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罌粟子

鎖定
罌粟子(學名:Poppy Seeds罌粟植物上蒴果的種子,略帶有堅果味,而罌粟是罌粟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亞洲,歐洲及美洲均有栽培,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
中文名
罌粟子
拉丁學名
Poppy Seed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罌粟目
罌粟科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亞    目
罌粟亞目
分佈區域
原產於亞洲,現在歐洲及美洲均有栽培

罌粟子形態特徵

罌粟子
罌粟子(3張)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株光滑,有白色乳汁。莖直立,少分枝,被白色粉霜。
葉互生,無托葉;莖下部的葉有短柄,上部葉無柄,抱於莖上;葉片長卵圓形至長圓形,長5~30cm,寬3~20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臟形,邊緣多缺刻狀淺裂,有鈍鋸齒,兩面均被白粉成灰綠色。
罌粟子
罌粟子(4張)
花項生,單一,白色、粉紅色、紅色或紫紅色,具長梗;花蕾常下垂;萼片2枚,長橢圓形,粉綠色,早落;花瓣4枚,有時重瓣,圓形或廣卵形,約7cm,寬約8cm;雄蕊多數,生於子房周圍,花絲纖細,花葯黃色,長約4mm,線形;雌蕊1枚,子房長方卵圓形,l室,側膜胎座上着生眾多胚珠,無花柱,柱頭7~15枚,放射狀排列成盤狀。
蒴果卵狀或長橢圓形,長4~7cm,直徑3~6cm,未成熟時綠色,被白粉霜,熟時呈黃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種子極多,細小,腎形,直徑0.5~lmm,表面網紋明顯,灰褐色。 [1]  花期4~6月,果期7~8月。

罌粟子生長環境

罌粟子喜生於肥沃土壤。

罌粟子分佈範圍

原產於亞洲,歐洲及美洲均有栽培。

罌粟子主要價值

罌粟子膳食價值

可廣泛用於多種菜餚。在歐洲及中東,罌粟子被用於麪包、蛋糕、餡包、餅乾等;在土耳其,通常磨碎後用於甜點;在印度,也是磨碎後混入醬料;在德國、斯拉夫民族,通常用於麪食、蔬菜、魚類菜餚中。
罌粟子
一般常見的罌粟子是深藍帶灰(看起來很似黑色,比芝麻還小),硬且圓,有淡核味。烘焙用的罌粟子經過乾燥和烘焙之後,已經沒有毒性;但在我國台灣地區因考慮種子未經完全乾燥和烘焙仍有發芽種植的可能,罌粟子仍被列為毒品管制名單之中。

罌粟子藥用價值

[2]  罌粟子在宋朝以來歷代醫書多有記載,被看成治痢疾等症的良藥。宋徽宗時中醫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指出:“罌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服食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湯飲,甚宜。”王磟在《百一選方》中清楚地記錄了罌粟治痢疾的處方。他把罌粟當作治療赤白泄痢的特效藥,為此專門將罌粟子、殼炒熟研末,加蜜製成藥丸,患者服食30粒後即病癒。此外,宋代中醫們還發現罌粟的其他功效,如治嘔逆、腹痛、咳嗽等疾病,並有養胃、調肺、便口利喉等功效。因此,罌粟子、殼也被當成了滋補品。蘇軾的詩:“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即反映了這種情況。他的兄弟蘇轍的《種藥苗》詩,更詳盡地説明了罌粟的滋補作用:“苗堪春菜,實比秋谷。研作牛乳,烹為佛粥。老人氣衰,飲食無幾;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石缽,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調肺養胃。……幽人衲僧,相對忘言。飲之一杯,失笑欣然。” 元朝時,中醫對罌粟的巨大副作用已有初步的認識,建議慎用。如名醫朱震亨即指出:“今人虛勞咳嗽,多用粟殼止勤;濕熱泄瀝者,用之止澀。其止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