設有五個分守道,行政較府為高。羅定直隸州設立後又新增加一個羅定道,因為羅定直隸州仍屬軍事管制,因此在羅定道前加上兵備兩字,全稱為欽差整飭羅定兵備道。 [3] 
明廣東設十府,羅定直隸州正好在十府之中間心臟地帶。軍事上,更將羅定直隸州放在重要位置上。明代廣東設有總兵官一員,副總兵一員,每個分守道設參將一員,羅定直隸州建立後,廣東參將人數增加到七員,在羅定州東山、西山各設參將一員,屯重兵以鎮之,以顯示官府對羅定地方的重視。 [3] 
中文名
羅定州
別    名
瀧州
瀧水
羅定直隸州
行政區類別
直隸州(府級)
所屬地區
廣東省
地理位置
廣東十府上下之中間 [3] 
羅定江流域
下轄地區
東安縣、西寧縣
政府駐地
羅定本州
著名景點
羅定八景
建立時間
1577年(明神宗萬曆五年)
撤銷時間
1912年(民國元年)
歷史事件
羅旁戰事
屬    性
嶺南歷史上第一個直隸州
歷史時期
明清(共335年)
古驛道
南江古道羅信古道
兵備道
先後屬羅定道、高雷廉道、廣肇羅道、肇羅陽道等

羅定州設州背景

兩廣同屬嶺南,唐代始分東西。自宋至明,在、桂、省發生了長達六百年的“瑤亂”。明代,瑤亂主要發生在粵桂交界犬牙交錯的山區,因為要協調統率兩廣的徵瑤軍隊,明景泰三年(1452)特設兩廣總督,兩廣總督府曾駐梧州肇慶廣州等地,原屬戰事臨時機構。明萬曆五年(1577)升瀧水縣為直隸州,因為羅旁瑤亂平定而取名為羅定。羅定直隸州是廣東歷史上第一個直隸州,它的建立宣告了廣東“瑤亂”的終結。 [4] 
明代嶺南各府為了對付瑤亂,紛紛析地置縣,實行小區分治,以分隔縮小瑤區等措施加強統治,先後從南海縣析出順德縣;從番禺縣析出從化縣;從博羅、增城析出龍門縣;從新會析出新寧縣(今台山);割四會地新置三水縣;從高要析出高明縣;從清遠析出廣寧縣;割陽江、新興、新會地置恩平縣;從惠州析出長寧縣(今新豐)、永安縣(今紫金)。這些新縣的析置,都與明代瑤亂有關,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廣總督羅定直隸州(含東安、西寧縣)的設立。 [4] 
明萬曆凌雲翼平定羅旁徭亂後,將瀧水縣升格為直隸州,取“羅旁已平定”之意定名為羅定。把瀧水縣以東山地置東安縣,把瀧水縣以西山地置西寧縣,另設羅定州,一州二縣歸羅定直隸州管轄,取其“羅旁已平定、瀧水縣東西安寧”之意定名 [6-7]  。羅定直隸州的建立,化瑤效果十分明顯。經歷了大規模的瑤亂之後,設縣分治,使同化之瑤民,與漢民相雜,施之以教化,使之變為齊民,正好應了羅定州“四維彰顯,和諧安定”之兆。 [4] 
羅定直隸州建立後,官府實行“募民佔籍”政策,大量吸收移民對瑤人退出的土地進行復耕。明初,各州縣曾按糧產定區,設糧長,把田地重新丈量編入“魚鱗冊”,以户為單位把人口編入“黃冊”,按人口服徭役,以田畝納租税,徭役徵發愈來愈濫,迫使各地農民大量逃亡,這些人大都逃到兩廣交界的山區,成為流民,羅定州的建立,正好大量吸納這些流民。一些曾混入瑤民中的流民亦同時“轉化”為漢民,原本“立寨耕守”的鄉村不斷擴充,軍隊屯種亦擴大到鄉村。各任州官都實行“募民佔籍”、“墾闢草萊”、“緣畝疏導”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當地人士“賣刀買犢”、“種植日廣”。官兵同時還“浚河開路”,使開發較早的羅陽地區物流通暢,新闢墾區的廣大丘陵村落的交通得到改善。除大力開墾荒田外,還推廣水翻車的使用,開挖陂塘,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使民安心耕種。同時,不少翁源人、英德人遷往羅定與信宜交界的西南部山區墾種,並利用當地的木炭和鐵礦資源發展鍊鐵業,成為廣東鐵的主要生產基地,從事該產業的有一萬多人。東莞增城、新會、新安高明惠州等地移民相繼建立移民村寨,各族相安無事。此後“自嶺西徙而來,入其境耒耜遍野,煙火彌望,農桑被畝,雞犬之聲相聞”,到處是“買犢荷鋤、嬉遊而歌”的景象。 [4] 
羅定直隸州建立後,官員重視發展文化教育,興利革弊,辦學校、正風俗。建州初,動用一州兩縣的財力、物力和徭役,建文塔、維心堂、揆文館等,遷學宮於河東,繼後又建文明書院、文昌書院以及南征書院(義學),實行平民教育,以興文運。大小官員還深入偏僻山村,宣講聖諭,開教化,訓溪峒,文教從始興起。 [4] 

羅定州設州史載

羅定州明代記載

萬曆武功錄》“先是瀧水縣斗絕在東、西山之中,孤縣賊巢,常募兵一千人,而以千户填之。然公移輒從樓船卒往來也。自是之後,請升為州,而以廉州同知侯應爵下行州事。至東山黃姜峒、西山大峒皆寬平,請建縣。黃姜去德慶大江三十里,大峒去德慶大江二十里,徙民居其中,一衣帶水而下,煙火相望,亦一都會也。上下户部上書殷正茂議,可之,賜名曰羅定州。是時,黃姜之南六十里曰南鄉,南鄉之西南一百里曰富霖,大峒之東南七十里曰封門,封門之南一百二十里曰函口,議建守禦使然。”(注:明代里程與今不同) [6] 
《明神宗實錄》載:“兵部覆兩廣總督凌雲翼條奏羅旁善後事宜:一、建設州縣。東山黃姜峒、西山大峒,原系賊巢,今雖蕩平,難保必無遺孽。遽欲建官設縣,恐貽後艱。請先升瀧水縣為州,其二峒各築營城,選委將領屯兵駐劄,伺有賊出,許其便宜撫剿。果無他虞,題請建縣。目下各峒地方,通屬新州(指即將設立的羅定州)管轄。其南鄉、富霖、封門、函口,設千户所四。” [6] 
萬曆會計錄》:“萬曆伍年,兩廣總督凌雲翼題:廣東羅旁東西兩山,周圍千伍百里,田地饒沃,要行建設州治,議將瀧水縣改升為州,徑屬布政司,不必屬府。其東山黃姜峒、西山大峒各設壹縣,俱屬新升州管轄。本部覆奉聖旨:州名與做羅定,兩縣名與作東安、西寧。欽此。” [6] 
《大明會要》“萬曆五年題準:羅旁東西兩山、週遭千五百里。田地饒沃。且有籐蠟諸利。將瀧水縣、改為羅定州。徑隸廣東布政司。黃姜峒、大峒二處,各築營城一座。各屯兵一千。選委指揮、充為把總駐札。許其便宜撫剿。各峒地方、通屬管轄。其南鄉、富霖、封門、函口、四處、各立一所。即地立名,請給印信。各築所城一座、以備防守。” [6] 

羅定州羅旁及東西山

羅旁:萬曆《西寧縣誌·古蹟》載:“萬曆五年,建明倫堂掘出古鐘一口,上銘‘大元國廣東道德慶路端溪縣拾捌都李社長鑄鐘一口於玄壽堂。大元至治三年年建。’今懸長春寺。觀此則羅旁必端溪舊治也。” [6-7] 
意思是:萬曆五年,營建西寧縣儒學明倫堂時挖出一口古鐘,上面刻着“大元國廣東道德慶路端溪縣拾捌都李社長鑄鐘一口於玄壽堂。大元至治三年年建”這些字。如今這口古鐘掛在長春寺。從這些茗文可以確定羅旁在以前是端溪縣管轄的地方。 [6-7] 
注:西寧縣城所在地西山大峒,《明史》、《欽定續通典》等清代所載典籍有誤,西山大峒並非瀧水縣地。在明代典籍涉及西山大峒並沒明確説是瀧水縣地。 [6-7]  因此,雲浮市區(東安縣城)在明朝時稱南鄉,直屬德慶州晉康鄉。黃姜峒(南鄉所城)在今雲浮雲安六都鎮,屬德慶州瀧水縣。而西山大峒屬德慶州直轄,並非瀧水縣地。可參見 [6-7] 

羅定州歷史沿革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德慶府為德慶州(屬肇慶府),撤銷附郭端溪縣,原端溪縣的金林、悦城、晉康、都城四鄉由德慶州直轄。此時,德慶州直轄四鄉之地兼領瀧水縣、封川縣、開建縣三縣 [6-7]  。明萬曆五年(1577年),升德慶州瀧水縣為羅定直隸州,設羅定直隸布政使司。析瀧水縣東部東山黃姜垌等和德慶縣高要縣新興縣部分地區建東安縣(今云城區雲安縣);析瀧水縣西部、南部(今屬信宜合水鎮思賀鎮等)和德慶封開縣小部分地區建西寧縣(今鬱南縣)。羅定直隸州包括羅定本州(瀧水)和東安、西寧兩縣。 [6-7] 
羅定直隸州設立後又新增加一個羅定道,因為羅定直隸州仍屬軍事管制,因此在羅定道前加上兵備兩字,全稱為欽差整飭羅定兵備道。由中央直接派出欽差整飭兵備道作為州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治理新建制的一州兩縣。羅定直隸州是在行政、軍事、司法均擁有特別權利的軍事管制特區。
1912年,民國政府統一撤銷州、府一級行政區域,原羅定州被劃分為:羅定縣、東安縣、西寧縣。後因為東安、西寧和其他地方重名,於是把東安縣改名雲浮縣(今雲城、雲安),西寧縣改名鬱南縣,均屬廣東省管轄。

羅定州設州以後

羅定州及廣東省歷史地圖
招徠移民。為了充實新設州縣,招民插居,承田立籍。羅定州和西寧、東山二縣移入者大多系閩、廣籍。如西寧縣,“開闢以來,閩浦插居,廣肇附籍”,“間有翁源、封川之民”。在東安縣,建縣之初,“維時四方民大和會,胥相踵至。邑之內外,受廛者萬計。連陽之民十居七八,務農力穡尤甚。士之自廣州者持牒,開府允所請,挾刺來學”。以農來者,連陽(廣州府連山、陽山一帶)居多。以士來者,廣府為最;從縣誌選舉志中所列萬曆後歲貢生的籍貫看,大多系廣州府轄縣之人。這樣才造成後來“邇來閩、廣附籍居多,俗尚各異”的情況。或因副總兵陳璘負責羅定州善後的關係,翁源縣移民在西寧縣偶見,而在羅定州則很普遍。“屬內有翁源、英德兩邑之人插雜。充州隸役,悉屬此徒,於州民無有也”。封川縣屬德慶州,歸肇慶府,英德縣和翁源縣歸韶州府,都是和羅定州臨近或接壤之區。這些臨近區域漢民的移入,帶來了他們的語言、習俗和生產方式,不僅加速了地方山林開發的步伐,還起到了改造當地族羣結構的作用,使原本相對閉鎖的文化受到衝擊和侵蝕;形成了兵和民、漢族和少數民族交錯分佈的格局,有利於不同族羣間的文化交融和地方秩序的穩定。 [1] 
墾殖土地。養育條件的獲得是維持地方長久安定的基礎,因此土地開墾當需領先。據載,萬曆九年十月,兩廣總督劉堯誨在上疏中道,開拓羅旁二山,復田58410畝。僅數年間即創此拓殖成績,屯兵和移民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攜之而來的耕作方式對當地土著自然產生了積極的帶動作用。鄭人逵(福建閩縣人)萬曆十一年任羅定兵備道,對這裏的初期開發發揮過重要作用。十五年,當他離任時,時被解職的陳璘率東安縣父老若干人,請求廣州府南海縣人陳萬言撰擬“鄭公去思碑”,其中道:“吾屬東安之民,初未知有養,刀耕火種,收聚非時。公授我田土,教我樹藝,賣刀買犢,墾闢草萊,種植日廣,屋居粒食,而民知養。” [1] 
開闢道路。城堡構建乃出於防禦需要,但把自己封閉到一個強固的圈子中,帶有某種被動性。而開闢道路、設置驛站,使內外道路形成網絡,把散在的城堡聯結起來,打通與外界的通道,改變了封閉狀態。先此,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六月,兩廣提督吳桂芳曾言,羅旁一帶“層峯疊嶂”“竹木叢翳”,“諸猺”以為巢穴,“時出剽掠”,或越江劫掠鄉村,或截擄往來船隻。因此欲絕“猺人”之患,得“一勞永逸之計”,便是“聚兵召商,隨山刊木”,“徹其障翳,剪其羽毛”。大木砍斫後,“諸猺”便喪失了“阻深箐而居”的條件,營堡戍卒也獲得了耕守的田地。既省去兵餉,又達到了“扼其從[縱]出之途,絕其潛伺之計”的目的。羅旁蕩平後,道路主幹以羅定州為總會,從州治向南由羅鏡岡,經函口、懷鄉,以通高州府。從州治向北循小江出大江,以接壽康驛。東安、西寧二縣和南鄉、封門二所,雖各有道路遙通,然皆崇岡疊嶂、叢箐茂林,隔離天日,往來為艱。儘管如此,東安縣各地聯屬猶易,而西寧縣則存在較大問題。西寧縣南割高州府信宜、茂名二縣地所設的定康、感化、從善、信豐四都,和廣西岑溪的七山、六十三山“猺”相接,這裏仍如既往被“猺賊”把控,與縣治間的聯繫受到阻隔,因此“四都雖號編氓,而足跡無由至縣庭”。修築道路、打通阻塞是消解這一隱患的有效方式。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十四年間任兵備道的鄭人逵,曾兩次提議開闢道路,皆因“諸猺屢沮,功莫能施”。到了萬曆十六年(1588年)陳文衡(江西鄱陽縣人)來任兵備道時,認為該地在平定後十年依然如此,距離治理目標甚遠,遂與西寧鎮守參將侯德源謀議,請求兩廣總督劉繼文下檄羅定州知州潘士紳和西寧縣知縣林致禮(廣西上思州人,萬曆十四年任)綜理此事,由把總許應明具體運作。於是,召所部兵民,“相地分程,計日課功。披荊斬木,芟險就夷”。而“頑猺”仍陰行阻撓,“伏槍設魅,眾受慘毒”,人懷疑畏。陳文衡遣許應明深入“猺洞”宣示朝廷威德,“諸猺”警悟俯從。“兵民得偕作,而梗途遂成大道;蓊翳無壅蔽,而晻昧獲耀光明”。西山境內闢道工程經始於萬曆十七年,告成於十九年。共闢四條道路:第一條沿着與廣西的分界,自羅旁口,由封門、夜護,南抵懷鄉,長三萬六千餘丈。第二條自懷鄉、掘峒,由羅鏡岡,北抵羅定州,長三萬八千餘丈。第三條自夜護,由思慮,東至亞婆灘,長八千餘丈。第四條自逍遙,經振夷嶺,抵西寧縣,長八千餘丈。四條道路的寬度,“隨地勢之險易”而變化,大體在一丈上下。中路和東山也都開闢了各自境內的道路。這樣,整個州內道路聯為一體,形成網絡。路網的聯通,不僅方便了官商百姓來往,也便於官府統攝地方,該地實現了由化外之區的形式歸附到與內地州縣無有區別的真正一體統轄的轉化。如陳萬言雲:
比歲以來,行者歌,耕者樂,冤者伸,輸者赴。商賈懋[貿]遷以化居,官府往來以巡省。深溪絕峒久外天日之民,習見漢官威儀,而欣欣鼓舞若更生。諸猺在撫治者,心如其面,不敢越志以啓釁。在鄰封者,畏威斂跡,不敢越界而為盜。凡有舉動,朝發則朝聞。稍有邪謀,夕發則夕撲。官政下達,民情上通。疏逖不閉,襁負日來。數百年虎嵋兔窟之域,一旦轉為平平蕩蕩之區。 [1] 
創立學校。興學立教是實施教化的重要手段,當受到較高的文化感染後,粗鄙轉為文質,干戈熔為鋤犁,其向化、內聚和認同之心便會形成,區域一體特徵也會出現。州、縣皆建儒學,漸可改變“蠻俗襟裾”的狀態。萬曆六年(1578年),東安縣知縣蕭元岡在城東始建儒學,縣學廩膳生和增廣生額皆為10名。到萬曆十九年(1591年),知縣郭濂(南直江寧縣人)詳請撫按具奏,兩類生員各增5名,分別達到15名,而附學生每試可錄8名,這樣東安縣儒學生員接近40名。縣學設有學田、學地和學塘,以租佃收益用於延師薪俸和資助貧困生員。雖然當時“青衿而事讀誦”者“客籍十九”,主體仍是移民,但地方官員也認識到,“諸猺”教化應給予關注,“宜擇其稍秀而馴者教諸學宮,務以揉化其習氣為上,不大以博士文法束之,庶漸而潛移其俗”。其舉子文法水平的提升是次要的,關鍵在於其習氣的改變。羅旁有“狼、獞二種,皆不事詩書,好為覡巫,習尚粗鄙,鮮知禮義”。萬曆十七年,把總劉元威的建議得到採納,在西寧縣的葵嶺建立社學,專一“教訓猺童”。他還建議,在提學官考錄生員時適當給予傾斜,為其創造入學機會,“每考請分獞、狼童一案,懇學道恕取,以寓鼓勸”。後來,還真有了一二進學者的情況。陳文衡在萬曆十六年至十八年間任羅定兵備道,除了“刊木造梁,以成通衢”;疏浚瀧江,以通商旅;練兵編氓,建堡設司外,仍念念不忘推行教化,“立社學以教猺童,廣廩額以資多士。修文偃武之風,或取自上裁,或謀之幕府,而公毅然行之。深山窮谷之中,淑氣盈盎,新民效順,賣刀劍而請耒耜,棄弁服而習詩書。蓋非復羅旁初定之時矣”。 [1]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春,洪有復(福建南安縣人)由嶺西兵巡道改任羅定兵備道,此時羅旁已經歷了近二十年的善後整治,他所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入其境,耒耜遍野,煙火彌望,雞犬之聲相聞。昔之提戈蹀血處,皆買犢荷鋤,嬉遊而歌誦”。“所在州、縣,崇墉屹屹,層堞奕奕。壁壘亭障,連跨高深”。“薈林懸崖之幽阻,莫不刊伐堙塹,坦途通軌,川陸郵驛,四達交馳”。他在給西寧縣纂修的首部縣誌作序時道,西寧在百十年前“莽為盜區”,自篳路籃縷,以啓山林,“列在方州,比於牧鎮”。今置縣近二十年,“林木芟柞,土田墾闢,度畝定税。設兵議餉,建學立師,張官置吏,與諸調度沿革,悉皆林林總總”,可謂遭際開闢盛時。即此可以看到,羅旁自納入實質性的州縣管理體系後,其善後過程頗為曲折,有時還伴隨對抗,然經過近二十年的建設和各種關係的磨合,地區經濟、文教和社會事業呈現出蓬勃生機。 [1] 

羅定州歷史文化

羅定州廣東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

2012年12月21日,劉鎖強聆聽到了來自廣東遠古的迴響。在羅定華石鎮一個名為軍步灣的小村後山頂上,調查隊發現了20多件人工打製特徵明顯的石製品。這是南江流域可以確定的第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
2013年1月,調查隊陸續在南江盆地發現了60多箇舊石器地點,最重要的發現便是磨刀山。在磨刀山的地表、斷崖和沖溝中,調查隊採集到了手斧和手鎬等石器。2014年,劉鎖強和團隊經過4個月的努力,在磨刀山遺址共發現了近400件舊石器時代的石器。
磨刀山遺址的考古發現把廣東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距今約13萬年前的馬壩人時代提前至距今80萬—60萬年,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
磨刀山遺址為代表的南江舊石器文化,表明距今數十萬年前,最早的南粵先民即踏足南江流域,並在此繁衍生息。磨刀山遺址和南江舊石器地點羣的考古成果,不僅延長了嶺南古代社會和文化歷史的長度,同樣也拓寬了嶺南文化的深度。位於南江流域的磨刀山遺址,是南江文化的始發點,也嶺南文化目前已知最早的“根”。 [5] 

羅定州流域文化源遠流長自成一體

戰國時代青銅鑑 戰國時代青銅鑑
追溯歷史,南江古道曾是古代楚人南下海岸的重要通道。在羅定太平河上游南門垌等地出土的戰國墓葬及青銅器,都具有十分鮮明的楚文化特色。同時,南江也是此後中原漢人南遷嶺南,以及中原地區通往南海乃至海南島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
除了中原地區、嶺南地區文化在此交融,早在南北朝時期,南江流域已與陸海絲綢之路相對接。現藏於羅定博物館的南朝四獸金手鐲與蓮瓣紋高足碗便生動講述了這段歷史。“這個手鐲的鑄造手法,與傳統的中式鑄造手法是截然不同的。手鐲上面的忍冬紋、獸紋圖案,完全是古粟特國所常見的風格。而高足碗的造型是受古羅馬拜占庭高足杯藝術風格的影響。”羅定博物館原館長陳大遠介紹,這兩件金器極有可能是來自中亞地區的舶來品;當時當地也有可能已經開始接收來自外國的訂單。由此可見,當時的南江流域尤其是羅定與中亞國家、地區已有了密切往來,陸海絲綢之路也進入了活躍交流時期。
南朝四獸金手鐲 南朝四獸金手鐲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南江古道在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運輸、文化交流及貿易貨源供給中都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周永衞更將南江古道定義為嶺南隙地貿易的温牀,“南江古道的地緣優勢得天獨厚。以南江古道為中心,向南有徐聞,乃至交趾,向東有番禺,所輻射範圍構成嶺南對外貿易的重要區域。通過這條古道,大量海外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內地,同時,又把絲綢、陶瓷等中原商品輸送到雷州半島、海南島,乃至東南亞南亞中東地區。”
中山大學教授黃偉宗認為:“南江稱謂古已有之,百越文化保存完整,海路絲綢對接通道,文化遺存豐富多樣。”儘管南江古道在古代水路運輸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已逐漸淡化,但其所孕育的南江文化自成一體,是嶺南本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顆璀璨明珠。
最能體現南江人民聰明才智的,莫過於散佈在南江流域的建築物。筆者在羅定沿江走訪時看到,南江流域現存多個古墟、古埗、古碼頭,僅羅定市內就有水擺墟、古欖墟、羅鏡官渡頭、榃濮墟、豐盛古村、大旁街、羅城大埗頭和六竹墟等,這些商業遺址沿河而建,見證了昔日南江流域商貿活動的繁盛和羅定作為商貿中心的繁華。
值得一提的是,羅定市內甚至還出現過以依靠船運為生的村落,其中尤以倒流榜村和梁家莊園最為著名。
羅定州文塔 羅定州文塔
在羅定南江之濱,有一座建於明代的文塔,高達13層,曾為瀧州八景之一。建於清代的羅定學宮菁莪書院等古建築,規模宏偉,至今保存十分完整,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塔與學宮,都是古時為了教化當地人民所建。“文塔與羅定學宮的規模之大與建制之完備,在當時的嶺南地區是極少見的。”
南江文化顯示了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是古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南江流域較早萌芽的商品經濟,也令南江文化飽含開放、包容、積極進取的精神內涵。時至今日,挖掘南江古道歷史文化對於建設“一帶一路”仍有着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羅定州羅定是流域最重要節點

羅定江及其流域全部在宋朝時的瀧水縣境和明、清時的羅定州轄地內。其中,現羅定江信宜段和鬱南段的地方原來屬羅定州西寧縣(今鬱南)管轄。
羅定州學宮 羅定州學宮
專家指出,羅定江(南江)是中原連接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通道,而羅定則是南江上最重要的節點。羅定江流域(包括其支流)全部在古羅定直隸州境內,是古代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造就並留存有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
因此,“羅定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地域文化概念,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精神紐帶。
筆者瞭解到,羅定市已為挖掘南江文化、擦亮南江文化品牌做了大量準備工作。2011年11月16日,首屆南江文化節在羅定舉辦,坐落於羅定瀧州北路的南江文化主題園同日正式揭幕開放。南江文化主題園佔地6000多平方米,以石雕、浮雕、石刻等形式,集中展示羅定歷史文化。此外,在羅定博物館內,筆者看到多場主題鮮明、形式新穎的南江文化主題展覽都在陸續籌備中,接下來博物館還將重點舉辦一場南江文化主題圖片展,通過攝影圖片形象展示南江文化。
南江(今羅定江) 南江(今羅定江)
對於南江文化的發掘與未來發展,黃偉宗建議,要更大地發揮羅定作為南江和古道文化中心地和集粹地作用;王元林則提出,羅定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區域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研究、整合、開發以羅定江水系為代表的羅定江文化,實行羅定江及整個南江流域與泛珠三角經濟文化的跨境合作,對促進信宜、羅定、鬱南三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同時,當地還可通過樹立歷史文化品牌、凸顯嶺南地域特色,借“精準扶貧”之勢,確實地把古道文化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結合起來。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