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纏腰火丹

鎖定
纏腰火丹,中醫病名。纏腰火丹是由肝脾內藴濕熱,秉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佈排列,宛如蛇形且疼痛劇烈為特徵。因其多纏腰而發,故名纏腰火丹。亦有發生於胸部及顏面部者。
別    名
蛇丹
蛇串瘡
中醫學名
纏腰火丹
相關西醫疾病
帶狀皰疹
疾病分類
皮膚科
常見發病部位
任何部位,腰肋部皮膚多發
常見病因
肝脾內藴濕熱,秉感邪毒
多發羣體
多見於年老體弱者
傳染性
有一定傳染性

纏腰火丹名詞解釋

纏腰火丹是由肝脾內藴濕熱,秉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皰沿身體一側呈帶狀分佈排列,宛如蛇形且疼痛劇烈為特徵。因其多纏腰而發,故名纏腰火丹。

纏腰火丹歷史沿革

在《醫宗金鑑》中有“纏腰火丹”的記載,亦稱此症。皰疹有幹、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串珠形,幹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疼發熱。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戳破流水,較幹者多疼,表如蛇串,故名蛇串瘡。《外科啓玄》中亦有其形如蜘蛛瘡的記載。《外科正宗》亦云:“艾火拔引鬱毒,透通瘡竅,使內毒有路而外發”,記載了艾灸之温熱力作用,可引熱邪外發,瀉熱解毒,温經通脈,助氣血運行,消散瘀滯的治療方法。

纏腰火丹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之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皮膚皰疹和神經根炎。初次感染此病毒後不一定馬上發病,病毒進入皮膚神經末梢內,長期潛伏於脊神經或腦神經的神經節細胞中,當機體受外傷、感染、過勞等誘發因素時,則被激活而引起受侵部位的神經節和皮膚產生炎症並引起疼痛。

纏腰火丹病因

由肝脾內藴濕熱,秉感邪毒所致。

纏腰火丹病機

纏腰火丹多見於春秋季節,由於情志所傷,肝經鬱火,復感火熱時毒,容於少陽、厥陰經絡,燻灼肌膚、脈絡;或飲食不節,嘈雜脾胃,致脾經濕熱內藴,復感火熱時邪,客於陽明、太陰經絡,浸淫肌膚、脈絡均可發為本病。本病日久皮損表面火熱濕毒得以外泄,皰疹消退,但餘邪滯留經絡,以致氣虛血瘀,經絡阻滯不通,局部疼痛不止。

纏腰火丹診查要點

纏腰火丹一、診斷依據

1、發病前常有發熱,倦怠乏力,食慾不振,患部皮膚異常過敏,伴有疼痛、瘙癢及灼熱感。繼而局部出現不規則紅斑,隨之在紅斑上出現粟粒至綠豆大小成羣皮疹,迅速變為水皰,澄清透明,周圍有炎性白暈,附近淋巴結大。
2、沿皮膚神經分佈,排列成帶狀,單側發疹,好發於胸痛、面、頸、腰、腹部,皰疹羣之間皮膚正常。皮疹消退後可留下色素沉着。
3、多於春秋季節發病。老年病人局部遺留神經痛,經久不能消失。

纏腰火丹二、病症鑑別

熱瘡:多發生於皮膚粘膜交界處,皮疹為針頭到綠豆大小的水皰,常為一羣,1周左右痊癒,但易復發。

纏腰火丹辨證論治

纏腰火丹一、辨證要點

本病多發於單側,一般不超過身體正中線,多急性發病,初起患部皮膚可見紅斑,繼則出現成羣的粟米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即變成水皰,累累如串珠,聚集一處或數處,排列成帶狀,皰羣之間皮膚正常,水皰壁緊張發亮,皰液初透明,5~6日後轉為渾濁,部分破裂、糜爛、乾燥結痂。

纏腰火丹二、治療原則

辨證施治,纏腰火丹的水皰不宜挑破,若呈大皰者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皰液,但皰壁不宜除去,以防繼發感染。

纏腰火丹三、證治分類

1、毒熱熾盛
主證:患部皮膚焮紅,可見集簇成羣帶狀分佈的丘皰疹或皰壁緊張之水皰。伴咽乾口苦、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狀。舌質紅,苔黃。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中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黃、車前子、澤瀉、木通、甘草、當歸。
2、濕熱搏結
主證:患部皮膚淡紅,水皰密集成羣,破潰流水,皰液渾濁。伴有納呆、腹脹等全身症狀。舌質淡,苔厚膩。
治法:健脾利濕,清熱解毒。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
常用中藥:蒼朮、厚朴、陳皮、豬苓、澤瀉、赤茯苓、白朮、滑石、防風、梔子、木通、肉桂、甘草。

纏腰火丹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熱毒熾盛:取外關、曲泉、太沖、血海、俠溪、阿是穴。心煩加郄門、期門;便秘加支溝。阿是穴施刺絡拔罐法,以少量出血為佳;太沖點刺;餘穴直刺。上述各穴均用瀉法。
濕熱藴結:取足三里、陰陵泉、脾俞、中脘、阿是穴。陰陵泉、中脘直刺,用瀉法;足三里、脾俞直刺,用補法,留針20分鐘。阿是穴施局部圍刺。大便溏泄者加刺中樞以調理腸胃。
2、艾灸療法
(1)取穴:局部皮損處;
(2)操作:用艾條温灸局部,皰疹初起階段每天2次,吸收後每天1次。
3、2、外治
初用玉露膏外敷,水皰破後可用青黛散油膏。不論初期後期,均可用黃連膏加30%雄黃粉調勻外敷。如水皰不破,亦可用三稜針刺之,以減輕脹痛。

纏腰火丹轉歸預後

病程有自限性,約2~3周,愈後很少復發。本證常發生於春、秋兩季,伴有劇烈的局部灼痛,在皮疹消失後,有些病例疼痛仍持續較長時間。

纏腰火丹預防調護

1、治療期間忌食辛辣、魚蝦、牛羊肉等發物。
2、針灸治療本病鎮痛作用顯著,可縮短病程,痊癒後多無後遺疼痛。

纏腰火丹文獻摘要

《證治準繩·瘍醫》謂:“或問繞腰生瘡,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帶瘡,亦名纏腰火丹,由心腎不交、肝火內熾流入膀胱,纏於帶脈,故如束帶。”《醫宗金鑑·纏腰火丹》曰:“此證俗名蛇串瘡.有乾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幹者色紅赤,形如雲片,上起風粟,作癢發熱……濕者色黃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爛流水,較幹者多疼。”
[1-6] 
參考資料
  • 1.    姜良鐸.《中醫急診學 新世紀第2版 供中醫類專業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 2.    江蘇省中醫院、南京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衞校 .《中醫護理學》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上海中醫藥大學主編.《中醫老課本系列 中醫外科學》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
  • 4.    朱兵.《國醫大師程莘農》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 5.    張樹生,肖相如.《中華醫學望診大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6.    彭榮琛.《針灸指要一本通》 :中醫古籍出版社,2013