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衡,導致體內貯存鐵耗盡(ID),繼之紅細胞內鐵缺乏(IDE),最終引起缺鐵性貧血(IDA)。IDA是鐵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終階段,表現為缺鐵引起的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異常。IDA是最常見的貧血。其發病率在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地區及嬰幼兒、育齡婦女明顯增高。上海地區人羣調查顯示:鐵缺乏症的年發病率在6個月~2歲嬰幼兒75.0%~82.5%、妊娠3個月以上婦女66.7%、育齡婦女43.3%、10歲~17歲青少年13.2%;以上人羣IDA患病率分別為33.8%~45.7%、19.3%、11.4%、9.8%。患鐵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關:嬰幼兒輔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婦女月經量過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瀉、萎縮性胃炎和鈎蟲感染等)等。
- 外文名
- iron deficiency anemia
- 別 名
- 小細胞性貧血
- 就診科室
- 血液科
- 多發羣體
- 嬰幼兒、育齡女性
- 常見病因
- 慢性消耗性疾病、營養不良、鈎蟲感染等所致
- 常見症狀
- 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等
- 傳染性
- 無
缺鐵性貧血病因
編輯1.需鐵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
多見於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嬰幼兒需鐵量較加,若不補充蛋類、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輔食,易造成缺鐵。青少年偏食易缺鐵。女性月經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鐵量增加,若不補充高鐵食物,易造成IDA。
2.鐵吸收障礙
常見於胃大部切除術後,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進入空腸,繞過鐵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腸),使鐵吸收減少。此外,多種原因造成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如長期不明原因腹瀉、慢性腸炎、克隆病等均可因鐵吸收障礙而發生IDA。
3.鐵丟失過多
慢性長期鐵丟失而得不到糾正則造成IDA。如:慢性胃腸道失血(包括痔瘡、胃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腸道腫瘤、寄生蟲感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月經量過多(宮內放置節育環、子宮肌瘤及月經失調等婦科疾病)、咯血和肺泡出血(肺含鐵血黃素沉着症、肺出血-腎炎綜合徵、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等)、血紅蛋白尿(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冷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臟人工瓣膜、行軍性血紅蛋白尿等)及其他(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慢性腎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獻血等)。
缺鐵性貧血臨牀表現
編輯1.缺鐵原發病表現
2.貧血表現
3.組織缺鐵表現
精神行為異常,如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體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兒童生長髮育遲緩、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口角皸裂、吞嚥困難;毛髮乾枯、脱落;皮膚乾燥、皺縮;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反甲)。
缺鐵性貧血檢查
編輯1.血象
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平均紅細胞體積(MCV)<80fl,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6pg,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小於0.32。血片中可見紅細胞體小、中心淺染區擴大。網織紅細胞計數多正常或輕度增高。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可正常或減低。
2.骨髓象
3.鐵代謝
骨髓塗片用亞鐵氰化鉀(普魯士蘭反應)染色後,在骨髓小粒中無深藍色的含鐵血黃素顆粒,在幼紅細胞內鐵小粒減少或消失,鐵粒幼細胞少於0.15;血清鐵蛋白降低(<12μg/L);血清鐵降低(<8.95μmol/L),總鐵結合力升高(>64.44μmol/L),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15%)。sTfR(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濃度超過8mg/L。
4.紅細胞內卟啉代謝
缺鐵性貧血診斷
編輯IDA是長期負鐵平衡的最終結果,在其漸進的發病過程中,根據缺鐵的程度可分為三個階段。
1.ID
(1)血清鐵蛋白<14μg/L;
(2)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細胞<0.15;
(3)血紅蛋白及血清鐵等指標尚正常。
2.IDE
(1)ID的(1)+(2);
(2)轉鐵蛋白飽和度<0.15;
(3)FEP/Hb>4.5μg/gHb;
(4)血紅蛋白尚正常。
3.IDA
(1)IDE的(1)+(2)+(3);
(2)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婦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
4.應強調病因診斷
只有明確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有時缺鐵病因比貧血本身更為嚴重。例如胃腸道惡性腫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術後殘癌所致IDA,應多次檢查糞潛血,必要時做胃腸道X線或內窺鏡檢查;對月經期婦女,應檢查有無婦科疾病。
缺鐵性貧血鑑別診斷
編輯應與下列小細胞性貧血鑑別。
1.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遺傳或不明原因導致的紅細胞鐵利用障礙性貧血。表現小細胞性貧血,但血清鐵蛋白濃度增高、骨髓小粒含鐵血黃素顆粒增多、鐵粒幼細胞增多,並出現環形鐵粒幼細胞。血清鐵和鐵飽和度增高,總鐵結合力不低。
2.地中海貧血
3.慢性病貧血
4.轉鐵蛋白缺乏症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先天性)或嚴重肝病、腫瘤繼發(獲得性)。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血清鐵蛋白及骨髓含鐵血黃素均明顯降低。先天性,幼兒發病、伴發育不良和多臟器功能受累。獲得性,有原發病表現。[1-2]
缺鐵性貧血治療
編輯1.治療原則
治療IDA的原則是:①根治病因;②補足貯鐵。
2.病因治療
3.補鐵治療
首選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或右旋糖酐鐵。餐後服用胃腸道反應小且易耐受。進食穀類、乳類和茶抑制鐵劑吸收,魚、肉類、維生素C可加強鐵劑吸收。口服鐵劑有效的表現先是外周血網織紅細胞增多,高峯在開始服藥後5~10天,2周後血紅蛋白濃度上升,一般2個月左右恢復正常。鐵劑治療應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持續2~3個月,待鐵蛋白正常後停藥。
若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胃腸道正常解剖部位發生改變而影響鐵的吸收,可用鐵劑肌肉注射。[3]
缺鐵性貧血預後
編輯單純營養不足者,易恢復正常。繼發於其他疾病者,取決於原發病能否根治。
缺鐵性貧血預防
編輯重點放在嬰幼兒、青少年和婦女的營養保健。對嬰幼兒,應及早添加富含鐵的食品,如蛋類、肝、菠菜等;對青少年,應糾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蟲感染;對孕婦、哺乳期婦女可補充鐵劑;對月經期婦女應防治月經過多。做好腫瘤性疾病和慢性出血性疾病的人羣防治。[4]
參考資料: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2版).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2343-2348.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78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zx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