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播报编辑
叶互生,才炼颂埋无托叶;茎下部的叶有短柄,上部叶无柄,抱于茎上;叶片长卵圆形至长圆形,长5~30cm,宽3~20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察堡雅脏形,边缘多缺刻状浅裂,有钝锯齿,两面均被白粉成灰绿色。
花项生,单愚多一,白色、粉红色、红色或紫红色,具长梗;花蕾常艰驼下垂;萼片2枚,长椭圆形,粉绿色,早落;花瓣4枚,有时重瓣,圆形或广卵形,约7cm,宽约8cm;雄蕊多数,生于子房周围,花丝纤细,花药黄色,长约4mm,线形;雌蕊1枚,子房长方卵圆形,l室,侧膜胎座上着生众多胚珠,无花柱,柱头7~15枚,放射状排列成盘状。
蒴果卵状或长椭圆形,长4~7cm,直径3~6cm,未成熟时绿色,被白粉霜,熟时呈黄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种子柜狱翻极多,细小,肾形,直径0.5~lmm,表面腊体举网纹明显,灰褐色。 [1]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播报编辑
罂粟子喜生于肥沃土壤。
分布范围
播报编辑
主要价值
播报编辑
膳食价值
一般常见的罂粟子是深蓝带灰(看起来很似黑色,比芝麻还小),硬且圆,有淡核味。烘焙用的罂粟子经过干燥和烘焙之后,已经没有毒性;但在中国台湾地区因考虑种子未经完全干燥和烘焙仍有发芽种植的可能,罂粟子仍被列为毒品管制名单之中。
药用价值
[2]罂粟子在宋朝以来历代医书多有记载,被看成治痢疾等症的良药。宋徽宗时中医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指出:“罂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服食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汤饮,甚宜。”王磟在《百一选方》中清楚地记录了罂粟治痢疾的处方。他把罂粟当作治疗赤白泄痢的特效药,为此专门将罂粟子、壳炒熟研末,加蜜制成药丸,患者服食30粒后即病愈。此外,宋代中医们还发现罂粟的其他功效,如治呕逆、腹痛、咳嗽等疾病,并有养胃、调肺、便口利喉等功效。因此,罂粟子、壳也被当成了滋补品。苏轼的诗:“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即反映了这种情况。他的兄弟苏辙的《种药苗》诗,更详尽地说明了罂粟的滋补作用:“苗堪春菜,实比秋谷。研作牛乳,烹为佛粥。老人气衰,饮食无几;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石钵,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调肺养胃。……幽人衲僧,相对忘言。饮之一杯,失笑欣然。” 元朝时,中医对罂粟的巨大副作用已有初步的认识,建议慎用。如名医朱震亨即指出:“今人虚劳咳嗽,多用粟壳止勤;湿热泄沥者,用之止涩。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