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羅亦農

鎖定
羅亦農(1902-1928),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羅善揚,字慎齋,後改為亦農,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他曾領導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1]  [23] 
1916年,羅亦農考入美國人在湘潭創辦的教會學堂,後在陳獨秀的啓迪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國後參與領導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先後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組織局主任。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賣,羅亦農在上海公共租界內戈登路望德里被租界巡捕逮捕,21日英勇就義於上海龍華,年僅26歲。 [2] 
2009年,羅亦農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3] 
中文名
羅亦農
別    名
羅善揚,羅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2年(壬寅年)5月18日
逝世日期
1928年(戊申年)4月21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東方大學
職    業
無產階級革命家
主要成就
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
中共組織局主任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出生地
湖南湘潭
配    偶
李文宜
慎齋

羅亦農人物生平

羅亦農孩童時代

羅亦農,原名羅善揚,1902年5月18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雷公塘。7歲入私塾,11歲到湘潭下攝司向家塘郭月欽的學館讀書。1916年,羅亦農14歲時,考入美國人在湘潭縣城辦的教會中學——益智學校,並加入該校的“學生自治會”。在校期間參加搗毀焚燒日貨的鬥爭,受到校方的嚴重警告,於1917年憤然退學。 [4] 

羅亦農青年時代

羅亦農烈士 羅亦農烈士
1919年夏,羅亦農離開家到上海“邊工邊讀”,通過《新青年》、《勞動界》等進步雜誌,閲讀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介紹新思想的書籍,並認識了陳獨秀等人。 [5] 
1920年,經陳獨秀介紹,入上海早期共產黨組織舉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併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 [6] 
1921年春,由上海共產黨組織選派,去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冬,轉入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被推選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同時,介紹劉少奇轉為中國共產黨員。 [25]  次年1月,與瞿秋白一道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7] 
1923年初,當大批中國革命青年來莫斯科學習時,羅亦農因學習刻苦,俄文基礎好,而被推選為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語言組書記,專門從事留蘇中國學生的組織工作,另還兼任中國班的唯物論教授和翻譯。 [8] 

羅亦農革命歲月

羅亦農烈士 羅亦農烈士
1925年3月,回國後從事工人運動,參與組織和領導省港大罷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歷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中共江浙區委書記、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 [9] 
1925年回國。首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赴廣州參加全國第二次勞動大會的籌備工作。會後,奉命留在廣州,擔任中央駐粵臨時委員會委員,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在同年春夏之交,在平息軍閥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鬥爭中,與陳延年等多次開會研究,作出動員民眾,督促國民政府肅清楊、劉軍閥”的決定,並指導共青團廣東區委成立臨時宣傳委員會,廣泛開展平叛宣傳工作。省港大罷工爆發後,一直站在鬥爭最前列,多次起草傳單以鼓動工人罷工鬥志,並協助罷工委員會,妥善安排了進入廣州二十多萬香港罷工工人的食宿問題。同年10月,被中央調往北方區委黨校主持工作。 [8] 
1926年1月,出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為打破革命處於低潮的江浙地區的沉寂局面,決定在上海舉行武裝起義。事先,曾在區委機關內秘密舉辦六期黨團、工會組織負責人訓練班,培訓骨幹一百餘人,並迅速恢復、擴大黨組織,使全區黨員人數由原來的1300人增至2500人,為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同年夏,為直接領導工人武裝起義,根據中央軍委和中央江浙區委決定,兼任上海軍事委員會主任。隨後,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兩次領導上海工人舉行起義,但均未成功。 [10] 
1927年3月21日,與周恩來趙世炎一道,再次舉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終於取得勝利。“四一二”政變後,奉命撤離上海,出任中共江西區執行委員會書記,隨即,作為江西代表出席了在武漢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委員。 [11] 
1927年6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大革命失敗後,調任湖北省委書記。在黨的“八七”會議上,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後,主持制定了詳細的“鄂南暴動計劃”,燃起了工農武裝暴動的烈火。同年9月,中共中央遷往上海後,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負責領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安徽、陝西等省的革命黨務工作。 [12] 
1927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務委員,與周恩來李維漢組成中央組織局,羅亦農出任主任,併兼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年底,離開武漢前往上海中央所在地工作。為籌備召開黨的“六大”,負責起草了《黨務問題》的報告,並與瞿秋白一起擬寫《黨綱草案》。 [13]  [26] 
1928年元旦,羅亦農同李文宜結婚。 [24] 

羅亦農被捕犧牲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賣,羅亦農不幸被捕,6天后,在龍華刑場英勇就義,年僅26歲,成為第一位犧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羅亦農犧牲後的第二天,上海《申報》刊文稱:臨刑前的羅亦農“身穿直貢呢馬褂,灰色嗶嘰長袍,衣冠甚為整齊”,“態度仍極從容,並書遺囑一紙”。他留下絕筆:“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5月30日,中共中央在《布爾什維克》雜誌發表專文《悼羅亦農同志》:“亦農同志被害了,中國無產階級失去了一位最熱烈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戰士。” [27] 

羅亦農成就貢獻

羅亦農在中共江浙區委機關內秘密舉辦六期黨團、工會組織負責人訓練班;經過訓練班的學習,培養了革命的骨幹力量,並迅速擴大了黨組織,黨員人數由原來的1300人增至2500人,為日後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1] 
1925年春,羅亦農先後寫了《中國第二次勞動大會之始末》、《“五一”紀念與農民》等一系列文章。他大力提倡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分析中國社會、中國革命的現狀,研究和解決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這在黨的建設、統戰工作、羣眾工作,以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等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符合實際的思想觀點,為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14] 
羅亦農應中共中央之召回國,負責組織和領導羣眾的反帝鬥爭;發動省港大罷工,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鬥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揭露帝國主義者的罪行,啓發工人羣眾的覺悟。後與陳獨秀周恩來趙世炎等一道,及時指揮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並隨即轉為武裝起義,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成功。 [15] 

羅亦農家庭成員

父親
羅子厚 [28] 
妻子
諸有能 [29] 
妻子
李文宜 [24]  ,1997 年5月9日在北京病逝。 [12] 
兒子
羅西北 [16]  [29]  (1926年1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水電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7] 

羅亦農主要作品

1928年4月15日,羅亦農在獄中寫下絕命詩:“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表現了一位共產黨員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 [18] 
1925年春,羅亦農擔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應用於中國,先後寫了《今年五一廣州之兩大盛舉》、《中國第二次勞動大會之始末》、《今年五一之國際狀況》、《“五一”紀念與農民》等一系列文章在《嚮導》、《中國工人》等刊物上發表;同年5月下旬又寫出《形勢嚴重下之廣州政府》。 [14] 

羅亦農人物評價

192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在《布爾什維克》雜誌發表專文《悼羅亦農同志》:“亦農同志被害了,中國無產階級失去了一位最熱烈的領袖,中國共產黨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戰士。” [27]  指出:“羅亦農同志的熱烈的革命精神,可為中國共產黨全黨黨員的楷模。 [5]  [30] 
1982 年,李哲時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回憶羅亦農:“亦農同志那高大的身影、爽朗的笑聲,他那機警而沉靜的神情、熱情而幽默的性格,將永遠地、深深地珍藏在我的記憶中。” [12] 
2002年,羅亦農誕辰100週年座談會上,胡錦濤稱讚:“羅亦農是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革命先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 [19] 
2009年,羅亦農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5] 
2011年湖南省湘潭市委黨史辦原主任龍正才評價羅亦農:“羅亦農是富有激情的演説家和宣傳家,他筆鋒犀利,戰鬥性強,他的演説深入淺出,語句通俗易懂,語調充滿熱情,極富號召力”。 [20] 

羅亦農後世紀念

羅亦農故居

羅亦農故居 羅亦農故居
羅亦農故居坐落於湖南湘潭縣易俗河鎮小雷公塘,房屋坐西朝東,北頭是羅亦農家,南頭是謝家(羅亦農岳父居住地),房屋共計有7間,有堂屋(共用)、退堂屋、前後正房、橫堂屋、廂房、雜屋等,面積約200平方米。羅亦農家的門聯曾是羅亦農親筆提寫:“存得天良,蒙慶受福;放開眼界,創業成家。”故居最先毀於抗日戰爭,後陸續拆除改建,僅存遺址。 [21] 

羅亦農木枴杖

木枴杖 木枴杖
在《中共五大歷史陳列》中展出的“羅亦農親手為母親製作的木枴杖”,現長110釐米,是由一根普普通通的茶樹枝製作的,枝上有着大大小小十餘處的疙瘩,上下都有磨損,且有裂痕。外出求學前,羅亦農想到即將遠離家鄉,而母親此時年事已高,眼睛不好,行走不便,於是回到家鄉附近的山嶺上,砍了一根精心挑選的茶樹枝,親自將它製成枴杖,送與母親,讓枴杖替他伴隨着母親。羅亦農母親個子較高,當時製作時枴杖長度為170釐米。 [10] 

羅亦農紀念章

列寧紀念章 列寧紀念章
1992年龍華烈士陵園從羅亦農妻子李文宜處,得悉曾收藏一枚羅亦農於1924年列寧逝世時佩戴的紀念章,紀念章質地為金屬,正面是旗杆、麥穗、旗幟,列寧頭像在它的左邊,是列寧凝視遠方的畫面,紀念章下方是列寧的生卒年月1870-1924。右邊是塗有紅色油彩的旗幟,並有“CCCP”字樣(豎行),背面有別針。紀念章因年代久遠已略顯陳舊,正面、背面有鏽跡,紅色油彩大部分已脱落。同年12月,羅西北將此枚紀念章捐贈給龍華烈士陵園。2001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近現代一級文物確認專家組鑑定,確認為一級文物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