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缶(拼音:fǒu)是漢語二級通用規範漢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下部像某種器皿,上部像杵。“缶”本義是大腹、大口、有蓋或無蓋的陶容器的泛稱,古時多用於盛物,也作汲水器,有的也用作樂器。“缶”多是陶製的,後來也把用金屬製的同類器皿稱作“缶”。
“缶”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33。用“缶”作意符的字多為陶器名,如:缸、、罐、;有的是動詞,也多與陶器有關,如:缺、 [11] 
中文名
拼    音
fǒu
部    首
五    筆
RMK(86),TFBJ(98) [1] 
倉    頡
OJU [1] 
鄭    碼
MAEZ [1] 
筆    順
撇、橫、橫、豎、豎折、豎
字    級
二級(編號:3598) [2]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五有 [3] 
筆畫數
6
筆順編號
311252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異體字
缻、𤭟、𦈢、𦈪
注音字母
ㄈㄡˇ
GBK碼
F3BE
字形結構
獨體結構
統一碼
U+7F36 [1] 
四角碼
8077₂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缶”甲骨文作圖1、2,商代金文作字形3,上面是“午”字,即“杵”,“杵”是棒子,是製坯工具;“午”也有表音功能。下面表示陶器坯子,是“缶”的本體。周代金文與商代文字相似(圖4、6)。小篆(圖7)“午”字中部一點逐漸拉長成為一橫,為隸書、楷書沿襲。 [13] 
“缶”本為瓦器,小口大腹。古時用以盛酒漿等,也作汲水器。 [13]  古代秦地(今陝西一帶)人還有種風俗,就是唱歌時用手拍缶來打拍子。這叫拊缶,又叫叩缶。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被貶官後給朋友寫信,説自己“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嗚嗚”。拊缶即拍打缶。這些話很形象地描繪出秦地人酒酣興起,擊缶放歌的得意情形。秦宰相李斯在《諫逐客書》裏也説,“擊甕叩缶”是“真秦之聲”。不過,唱歌時叩缶打拍子,畢竟是古秦地的土風,難登大雅之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秦趙兩或在澠池會上,秦王無法拒絕藺相如提出的合理要求,不得不擊了一下缶。藺相如請秦王擊缶,這當然是有意要揭秦的短,出秦王的醜,以進行報復。 [12] 
歲月荏苒,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早已沒有缶這個名稱,更不見哪個歌星擊缶打拍子了。但缶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字偏旁,卻保留在許多字中。大凡以缶為形旁的字,本義都與陶器有關。 [12]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一種大腹小口的器皿,有陶製的,也有銅製的
crock;jar
《易·坎卦》:“樽酒簋貳用缶。”
《禮記·禮器》:“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
《墨子·備城門》:“水缶,容三石以上,大小相雜。”
《左傳·襄公九年》:“具綆、缶。”
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缶,宛丘之道。”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漢書·楊惲傳》:“仰天拊缶,而呼烏烏。”
擊缶
量詞
古容量單位。一缶為十六鬥。
《國語·魯語下》:“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 韋昭注:“缶,庾也。《聘禮》曰:‘十六鬥曰庾。’”
古容量單位。一缶為三十二斗。
《小爾雅·廣量》:“釜二有半謂之籔,籔二有半謂之缶。”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五】【缶部】方九切(fǒu)
瓦器。所以盛酒𤖅。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凡缶之屬皆從缶。 [6] 

説文解字注

“瓦器所㠯盛酒𤖅”注:《釋器》、《陳風》傳皆雲:“盎謂之缶。”許雲:“盎,盆也。罌,缶也。”似許與《爾雅》説異。缶有小有大,如汲水之缶,蓋小者也。如五獻之尊,門外缶大於一石之壼,五斗之瓦甒,其大者也。皆可以盛酒𤖅。
“秦人鼔之㠯節謌”注:鼔,之錄切,擊也。《韻會》鼔作“擊”。《李斯傳》《廉藺傳》《漢·楊惲傳》皆可證。
“象形”注:字象器形。方九切,三部,俗作缻。 [7] 

廣韻

方久切,上有幫 ‖ 缶聲幽1部(fǒu)
缶,瓦器。缽也。《史記》雲“秦王趙王會於澠池,藺相如使秦王擊缶”是也。《詩䟽》雲:“缶者,瓦器也,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方久切。八。 [9] 

康熙字典

【未集中】【缶部】部外筆畫:0
廣韻》方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俯九切,𠀤音否。《説文》: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爾雅·釋器》:盎謂之缶。注:盆也。疏:缶是瓦器,可以節樂,如今擊甌,又可以盛水盛酒,卽今之瓦盆也。《急就篇》注:缶卽盎也,大腹而斂口。《易·比卦》:有孚盈缶。《釋文》:鄭雲:缶,汲器也。又《坎卦》:樽酒簋貳用缶。注:瓦缶之器。又《離卦》:不鼓缶而歌。《前漢·楊惲傳》:仰天撫缶。注:缶,瓦器也。
又《小爾雅》:𨥏二有半謂之藪,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鍾。注:缶,四斛也。《魯語》: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注:缶,庾也。
又《前漢·高帝紀》:上破布軍於會缶。注:蘇林曰:音𡍮。師古曰:此字本作𦉈,而轉寫誤為缶字耳。黥布傳則正作垂字。
又《正字通》:宥韻,讀若覆,義同。○按諸韻書無去聲。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缶字字形對比 缶字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缶字書寫演示 缶字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全清
方久切
pju
集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全清
俯九切
pfiəu
禮部韻略

上聲





俯九切

增韻

上聲





俯九切

中原音韻

上聲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fɑu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葉敷上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全清
俯九切
fio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五修叟秀
(參考資料:漢典 [10]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先秦
王力系統
p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jəgwx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i̯ə̯u
隋唐
王力系統

p
ǐə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ju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iəu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jə̆u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f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10]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03]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1-03-08]
  • 3.    平水韻 二十五有 缶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24]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396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31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06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787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08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23
  • 10.    缶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24]
  • 1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多功能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12:202
  • 12.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24-325
  • 13.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99-10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