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置之度外

鎖定
置之度外(拼音:zhì zhī dù wà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南朝··范曄後漢書·隗囂傳》。 [1] 
置之度外指放在考慮之外,常用於形容不把生死、利害放在心上。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2] 
中文名
置之度外
拼    音
zhì zhī dù wài
近義詞
置若罔聞置之不理
反義詞
念念不忘耿耿於懷
出    處
《後漢書·隗囂傳》
注音字母
ㄓㄧˋ ㄓㄧ ㄉㄨˋ ㄨㄞˋ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

置之度外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隗囂傳》:“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置之度外”。 [2] 

置之度外成語故事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雖然已經建立了政權,可天下並沒有統一。但光武帝胸懷大志,決心要統一全國。於是,他蒐羅人才,爭取民心,發揮他善於用人、善於用兵的才能,把劉永、李憲、盧芳、彭寵、張步、董憲等一個個消滅掉了。 [3] 
五郡大將軍竇融審時度勢,歸附了光武帝。這樣,最後只剩下西州大將軍隗囂和佔據蜀中的公孫述了。不久,光武帝派使者去見隗囂,勸他臣服,隗囂見光武帝兵勢強威,心中雖不樂意,表面上只得答應,而且把自己的大兒子隗恂打發到洛陽,去做光武帝的內侍(實際是做人質)。 [3]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平定了中原,環顧天下形勢,因為隗囂的大兒子在京城做內侍,隗囂已不足為患,而公孫述又遠在西南邊陲,天下大局已定,便在和眾將議論的時候,説:“隗囂和公孫述這兩個人,已經沒有力量阻擋我統一全國了,我可以不把他倆放在心上了!”過了幾年,光武帝出兵征伐隗囂和公孫述,把這兩股割據勢力全部消滅,整個中國又得到了統一。 [3] 

置之度外成語寓意

林則徐曾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有了無數英雄先烈為了國家為了民族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才有瞭如今人們的幸福生活。成語告訴人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都應抱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面對責任,人們不應該推脱,而應該培養自己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3]  [4] 

置之度外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置之度外”指放在考慮之外,常用於形容不把生死、利害放在心上。 [2]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 [2] 
  • 運用示例
北魏·温子升《孝武帝答高歡敕》:“東南不賓,為日已久,先朝以來,置之度外。” [2] 
東漢·班固、陳宗等《東觀漢記·世祖光武皇帝》:“天下悉定,惟獨公孫述、隗囂未平,帝日:‘取此兩子置度外。’乃休諸將,置酒賞賜之。” [2] 
宋·柴成務《乞河北緣邊營置屯田奏》:“是知帝王歷代置之度外,止於列亭障奔衝之患,營耕戰以圖經久之功。” [2] 
明·歸有光《與王子敬書》:“區區得失,久已置之度外。” [2] 

置之度外成語辨析

置之度外—置若罔聞
“置之度外”與“置若罔聞”意思相近,兩者皆有不放在心上的意思,區別在於“置之度外”偏重在不予考慮;“置若罔聞”偏重在不予理睬。“置之度外”多用於“人才”“苦樂”“生死”“安危”等應該考慮的問題;“置若罔聞”多用於“斥責”“議論”“吼叫”“請求”等可聽到的事情。“置之度外”前邊往往有由介詞短語“把……”或“將……”充當的狀語;“置若罔聞”前邊往往有南介詞短語“對……”或“對於……”充當的狀語。 [2]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1476
  • 2.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進取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112-115
  • 3.    邵勳潛,張丹琴編著. 成語故事[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4.09:195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山陽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山陽縣文史資料 第3輯[M]. 1987.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