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罌粟

(中藥材)

鎖定
罌粟,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種子。本品嚴禁非法種植。現特許某些單位栽培以供藥用。具有健脾開胃,清熱利水之功效。常用於泄瀉,痢疾,反胃。
中文學名
罌粟
別    稱
罌子粟、罌粟米、象谷、米囊、御米、囊子、御米子、罌粟子、粟米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罌粟目
罌粟科
罌粟屬
罌粟
分佈區域
現特許某些單位栽培以供藥用

罌粟入藥部位

種子。

罌粟性味

味甘,性平。

罌粟歸經

歸脾、胃、大腸經。

罌粟功效

健脾開胃,清熱利水。

罌粟主治

泄瀉,痢疾,反胃。

罌粟相關配伍

1、治赤白瀉痢,腹髒疼痛,裏急後重;並治疝氣:罌子粟(炒赤)半斤,甘草(炙,銼)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臨卧空腹温服。(《聖濟總錄》萬靈湯)
2、治反胃,不下飲食:白罌粟米二合,人蔘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薑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計早晚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本草圖經》引自《南唐食醫方》罌粟粥法)

罌粟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罌粟使用注意

脾胃有寒者慎服。
1、《本草圖經》:“性寒,利大小腸,不宜多食,食過度則動膀胱氣耳。”
2、《本草匯言》:“如無熱疾痰疾者,勿多食也,否則有傷脾冷胃之咎。”
3、《醫學廣筆記》:“忌蒜、醋、胡椒。”

罌粟採集加工

6-8月果實焦黃時,採摘果實,剖取種子,曬乾。

罌粟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無毛或稀在植株下部或總花梗上被極少的剛毛,高30-60 (-100)釐米,栽培者可達1.5米。主根近圓錐狀,垂直。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具白粉。葉互生,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7-25釐米,先端漸尖至鈍,基部心形,邊緣為不規則的波狀鋸齒,兩面無毛,具白粉,葉脈明顯,略突起;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花單生;花梗長達25釐米,無毛或稀散生剛毛。花蕾卵圓狀長圓形或寬卵形,長1.5-3.5釐米,寬1-3釐米,無毛;萼片2,寬卵形,綠色,邊緣膜質;花瓣4,近圓形或近扇形,長4-7釐米,寬3-11釐米,邊緣淺波狀或各式分裂,白色、粉紅色、紅色、紫色或雜色;雄蕊多數,花絲線形,長1-1.5釐米,白色,花葯長圓形,長3-6毫米,淡黃色;子房球形,直徑1-2釐米,綠色,無毛,柱頭(5-)8-12(-18),輻射狀,連合成扁平的盤狀體,盤邊緣深裂,裂片具細圓齒。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7釐米,直徑4-5釐米,無毛,成熟時褐色。種子多數,黑色或深灰色,表面呈蜂窩狀。花果期3-11月。

罌粟生長環境

本品嚴禁非法種植。現特許某些單位栽培以供藥用。

罌粟性狀鑑別

種子細小,略呈腎形,直徑0.5-1mm。表面藍黑色或灰褐色,有網狀隆起的紋理及黃色種臍。剝去種皮有白色內胚乳及彎曲的胚,油性。味甘。

罌粟藥理作用

抗癌活性。

罌粟相關論述

1、《開寶本草》:“主丹石發動,不下食,和竹瀝煮作粥食之極美。”
2、《本草圖經》:“行風氣,驅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及丹石發動。”
3、《綱目》:“治瀉痢,潤燥。”

罌粟附註

《寶慶本草折衷》罌粟腐:製法“用子夾水研細,去滓取汁,煎沸,以醋少少灑之,即堅結如乳片。張松謂罌粟腐,潤肺開胃,療渴,更宜斟酌,防其傷脾。”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