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纓狀微束模型

鎖定
纓狀微束模型(Tassal microbeam model),又稱“兩相結構模型”,是高分子典型結晶模型之一,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由Bryant提出。
中文名
纓狀微束模型
外文名
Tassal microbeam model
提出者
Bryant
提出時間
二十世紀四十年

纓狀微束模型基本觀點

纓狀微束模型的基本觀點是:在結晶高分子中,晶區和非晶區互相穿插,同時存在。在晶區中,分子鏈互相平行排列形成規整的結構,但晶區的尺寸很小(10nm左右),一根分子鏈可以同時穿過幾個晶區和非晶區,晶區在通常情況下是無規取向的;而在非晶區中,分子鏈的堆砌是完全無序的。 [1] 

纓狀微束模型模型作用

根據纓狀微束模型,晶區和非晶區是不可分的,因此這一模型可供解釋結晶性聚合物中晶區非晶區的共存,並能説明低結晶度聚合物的實驗結果。
但按照纓狀微束模型,高分子的晶區和非晶區是不能分開的。而用苯蒸氣腐蝕聚癸二酸乙二酯的球晶時,球晶中的非晶部分被慢慢抽提出來,而殘餘的介晶部分呈球形發射狀態證明高分子的非晶部分和結晶部分是完全可以獨立存在的。高分子單晶體的發現更是這個模型所不能解釋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隨着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高分子結晶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兩相結構模型逐漸被新的結構模型所取代。 [1] 
參考資料
  • 1.    靳正國,郭瑞松,侯信,師春生編.材料科學基礎(第2版)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天津大學出版社,2015.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